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6)
2023(1981)
2022(1560)
2021(1575)
2020(1338)
2019(2914)
2018(2810)
2017(5040)
2016(3059)
2015(3447)
2014(3431)
2013(2991)
2012(2758)
2011(2628)
2010(2590)
2009(2350)
2008(2215)
2007(2017)
2006(1818)
2005(1735)
作者
(7653)
(6303)
(6169)
(6131)
(4051)
(3135)
(2859)
(2678)
(2394)
(2293)
(2233)
(2163)
(2093)
(2070)
(2063)
(2003)
(1929)
(1866)
(1853)
(1791)
(1744)
(1594)
(1556)
(1520)
(1468)
(1399)
(1381)
(1373)
(1333)
(1321)
学科
(8857)
经济(8852)
(6317)
管理(5099)
(3585)
中国(3213)
(3200)
(2689)
企业(2689)
方法(2661)
经济学(2653)
理论(2579)
(2531)
教育(2516)
地方(2461)
国家(2395)
教学(2351)
财政(2184)
数学(2106)
数学方法(2050)
(1914)
(1836)
(1783)
(1508)
(1463)
外债(1451)
债券(1444)
公债(1444)
家公(1433)
农业(1367)
机构
大学(41066)
学院(38711)
研究(14674)
(12649)
经济(12282)
管理(11139)
(9731)
师范(9656)
理学(9324)
科学(9265)
理学院(9153)
中国(9069)
管理学(8851)
管理学院(8764)
(8483)
教育(8373)
师范大学(7795)
(7285)
(7271)
中心(6659)
研究所(6639)
(6120)
(5742)
北京(5626)
财经(5496)
(5079)
(5029)
业大(4967)
(4878)
经济学(4799)
基金
项目(24804)
研究(20212)
科学(19312)
基金(16707)
(14263)
国家(14113)
社会(11940)
教育(11747)
科学基金(11508)
社会科(11226)
社会科学(11222)
(9961)
(9106)
成果(8999)
编号(8686)
基金项目(8188)
课题(7131)
资助(6959)
自然(6499)
自然科(6342)
自然科学(6340)
自然科学基金(6229)
(6113)
重点(6087)
(6000)
(5636)
规划(5523)
教育部(5475)
(5424)
项目编号(5300)
期刊
(14911)
经济(14911)
研究(14597)
教育(14000)
中国(10985)
学报(7545)
(6064)
科学(5540)
大学(5435)
(4934)
学学(4715)
图书(3669)
管理(3515)
农业(3453)
技术(3324)
财经(3290)
职业(2927)
(2842)
书馆(2805)
图书馆(2805)
(2636)
金融(2636)
经济研究(2448)
(2154)
(2090)
(2046)
论坛(2046)
成人(1865)
成人教育(1865)
技术教育(1767)
共检索到61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卜然然  
文学官是汉代地方官学的教师,其设置随着经学的发展而不断细化,数量众多,区域分布广泛。一般明经即可出任,主要职责有管理学校、教授弟子、推行教化、备长官顾问等。文学官在任命与升迁的途径等方面均体现出其官吏属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浩博士撰写的《汉代地方财政研究》一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1月正式出版。全书分七章,共30余万字。此书取材广博,资料翔实,引用大量简牍资料,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对于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该书从运输成本、财政赈济、地方计划外收入、财政运作等角度展开,通过提出"财政变通"的概念,来诠释汉代地方财政存留问题;对于汉代地方财政机制,书中将汉代地方官吏分为财政总理型、保管型、征调型三种职能类型,并选取"计最"、"期会"两个视角来动态
[期刊] 求索  [作者] 贾艳红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絮飞  李国新  王纯  
从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关于庭院植物的形象描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是很有特点的:不仅可以看到类似西方园林植物的整齐而规则的排列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到汉代庭院配置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并且与建筑的形体及形式相得益彰;更可贵的是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饱含着向自然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等近似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形式的探索。图6参10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国强  
汉代在文献学理论、学科术语、学科方法和具体成果等方面,都构建了文献学学术规范,使古典文献学基本走向成型,成为中国文献学的实际源头和重要发展资源,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幸  李百浩  周小棣  
以鲁中南地区为例,根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研整理两汉时期的城市群。根据城市性质,分为郡县邑城和诸侯国两个体系,紧扣权利运行机制,阐释两个城市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由诸侯国各自为政到大一统的城市组群演变过程。此外,针对鲁中南城市组群特征进行分区研究,并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建城热潮与西汉大量城市建设间的异同,总结汉代城市营建原则。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晓凤  
汉代初建之时,在形势逼迫之下,采取郡、国同存,诸侯国有权开征地方税,对汉初局势稳定,经济进步有一定意义。但推行一段时期之后,威胁到中央统治,中央着手限制地方税权,但地方税一直都有,只是多少的区别。近百年来的汉代地方税研究成果累累,需不断采用现代经济学、财政学理论展开分析和考量,扩展实证研究,拓宽研究视域,丰富研究方法,不仅能推进研究深入展开,还能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和与实践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峻岭  
汉代儒学独尊始于武帝时期,此后,经学开始了制度化的进程,设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鼓励私学。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读经成为汉代的社会风尚,并反过来推动了经学在汉代的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饶增阳  
重点通过介绍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郑玄整理典籍的功绩,说明了汉代学者在著书立说,以整理校注古籍为己任的同时,开创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一套整理文献的方法,为中国文献学的形式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先秦"说"体在春秋之前为祭祀之辞,其主要义界为"攻责",形式上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文言"。春秋末期至于战国,"说"由祭祀之辞发展成游士游说之辞。逻辑关系上,"说"用来解释"经"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根据。《韩非子》所载诸"说"(尤其是所存"异闻")等战国文献,表明以《韩非子》诸"说"为代表的"说"体文献已包含了大量民间口传故事性材料,即后世"小说家"的材料。事实上,战国末期,《荀子》《吕氏春秋》等一些篇章,开始有意识地辨正"世俗之说"或民间"传语";这种观念发展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论述了两汉时期私人徭役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和历史演变 ,服役者的不同身份、劳动的种类范围 ,以及私人徭役存在、发展的原因与社会背景等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