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4)
2023(7561)
2022(6801)
2021(6415)
2020(5599)
2019(13090)
2018(13145)
2017(25112)
2016(14259)
2015(16479)
2014(17118)
2013(16934)
2012(16103)
2011(14724)
2010(15246)
2009(14143)
2008(14620)
2007(13790)
2006(12017)
2005(10602)
作者
(44106)
(37381)
(36777)
(35365)
(23654)
(18008)
(17104)
(14360)
(13993)
(13652)
(12759)
(12584)
(12042)
(11767)
(11765)
(11642)
(11507)
(10921)
(10843)
(10755)
(9399)
(9318)
(9074)
(8623)
(8482)
(8390)
(8359)
(8340)
(7672)
(7604)
学科
(59392)
经济(59233)
管理(37555)
(36120)
(29495)
企业(29495)
方法(29132)
数学(23697)
数学方法(23420)
(18031)
中国(15791)
(15528)
(15210)
业经(13317)
理论(12583)
地方(12022)
(11890)
农业(11592)
(11491)
(10830)
贸易(10827)
(10454)
(9431)
财务(9405)
财务管理(9368)
(8860)
银行(8825)
企业财务(8799)
(8338)
(8326)
机构
大学(216582)
学院(215038)
(82300)
经济(80291)
管理(77075)
研究(73754)
理学(65660)
理学院(64770)
管理学(63357)
管理学院(62948)
中国(54817)
科学(48056)
(46756)
(41266)
(39792)
(39664)
研究所(35914)
(35300)
中心(34109)
业大(33936)
农业(32658)
财经(31375)
(31066)
师范(30722)
北京(29512)
(28113)
(27770)
(25493)
经济学(25310)
师范大学(24610)
基金
项目(135293)
科学(104032)
研究(98420)
基金(95488)
(83570)
国家(82807)
科学基金(68885)
社会(60614)
社会科(56044)
社会科学(56019)
(53680)
基金项目(50756)
教育(46852)
(45527)
自然(44604)
自然科(43505)
自然科学(43486)
自然科学基金(42727)
编号(41935)
资助(39621)
成果(36012)
重点(31082)
(30173)
课题(29426)
(28957)
(27189)
科研(26333)
大学(25734)
教育部(25361)
创新(25351)
期刊
(96033)
经济(96033)
研究(62988)
中国(44518)
学报(38287)
(37442)
科学(33236)
(33016)
大学(28039)
教育(27716)
学学(26059)
管理(25641)
农业(24827)
技术(18945)
(17786)
金融(17786)
财经(15859)
业经(15669)
经济研究(14459)
(13598)
(13065)
问题(13017)
图书(12808)
(12571)
技术经济(10827)
理论(10315)
统计(10206)
(10126)
商业(10005)
资源(9776)
共检索到324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镇  
葬礼不仅是一场慎终追远的生命告别仪式,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两汉时期,随着官吏阶层的迅速崛起,官吏的葬礼也成为重要的集会、社交场所。后世子孙通过葬礼上的孝行表现,营造自己的孝子形象,谋求仕途进步;朝廷则利用赐赠活动,协调君臣关系,宣扬主流价值;官吏士人借由赴丧,表达政治立场,拓展交际网络。汉代官吏的葬礼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丧葬仪式,更成为浓缩的政治舞台。对汉代官吏葬礼的探索不仅深入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丧葬礼俗的深刻影响,更生动展示了汉代政治体制与社会关系日常的运行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松柏  
通过对陕西关中解放前、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丧葬礼俗的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之礼的简要描述 ,探讨了丧葬礼俗的沿革及规律。同时通过对陕西关中传统丧葬礼俗细节的考察 ,阐述了这种丧葬礼俗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韶华  
涉民类丧赐是汉代众多助丧行为中的一个类型。这项礼节因对死亡平民的丧赐而成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一条纽带,颇具典型性。本文考察汉代涉民类丧赐的发生时机、助丧物事、操作程序、制度效益等问题,以此从一个侧面揭示汉代丧事中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以及灾后的危机应对机制与统治秩序的重新建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尊志  
汉代是我国古代墓葬发展的重要时期,墓葬以封土表层为界形成了内部与外部两组不同的内容。随着发展,墓葬的内外两重空间体系正式形成,与之同步,地下空间、墓外设施、现实世界的三维世界也得到确立,而墓祭设施在墓外设施中的核心地位愈来愈得到加强。汉代墓葬的两重空间与三维世界反映了较多服务逝者、服务墓葬等的丧葬内容及其推崇孝道、展示孝行等社会内容,标志着古代墓葬的内容已从先秦时期重地下转向墓葬自身与墓外设施的并存和并重,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的发展和演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向平  
汉代画像砖石是汉代时期墓葬、祠堂、石阙等建筑普遍采用的一种材料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 ,在湖北、浙江、山西、云南等省市也有少量发现。其题材内容丰富 ,涵盖了当时农业、手工业、渔牧狩猎业、舞乐百戏 ,庖厨酿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建筑、图纹、天文星象等多方面内容 ,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现象、政治生活、经济状况提供了直观有利的资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丁明秀  
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恪守孝道、尊卑有序、祖先崇拜、丧事重哀等具有浓厚儒家礼仪特点的朝鲜族丧葬礼仪文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姚梅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一部鸿篇巨制,主要描写了民族以及宗教背景下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文章通过评析楚雁潮与韩新月的爱情悲剧,以及梁君璧、梁冰玉与韩子奇三人交错的婚姻悲剧,分析了悲剧形成的宗教、家庭及个体原因,并揭示了悲剧意蕴的多维度性:从最低层次的孤独与绝望到批判与抗争再到审视与超越,同时又体现了《穆斯林的葬礼》是阐释人类爱情的圣洁诗篇,其内容充满悲剧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能获得悲剧审美的快感,更能引起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期刊] 求索  [作者] 甄尽忠  
在两汉时期,彗星共出现76次,虽然名称繁多,但都被统称为妖星、灾星,是最严重的灾异之一。其出现具有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并预示着改朝换代、战争、社会大乱、君主失德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发生,备受时人的高度关注。在彗星出现后,两汉帝王常采取一系列的修德、修政等措施。臣民借机上书言事,评议时政,推销自己的政见。同时,也刺激一些有政治野心的诸侯、大臣起兵反叛或阴谋发动政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论述了两汉时期私人徭役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和历史演变 ,服役者的不同身份、劳动的种类范围 ,以及私人徭役存在、发展的原因与社会背景等问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峻  
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和陶明器,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特定的艺术功能,也是汉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浙江、云南、内蒙等地。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农业题材的有农业技术、农具改良、普及牛耕、水利灌溉、粮食加工、畜牧和养殖等。为我们研究和了解汉代艺术风格特点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提供了直观和宝贵的资料。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尊志  
汉代,在大一统的背景下,社会风俗和观念及其内容、内涵等均获得较大发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崇拜神仙、祭祀物品、求吉纳祥、辟邪驱恶等作为汉代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关系较为密切,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所体现“崇神祭物”与“求吉辟邪”的社会风俗及其观念、内容等十分丰富,对研究汉代社会风俗乃至汉代社会内容均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