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4)
- 2023(5997)
- 2022(5162)
- 2021(4908)
- 2020(4012)
- 2019(9355)
- 2018(9297)
- 2017(17514)
- 2016(9790)
- 2015(11262)
- 2014(11377)
- 2013(11090)
- 2012(10139)
- 2011(9081)
- 2010(9175)
- 2009(8202)
- 2008(8147)
- 2007(7565)
- 2006(6811)
- 2005(6244)
- 学科
- 济(34987)
- 经济(34931)
- 管理(28375)
- 业(24751)
- 企(19379)
- 企业(19379)
- 农(12770)
- 方法(11902)
- 财(11003)
- 中国(10909)
- 地方(10427)
- 数学(9918)
- 数学方法(9698)
- 业经(8840)
- 制(8555)
- 农业(8518)
- 理论(7035)
- 学(6948)
- 贸(6679)
- 贸易(6673)
- 务(6525)
- 财务(6500)
- 财务管理(6470)
- 易(6388)
- 环境(6248)
- 银(6185)
- 银行(6181)
- 企业财务(5973)
- 行(5827)
- 教育(5774)
- 机构
- 学院(132814)
- 大学(129697)
- 济(49249)
- 经济(47841)
- 管理(47475)
- 研究(42198)
- 理学(39525)
- 理学院(39008)
- 管理学(38252)
- 管理学院(38006)
- 中国(34506)
- 京(28408)
- 财(26243)
- 科学(25704)
- 江(23001)
- 中心(21321)
- 所(21122)
- 农(20383)
- 范(19987)
- 师范(19825)
- 财经(19796)
- 州(18703)
- 研究所(18449)
- 北京(18309)
- 业大(18245)
- 经(17658)
- 师范大学(15686)
- 省(15571)
- 院(15464)
- 农业(15419)
- 基金
- 项目(81422)
- 研究(63843)
- 科学(62807)
- 基金(55818)
- 家(47522)
- 国家(46999)
- 科学基金(40299)
- 社会(38314)
- 社会科(36053)
- 社会科学(36044)
- 省(33733)
- 基金项目(30030)
- 教育(29982)
- 编号(28181)
- 划(27411)
- 自然(25099)
- 自然科(24463)
- 自然科学(24461)
- 自然科学基金(23997)
- 成果(23427)
- 资助(22528)
- 课题(20065)
- 重点(18009)
- 发(17900)
- 部(17160)
- 年(17000)
- 创(16701)
- 性(16411)
- 项目编号(16179)
- 大学(15835)
共检索到214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欣
近期《自然》杂志有关汉代"温室效应"的揭示,可以尝试从社会林业的薪炭耗费视角予以量化推定和论证。作为森林资源面对的常规性压力,薪炭耗费涵盖普通民众、宫室官寺、冶铁铸铜、制陶煮盐、陵墓用炭等多个领域。在现有研究成果及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此常规性耗费规模进行可能的数量估算,不仅可以印证史籍关于部分区域林木资源缺乏的历史记录,对于两汉之际由暖而寒的气候变迁及频繁的自然灾害也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森林资源 薪炭消耗 温室效应 生态变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欣一 赵晓磊
关于汉代案、劾、下狱等司法程序的顺位,史籍中的记载显得异常复杂,学界的相关解释亦存在分歧,主要原因是对汉代劾制之理解尚存疑点。汉代的劾是以案验为基础的初步定罪程序,是引发人犯诣狱的重要前提,人犯的诣狱是依据劾章中的罪名来确定的。汉代对同一案件处理的基本程序顺位是案-劾-下狱,这种程序顺位是以律令的严格规定为保障的。由于汉代的下狱审理须以劾章之内容为限,因此下狱后罪犯的其它罪行依然要经历案劾的程序。史籍中关于汉代司法程序的错乱描述,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不熟悉当时的司法程序,亦或许是由于史籍撰写者习惯于特定的
关键词:
汉代劾制 案、劾、下狱 司法程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家声
地球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未超过2℃,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也大约只有0.5℃,但近来变化却在加快。据美国、英国和苏联科学家的测试表明:80年代是一个世纪以来最暖和的10年,且20世纪最暖和的6年又都在80年代。现在北极冰融化退缩了10多公里,南极冰融速度也在加快,并将淹没万达湖考察站。芬兰技术科学学会在1990年3月15日指出,“过去一两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近1℃。在今后50~60年内地球的平均气温还将上升2~4℃”。这种变暖势头还将持续到22世纪。科学家把地球变暖的现象归於“温室效应”。那么温室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秋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昌才 刘译聪 卢玢文
使用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根据门限变量人均实际GDP将30个省份内生分为4组。研究表明,4组的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都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形状。其中,低收入与中低收入两组的拐点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35.55%和44.64%。高收入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的是库兹涅茨曲线形状,而且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此外,工业化进程与节能减排投资仍表现为对碳排放的扩张效应。因此,现阶段中国节能减排战略应遵循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考虑到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城市化程度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的双重目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东民
