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8)
2023(644)
2022(562)
2021(507)
2020(403)
2019(994)
2018(973)
2017(1880)
2016(1010)
2015(1107)
2014(1155)
2013(1133)
2012(1020)
2011(1006)
2010(931)
2009(814)
2008(818)
2007(719)
2006(656)
2005(560)
作者
(2814)
(2504)
(2406)
(2208)
(1498)
(1178)
(1083)
(1010)
(919)
(899)
(850)
(848)
(788)
(784)
(774)
(726)
(714)
(710)
(699)
(667)
(644)
(588)
(574)
(573)
(561)
(548)
(516)
(516)
(511)
(490)
学科
(3422)
经济(3417)
(1928)
管理(1696)
(1623)
(1594)
中国(1400)
方法(1311)
(1223)
企业(1223)
(1182)
数学(1032)
数学方法(1018)
农业(917)
建设(885)
文献(846)
(846)
组织(842)
地方(830)
研究(799)
情报(788)
理论(735)
图书(702)
(686)
资料(666)
(660)
藏书(654)
(652)
业经(651)
分析(651)
机构
大学(15277)
学院(13696)
研究(5329)
管理(4783)
(4636)
经济(4529)
理学(4082)
理学院(4019)
管理学(3920)
中国(3904)
管理学院(3898)
科学(3375)
(3123)
图书(2978)
书馆(2859)
图书馆(2858)
(2779)
(2706)
师范(2675)
研究所(2530)
中心(2515)
(2449)
师范大学(2219)
(2135)
(2060)
(2058)
北京(2056)
业大(2045)
农业(1972)
武汉(1911)
基金
项目(9236)
科学(7053)
研究(6934)
基金(6768)
(5938)
国家(5865)
科学基金(4803)
社会(4410)
社会科(4157)
社会科学(4157)
基金项目(3590)
编号(3087)
教育(3048)
(3022)
成果(2982)
(2898)
自然(2845)
自然科(2778)
自然科学(2777)
自然科学基金(2737)
资助(2689)
(2089)
项目编号(2063)
重点(2001)
国家社会(1948)
(1911)
(1888)
科研(1851)
课题(1843)
教育部(1806)
期刊
(5357)
经济(5357)
图书(4232)
研究(4089)
学报(3424)
书馆(3386)
图书馆(3386)
中国(3216)
大学(2379)
科学(2132)
(2000)
教育(1896)
学学(1692)
情报(1609)
(1497)
管理(1446)
农业(1386)
(1055)
论坛(1055)
(942)
图书馆学(939)
技术(921)
(881)
金融(881)
理论(778)
社会(768)
资源(766)
财经(751)
经济研究(743)
实践(731)
共检索到22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国强  
由于崇古的心态、名利的引诱、政治的需要、学术上以求超胜等原因,汉代学者多有伪造文献以欺世者。自司马迁开始,刘向、班固、王充、马融、郑玄等人不断从事文献辨伪,取得了突出成就,发明了一系列可为典则的文献辨伪方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国强  
两汉文献整理思想,主要有求真的文献整理态度、博通的文献观、系统的文献考辨思想、成型的文献解释模式和传统文献学思想的发展。汉代发展和创新了文献辨伪、版本、校勘、注释、标点、翻译、目录等方法。这些方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文献学方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起文献学的基本框架。作为体系的文献学,在汉代已经形成。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汉代文献传播在文献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献传播方式多样化。教育是汉代最普通的文献传播方式,书肆是汉代文献的最重要流通渠道,赐书可以把国家藏书的副本分散到全国各地,而辑校注释则以新的版本形式促进了书籍的流通。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国强  
汉代在文献学理论、学科术语、学科方法和具体成果等方面,都构建了文献学学术规范,使古典文献学基本走向成型,成为中国文献学的实际源头和重要发展资源,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饶增阳  
重点通过介绍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郑玄整理典籍的功绩,说明了汉代学者在著书立说,以整理校注古籍为己任的同时,开创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一套整理文献的方法,为中国文献学的形式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国强  
本文以《史记》为中心,叙述了汉代文献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影响汉代文献传播的政治、社会、学术思想、文献自身、文献载体和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欣一  赵晓磊  
关于汉代案、劾、下狱等司法程序的顺位,史籍中的记载显得异常复杂,学界的相关解释亦存在分歧,主要原因是对汉代劾制之理解尚存疑点。汉代的劾是以案验为基础的初步定罪程序,是引发人犯诣狱的重要前提,人犯的诣狱是依据劾章中的罪名来确定的。汉代对同一案件处理的基本程序顺位是案-劾-下狱,这种程序顺位是以律令的严格规定为保障的。由于汉代的下狱审理须以劾章之内容为限,因此下狱后罪犯的其它罪行依然要经历案劾的程序。史籍中关于汉代司法程序的错乱描述,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不熟悉当时的司法程序,亦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习惯于特定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苏金侠  
晁公武和陈振孙在宋代文献辨伪学的发展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其成就在后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两人的文献辨伪主导了宋代文献辨伪中文献类型的比例。在考辨书籍真伪时,他们兼用了内证和外证的方法。同时,他们既有对前人已经考辨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又有对前人未曾考辨文献的辨伪。两人在文献辨伪中也存在着取证单一,过度依赖一种方法,严谨性不足;没有明确指出某一书为伪书的具体原因,文献考辨过于主观性而流于草率等不足。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孟祥凤  
中国文献辨伪方法建设近百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逻辑的严谨性、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对辨伪客体的适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文章以疑古派和出土文献派文献辨伪方法为例,总结现当代中国文献辨伪方法,分析中国文献辨伪方法的成就和局限,提出中国文献辨伪方法建设的基本思路,勾勒中国文献辨伪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国强  
传统文献学界以静止不变的观念看待古书的形成和流传,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文献辨伪方法,而简帛文献的出土则提供了古书形态和流传的真实图景,引起了学术界对于传统文献辨伪观念和方法的反思。文章述评了简帛文献学界关于文献辨伪观念和方法新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献学建设提出了一点建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昌红  
随着对出土文献的深入研究以及电子检索等现代学术手段的使用,许多"伪书"被证明其实并不伪。这就迫使我们对古籍辨伪的概念、目的、方法、证据、论证过程以及成果应用等提出质疑,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先秦"说"体在春秋之前为祭祀之辞,其主要义界为"攻责",形式上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文言"。春秋末期至于战国,"说"由祭祀之辞发展成游士游说之辞。逻辑关系上,"说"用来解释"经"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根据。《韩非子》所载诸"说"(尤其是所存"异闻")等战国文献,表明以《韩非子》诸"说"为代表的"说"体文献已包含了大量民间口传故事性材料,即后世"小说家"的材料。事实上,战国末期,《荀子》《吕氏春秋》等一些篇章,开始有意识地辨正"世俗之说"或民间"传语";这种观念发展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