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73)
- 2023(7020)
- 2022(6067)
- 2021(5564)
- 2020(4786)
- 2019(10743)
- 2018(10795)
- 2017(20349)
- 2016(11444)
- 2015(12926)
- 2014(12933)
- 2013(12559)
- 2012(11609)
- 2011(10498)
- 2010(10692)
- 2009(10239)
- 2008(9980)
- 2007(9104)
- 2006(8280)
- 2005(7793)
- 学科
- 济(40026)
- 经济(39937)
- 管理(37065)
- 业(31727)
- 企(26632)
- 企业(26632)
- 制(14976)
- 财(14198)
- 农(13082)
- 方法(12848)
- 中国(12147)
- 地方(10714)
- 业经(10664)
- 数学(10536)
- 数学方法(10351)
- 体(10024)
- 学(8884)
- 农业(8430)
- 银(8426)
- 银行(8416)
- 体制(8340)
- 务(8245)
- 财务(8219)
- 财务管理(8195)
- 行(8018)
- 融(7901)
- 金融(7896)
- 企业财务(7686)
- 环境(7273)
- 理论(7020)
- 机构
- 大学(156896)
- 学院(154852)
- 济(60094)
- 经济(58458)
- 管理(56640)
- 研究(52602)
- 理学(47357)
- 理学院(46753)
- 管理学(45980)
- 管理学院(45652)
- 中国(41962)
- 京(33754)
- 财(33695)
- 科学(30394)
- 江(27135)
- 所(25740)
- 中心(25691)
- 财经(24950)
- 农(23652)
- 研究所(22583)
- 经(22283)
- 范(22105)
- 师范(21913)
- 北京(21070)
- 州(20955)
- 业大(20678)
- 院(19349)
- 省(18598)
- 经济学(18284)
- 农业(18193)
- 基金
- 项目(98575)
- 科学(77581)
- 研究(75600)
- 基金(70925)
- 家(60337)
- 国家(59746)
- 科学基金(51655)
- 社会(48036)
- 社会科(45293)
- 社会科学(45285)
- 省(38872)
- 基金项目(37469)
- 教育(35251)
- 划(32334)
- 自然(32042)
- 自然科(31226)
- 自然科学(31220)
- 编号(31201)
- 自然科学基金(30659)
- 资助(28312)
- 成果(27444)
- 制(24051)
- 课题(22498)
- 部(22054)
- 重点(22019)
- 发(20793)
- 创(20481)
- 性(19922)
- 国家社会(19558)
- 教育部(19292)
共检索到254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欣一 赵晓磊
关于汉代案、劾、下狱等司法程序的顺位,史籍中的记载显得异常复杂,学界的相关解释亦存在分歧,主要原因是对汉代劾制之理解尚存疑点。汉代的劾是以案验为基础的初步定罪程序,是引发人犯诣狱的重要前提,人犯的诣狱是依据劾章中的罪名来确定的。汉代对同一案件处理的基本程序顺位是案-劾-下狱,这种程序顺位是以律令的严格规定为保障的。由于汉代的下狱审理须以劾章之内容为限,因此下狱后罪犯的其它罪行依然要经历案劾的程序。史籍中关于汉代司法程序的错乱描述,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不熟悉当时的司法程序,亦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习惯于特定的
关键词:
汉代劾制 案、劾、下狱 司法程序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桂美
总体来看,两汉文学家族出于关陇文化区者最多,其次是中原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和齐鲁文化区,幽并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和巴蜀文化区产生的文学家族则较少。若以朝代看,西汉文学家族整体以出于关陇地区者居多,其次是齐鲁地区和中原地区;而东汉则以中原地区和关陇地区居多,其次是荆楚地区。从西汉初的东部、南部,到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初期的关中,再到东汉中后期的东部和南部,汉代文学家族地域分布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汉代文学发展和文化中心的变迁。由于文学家族的地缘性特点,不同地域的家族文学,又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如齐鲁地区的家族文化多与儒学有关,荆楚地区的文学家族偏重于文学创作,关陇地区的文学家族则具有兼收并蓄、...
关键词:
汉代 文学家族 地理学 家族文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今言
通过对文献、简牍资料的考察,认为汉代农民“背本趋末”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历时长、地区广、人数多,其“事末”范围涉及铸钱、经商、为“庸”等多个领域。究其引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与赋税征课货币化及农民的土地得不到保障有密切关系。“背本趋末”问题,古人历来有不同的评说,但就当时的史实说明,大批农民从事工商末业经营,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集中地区对土地的压力,而且对增加收入,加速城乡商品交流诸方面,也有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欣
近期《自然》杂志有关汉代"温室效应"的揭示,可以尝试从社会林业的薪炭耗费视角予以量化推定和论证。作为森林资源面对的常规性压力,薪炭耗费涵盖普通民众、宫室官寺、冶铁铸铜、制陶煮盐、陵墓用炭等多个领域。在现有研究成果及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此常规性耗费规模进行可能的数量估算,不仅可以印证史籍关于部分区域林木资源缺乏的历史记录,对于两汉之际由暖而寒的气候变迁及频繁的自然灾害也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森林资源 薪炭消耗 温室效应 生态变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关键词:
三老 三老五更 养老礼 儒家礼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郭强 高长山
汉代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贤良文学"因天子亲自策试被举荐者,而备受历代的关注。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察举制的利弊得失,为今天的育人选才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察举制 晁错 董仲舒 汉代选官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卫
本文对小麦在汉代推广进行了讨论,并质疑了学界关于小麦在汉代得到推广原因的假设,指出:西汉中期以来在时间上呈现出小麦比重增大、菽比重降低、人口数量增加三条大致重合的曲线:它们存在着这样一种内在联系:小麦比重增大为更多人口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反过来看,较多的人口也促使了小麦种植的扩大。正是在二者之间的互动中,小麦在古代中国人的食物构成中完成其历史性的转变。
关键词:
汉代 小麦 菽 人口增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冷素云
上计制度和考课制度是古代社会沿袭采用的国家经济管理制度和官吏考核制度,对国家巩固、政局稳定、行政管控具有重要的作用。上计制度是强化中央经济集权和维护国家财政统一管理的重要手段,考课制度则在稳定社会、整肃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政府审计视角,从组织流程、处理方式以及报告内容三个方面对上计制度和考课制度开展分析,力求为现代政府审计的完善带来一定的思想借鉴。
关键词:
上计制度 考课制度 汉代 政府审计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先秦"说"体在春秋之前为祭祀之辞,其主要义界为"攻责",形式上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文言"。春秋末期至于战国,"说"由祭祀之辞发展成游士游说之辞。逻辑关系上,"说"用来解释"经"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根据。《韩非子》所载诸"说"(尤其是所存"异闻")等战国文献,表明以《韩非子》诸"说"为代表的"说"体文献已包含了大量民间口传故事性材料,即后世"小说家"的材料。事实上,战国末期,《荀子》《吕氏春秋》等一些篇章,开始有意识地辨正"世俗之说"或民间"传语";这种观念发展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关键词:
先秦 “说”体 汉代 “小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论述了两汉时期私人徭役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和历史演变 ,服役者的不同身份、劳动的种类范围 ,以及私人徭役存在、发展的原因与社会背景等问题。
关键词:
私人徭役 役使 豪强 人身依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