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8)
2023(9338)
2022(7962)
2021(7258)
2020(6240)
2019(14359)
2018(14122)
2017(27954)
2016(15144)
2015(17214)
2014(17481)
2013(17737)
2012(16938)
2011(15771)
2010(16162)
2009(15370)
2008(15144)
2007(14141)
2006(12753)
2005(11530)
作者
(46065)
(39534)
(39180)
(37375)
(24725)
(18943)
(17704)
(15455)
(14725)
(13956)
(13696)
(12997)
(12454)
(12395)
(12207)
(12137)
(11847)
(11397)
(11321)
(11128)
(9915)
(9900)
(9645)
(9132)
(9057)
(8997)
(8650)
(8485)
(8077)
(7915)
学科
(91820)
经济(91759)
(46283)
(44818)
管理(35369)
方法(31232)
农业(30575)
数学(28253)
数学方法(28072)
(23694)
企业(23694)
地方(22256)
业经(19774)
中国(19138)
(16248)
(14672)
(14326)
地方经济(13013)
(12869)
贸易(12865)
(12423)
(12420)
环境(10988)
(10838)
(10652)
金融(10649)
(10635)
银行(10614)
农业经济(10350)
(10340)
机构
学院(234814)
大学(230820)
(111512)
经济(109452)
管理(86888)
研究(84729)
理学(74464)
理学院(73641)
管理学(72533)
管理学院(72110)
中国(65334)
(60103)
科学(50734)
(47649)
农业(46345)
(45449)
(44620)
业大(40643)
研究所(40326)
中心(39487)
(36811)
财经(36041)
经济学(34801)
(32516)
经济学院(31267)
(29959)
北京(29821)
师范(29715)
农业大学(28497)
(28180)
基金
项目(147881)
科学(115234)
研究(109240)
基金(106334)
(92099)
国家(91258)
科学基金(76802)
社会(71097)
社会科(66969)
社会科学(66947)
(59024)
基金项目(56646)
(47956)
教育(47714)
自然(46818)
自然科(45624)
自然科学(45609)
编号(45385)
自然科学基金(44779)
资助(42872)
成果(36501)
(34883)
(33682)
(33407)
重点(33087)
课题(30354)
(29890)
国家社会(29561)
发展(28793)
(28388)
期刊
(135795)
经济(135795)
研究(70536)
(62986)
中国(46423)
农业(42439)
学报(37066)
科学(34386)
(33873)
大学(28204)
学学(27143)
管理(26907)
业经(25659)
(24642)
金融(24642)
经济研究(20398)
(20313)
技术(19880)
问题(19048)
财经(18403)
教育(16932)
(15953)
世界(15135)
农村(14558)
(14558)
农业经济(14210)
技术经济(14197)
经济问题(13559)
(13071)
统计(12370)
共检索到360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柳春藩  
关于汉代自耕农经济,已有专文记述,这里想着重根据汉简中的一些资料,试图进一步探讨分析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具体情况,不当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一 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己拥有小块土地,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劳动,自己占有劳动产品。在汉代,这种自耕农经济突出表现为一家一户拥有小块土地,进行个体生产,男耕女织,以农为主,耕织结合,基本上自给自足。 自耕农是土地所有者。汉代自耕农一家一户拥有和耕种的土地,大体是多少呢?让我们看看有关资料: 《史记·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树焕  李传松  
以亚当·斯密、马克思为代表的"小农消亡论"者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自耕农必然被资本主义雇佣农场代替,但当今世界自耕农经营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表明斯密和马克思的判断没有成为现实。以恰亚诺夫、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论"者指出自耕农比雇佣农场更有效率,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他们的论断与社会现实相符合,但"理性小农"的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自耕农生产较低的监督成本、农业生产独特的时空特点等因素,是自耕农兴盛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建云  
在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中,租佃制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因而专家学者们对租佃制的研究也比较充分。然而,在近代中国,自耕农经济占了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华北平原上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自清代以至近代,一直是自耕农比较发展的地区之一,山东、河北两省更成为全中国自耕农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对自耕农经济的研究,成为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将华北平原自耕农经济自清代至近代的状况摸清,以便为今后全面研究华北地区的土地和生产关系打下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翟麦玲  
在中国封建礼教的规定中 ,女子的活动范围仅以家庭为中心。长期以来 ,人们在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下 ,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家庭社会性别观念———男主外 ,女主内 ,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模式。事实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 ,在封建礼教形成的早期 ,男女的家庭社会性别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女子与男子一样还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一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峻  
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和陶明器,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特定的艺术功能,也是汉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浙江、云南、内蒙等地。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农业题材的有农业技术、农具改良、普及牛耕、水利灌溉、粮食加工、畜牧和养殖等。为我们研究和了解汉代艺术风格特点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提供了直观和宝贵的资料。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信通  
汉代国家政权对乡里基层社会的经济控制并非主导一切,里的经济自治对行政控制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里中经济自治有两类社会组织,一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自治组织"父老单",这类组织由里父老倡导富户自愿捐款购置田产,以解决祭祀等公共经济开支。二是半经济自治组织"正单",该类组织有国家官吏支持组建,有固定可靠的经济来源,有共同遵守的规章管理制度。这类组织的目的在于均轻赋税、均平徭役,解决基层农业生产事务上的困难。这两类经济自治组织缓和了基层社会矛盾,对稳定里小共同体起到了行政控制不能代替的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吴方浪  
丝织品作为汉代的重要手工业产品之一,品种丰富,是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商品。汉代丝织品生产从织机、缫丝到刺绣、印染等各种工艺都取得很大进步;汉初,消费丝织品是贵族身份的标志,武帝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等级制日遭侵蚀,丝织品逐渐成为大众商品,并朝着炫耀性、超经济性消费的方向发展,丝织品大量消费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然而,汉代奢侈丝织品的消费也导致城市经济向畸形方向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文英  赵秀池  张士江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等,系统地探讨了推广实施免耕农业及其经济补偿问题。在不考虑秸秆效益时,免耕比传统耕作具有更高的比较效益;推广免耕最大的问题是农机具和农民心理接受问题;"技术补贴+生态补偿"是一条适合免耕生态补偿的道路;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和"农业环境保护组织"等,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免耕的可持续实施。本研究为免耕实施的推广和生态补偿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论述了两汉时期私人徭役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和历史演变 ,服役者的不同身份、劳动的种类范围 ,以及私人徭役存在、发展的原因与社会背景等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增延  
50年代中国农村的富农经济赵增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过去长期实行的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并且还向世人庄重宣告:这“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而是一种长期的政策”。①这一承诺,又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今言  
通过对文献、简牍资料的考察,认为汉代农民“背本趋末”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历时长、地区广、人数多,其“事末”范围涉及铸钱、经商、为“庸”等多个领域。究其引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与赋税征课货币化及农民的土地得不到保障有密切关系。“背本趋末”问题,古人历来有不同的评说,但就当时的史实说明,大批农民从事工商末业经营,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集中地区对土地的压力,而且对增加收入,加速城乡商品交流诸方面,也有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