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70)
2023(5623)
2022(4613)
2021(4168)
2020(3400)
2019(7362)
2018(6974)
2017(13186)
2016(7321)
2015(7708)
2014(7171)
2013(6857)
2012(6163)
2011(5379)
2010(5070)
2009(4515)
2008(4238)
2007(3558)
2006(2973)
2005(2417)
作者
(21837)
(18262)
(18202)
(17104)
(11476)
(9020)
(8055)
(7224)
(6995)
(6245)
(6229)
(5963)
(5858)
(5822)
(5618)
(5575)
(5545)
(5430)
(5295)
(5139)
(4804)
(4469)
(4193)
(4143)
(4122)
(3948)
(3908)
(3884)
(3834)
(3606)
学科
(25764)
经济(25730)
管理(20534)
(19558)
(14833)
企业(14833)
方法(12507)
数学(11441)
数学方法(11375)
(8562)
(7949)
中国(7176)
(6664)
贸易(6664)
(6515)
业经(5968)
(5776)
农业(5664)
地方(5403)
技术(4808)
环境(4755)
(4532)
(4508)
财务(4506)
财务管理(4496)
企业财务(4297)
产业(4064)
(3949)
金融(3948)
(3948)
机构
大学(99566)
学院(98808)
(40621)
经济(40033)
管理(38213)
理学(34646)
理学院(34247)
研究(33699)
管理学(33662)
管理学院(33507)
(24465)
中国(23925)
科学(22832)
业大(20294)
农业(19837)
(19321)
(17689)
(17404)
研究所(16348)
中心(15413)
财经(14717)
农业大学(13875)
(13652)
(13150)
经济学(12803)
经济学院(11912)
(11861)
(11397)
北京(11377)
师范(11124)
基金
项目(76711)
科学(60079)
基金(57734)
(53239)
国家(52800)
研究(49133)
科学基金(44599)
社会(33791)
社会科(32190)
社会科学(32179)
基金项目(31550)
自然(30554)
自然科(29906)
自然科学(29893)
(29818)
自然科学基金(29407)
(25725)
资助(22192)
教育(21920)
重点(17322)
编号(17258)
(16597)
(16493)
计划(16171)
(15986)
科研(15544)
创新(15527)
国家社会(14903)
(14706)
科技(14086)
期刊
(37129)
经济(37129)
研究(24535)
学报(23334)
(20870)
科学(18833)
大学(16600)
学学(16203)
中国(16200)
农业(14001)
(13041)
管理(11622)
(7516)
(7452)
金融(7452)
经济研究(7275)
财经(7093)
业大(6884)
业经(6639)
(6276)
农业大学(6051)
(6006)
科技(5651)
教育(5533)
技术(5527)
问题(5281)
商业(5112)
资源(4465)
(4403)
技术经济(4275)
共检索到129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贾艳红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一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浩博士撰写的《汉代地方财政研究》一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1月正式出版。全书分七章,共30余万字。此书取材广博,资料翔实,引用大量简牍资料,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对于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该书从运输成本、财政赈济、地方计划外收入、财政运作等角度展开,通过提出"财政变通"的概念,来诠释汉代地方财政存留问题;对于汉代地方财政机制,书中将汉代地方官吏分为财政总理型、保管型、征调型三种职能类型,并选取"计最"、"期会"两个视角来动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卜然然  
文学官是汉代地方官学的教师,其设置随着经学的发展而不断细化,数量众多,区域分布广泛。一般明经即可出任,主要职责有管理学校、教授弟子、推行教化、备长官顾问等。文学官在任命与升迁的途径等方面均体现出其官吏属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甄尽忠  
在两汉时期,彗星共出现76次,虽然名称繁多,但都被统称为妖星、灾星,是最严重的灾异之一。其出现具有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并预示着改朝换代、战争、社会大乱、君主失德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发生,备受时人的高度关注。在彗星出现后,两汉帝王常采取一系列的修德、修政等措施。臣民借机上书言事,评议时政,推销自己的政见。同时,也刺激一些有政治野心的诸侯、大臣起兵反叛或阴谋发动政变。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尊志  
汉代是我国古代墓葬发展的重要时期,墓葬以封土表层为界形成了内部与外部两组不同的内容。随着发展,墓葬的内外两重空间体系正式形成,与之同步,地下空间、墓外设施、现实世界的三维世界也得到确立,而墓祭设施在墓外设施中的核心地位愈来愈得到加强。汉代墓葬的两重空间与三维世界反映了较多服务逝者、服务墓葬等的丧葬内容及其推崇孝道、展示孝行等社会内容,标志着古代墓葬的内容已从先秦时期重地下转向墓葬自身与墓外设施的并存和并重,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的发展和演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幸  李百浩  周小棣  
以鲁中南地区为例,根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研整理两汉时期的城市群。根据城市性质,分为郡县邑城和诸侯国两个体系,紧扣权利运行机制,阐释两个城市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由诸侯国各自为政到大一统的城市组群演变过程。此外,针对鲁中南城市组群特征进行分区研究,并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建城热潮与西汉大量城市建设间的异同,总结汉代城市营建原则。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晓凤  
汉代初建之时,在形势逼迫之下,采取郡、国同存,诸侯国有权开征地方税,对汉初局势稳定,经济进步有一定意义。但推行一段时期之后,威胁到中央统治,中央着手限制地方税权,但地方税一直都有,只是多少的区别。近百年来的汉代地方税研究成果累累,需不断采用现代经济学、财政学理论展开分析和考量,扩展实证研究,拓宽研究视域,丰富研究方法,不仅能推进研究深入展开,还能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和与实践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宿爱云  
近年来,“民间信仰”相关研究的成果很丰富,但在研究区域上,学界的目光更多投向了华北、华南和江南区域,西北地区民间信仰的研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其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到现在仍未达到成熟期,这与西北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格局有着密切关系。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多民族交融的经济文化过渡带。该区域文化丰富多元、各民族交融互动,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河西走廊区域内不同的文化因子孕育了不同的信仰事象及其文化景观,这些信仰事象及其文化景观又是地方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载体。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国强  
本文以《史记》为中心,叙述了汉代文献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影响汉代文献传播的政治、社会、学术思想、文献自身、文献载体和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波  王广生  
地方指导是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地方指导有利于金融发展,但也存在负面影响。要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从制度上提升交流的层次,提高地方指导水平,从而增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