由于各国经济利益不一致,气候变化谈判博弈艰难。在这种形势下,人口控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意义,近来被国际社会部分人士及中国政府重新提及,值得关注。自1972年世界环境大会以来,发达国家对世界人口问题的看法发生过180度的转变,否认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的不利作用,否认人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观点,渐成西方学术界主流,由学术界蔓延到西方政府,并深刻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许多学者的认识。文章论述了人口规模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分析了上述西方主流观点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对庞大人口不断放大的经济、资源、环境影响,本文认为必须有极为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人口增长 人口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峻
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和陶明器,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特定的艺术功能,也是汉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浙江、云南、内蒙等地。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农业题材的有农业技术、农具改良、普及牛耕、水利灌溉、粮食加工、畜牧和养殖等。为我们研究和了解汉代艺术风格特点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提供了直观和宝贵的资料。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幸 李百浩 周小棣
以鲁中南地区为例,根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研整理两汉时期的城市群。根据城市性质,分为郡县邑城和诸侯国两个体系,紧扣权利运行机制,阐释两个城市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由诸侯国各自为政到大一统的城市组群演变过程。此外,针对鲁中南城市组群特征进行分区研究,并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建城热潮与西汉大量城市建设间的异同,总结汉代城市营建原则。
关键词:
城市史 城市遗址 城市组群 鲁中南 汉代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镇
葬礼不仅是一场慎终追远的生命告别仪式,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两汉时期,随着官吏阶层的迅速崛起,官吏的葬礼也成为重要的集会、社交场所。后世子孙通过葬礼上的孝行表现,营造自己的孝子形象,谋求仕途进步;朝廷则利用赐赠活动,协调君臣关系,宣扬主流价值;官吏士人借由赴丧,表达政治立场,拓展交际网络。汉代官吏的葬礼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丧葬仪式,更成为浓缩的政治舞台。对汉代官吏葬礼的探索不仅深入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丧葬礼俗的深刻影响,更生动展示了汉代政治体制与社会关系日常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汉代 葬礼 社会功能 社会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向平
汉代画像砖石是汉代时期墓葬、祠堂、石阙等建筑普遍采用的一种材料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 ,在湖北、浙江、山西、云南等省市也有少量发现。其题材内容丰富 ,涵盖了当时农业、手工业、渔牧狩猎业、舞乐百戏 ,庖厨酿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建筑、图纹、天文星象等多方面内容 ,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现象、政治生活、经济状况提供了直观有利的资料
关键词:
汉代 画像砖石 社会现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卫
本文对小麦在汉代推广进行了讨论,并质疑了学界关于小麦在汉代得到推广原因的假设,指出:西汉中期以来在时间上呈现出小麦比重增大、菽比重降低、人口数量增加三条大致重合的曲线:它们存在着这样一种内在联系:小麦比重增大为更多人口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反过来看,较多的人口也促使了小麦种植的扩大。正是在二者之间的互动中,小麦在古代中国人的食物构成中完成其历史性的转变。
关键词:
汉代 小麦 菽 人口增长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韶华
涉民类丧赐是汉代众多助丧行为中的一个类型。这项礼节因对死亡平民的丧赐而成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一条纽带,颇具典型性。本文考察汉代涉民类丧赐的发生时机、助丧物事、操作程序、制度效益等问题,以此从一个侧面揭示汉代丧事中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以及灾后的危机应对机制与统治秩序的重新建构。
关键词:
汉代 涉民类丧赐 秩序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