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22)
- 2023(2675)
- 2022(2340)
- 2021(2223)
- 2020(1893)
- 2019(4215)
- 2018(4184)
- 2017(8360)
- 2016(4674)
- 2015(5374)
- 2014(5414)
- 2013(5506)
- 2012(5429)
- 2011(5102)
- 2010(5705)
- 2009(5851)
- 2008(5073)
- 2007(4539)
- 2006(4038)
- 2005(3673)
- 学科
- 济(20124)
- 经济(20102)
- 业(15348)
- 管理(14784)
- 企(10450)
- 企业(10450)
- 农(10277)
- 方法(10223)
- 数学(8921)
- 数学方法(8761)
- 贸(7341)
- 贸易(7338)
- 易(7237)
- 产品(5071)
- 市场(4525)
- 农业(4431)
- 学(4327)
- 中国(4227)
- 融(4169)
- 金融(4169)
- 业经(4059)
- 财(4031)
- 出(3918)
- 制(3902)
- 农产(3702)
- 农产品(3702)
- 银(3511)
- 银行(3504)
- 价格(3468)
- 理论(3417)
- 机构
- 学院(73789)
- 大学(73367)
- 济(31995)
- 经济(31377)
- 管理(26899)
- 研究(25362)
- 理学(22834)
- 理学院(22615)
- 管理学(22089)
- 管理学院(21985)
- 中国(20673)
- 农(16083)
- 京(15961)
- 科学(15521)
- 所(13737)
- 财(13274)
- 农业(13022)
- 业大(12567)
- 研究所(12313)
- 中心(11846)
- 江(11277)
- 财经(10629)
- 北京(9956)
- 经济学(9849)
- 经(9611)
- 范(8983)
- 州(8921)
- 师范(8867)
- 经济学院(8837)
- 院(8582)
- 基金
- 项目(44961)
- 科学(34620)
- 基金(32737)
- 研究(31387)
- 家(29092)
- 国家(28868)
- 科学基金(24089)
- 社会(19756)
- 社会科(18756)
- 社会科学(18751)
- 省(16955)
- 基金项目(16443)
- 自然(15967)
- 自然科(15645)
- 自然科学(15642)
- 自然科学基金(15365)
- 资助(14980)
- 教育(14400)
- 划(14153)
- 编号(12615)
- 部(10243)
- 成果(10231)
- 重点(10033)
- 发(9302)
- 创(8746)
- 教育部(8623)
- 科研(8587)
- 课题(8449)
- 大学(8355)
- 创新(8295)
共检索到115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彼得·M·加伯 苏伯劳
汇率危机中的衍生产品彼得·M·加伯苏伯劳□洪维智编译在1994和1995年拉美和东亚市场汇率危机中,金融衍生产品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衍生产品影响和制约汇率的动态形成机制,并不断地被市场投机者用来冲击汇率和货币政策。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蹇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全球股价、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变动。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工业、制造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金融危机如此广泛且迅速地蔓延也正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金融全球化的这一高级阶段。而从危机的开始到进一步发展,都与曾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推进器这一角色的金融衍生产品脱不了干系。加强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监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卜亚
近几年来,信用衍生产品由于可以分散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因而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然而,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急剧扩展,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显现,如交易对手风险、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当前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正经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市场普遍认为,过度参与合成以CDS和CDO为主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正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最直接的原因。本文着重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品种,其对金融市场发展和稳定的意义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最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信用衍生产品 CDO CDS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初昌雄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向全球扩散,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对危机的扩散和演变起到了助推器和放大器的作用。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既要吸取危机的教训,同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鼓励金融创新、完善有关场外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信息披露。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周荣芳 荣艺华 王莹 唐烈 叶可松
文章回顾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利率衍生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市场交易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两个阶段;市场规模收缩的主要原因在于境内机构交易信用额度的收缩,以及新旧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过渡期内谈判成本的影响。总体看,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率衍生产品市场的影响已逐渐消除,市场仍然保持健康运行,在新旧主协议过渡期结束之后,利率衍生产品市场有望得到更快发展。
关键词:
利率衍生产品 授信额度 主协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倩
信用衍生产品因为可以单独分离交易信用风险、显著增强信用风险流动性、提高资本回报率,由此在国际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热烈欢迎。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急剧扩展,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显现,例如在美国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本文着重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几个主要产品的设计原理、收益和风险以及债务抵押债券在美国次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为我国学者深入了解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规避潜在风险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蔡国喜 徐光
本文从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监管框架和改革措施入手,阐明了两国市场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监管理念和措施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厘清了当前存在的若干制约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认识误区后,对如何加快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发展 监管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吴建刚 胡志浩
随着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以及期货期权等交易品种的异军突起,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交易品种和规模扩大化、交易平台电子化、交易所一体化和公司化等特征。其相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给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冲击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文章展望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未来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场内衍生品市场 电子化 交易所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威
信用衍生产品自问世以来在分散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本次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肯定了基础信用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应推动金融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关键词:
信用衍生产品 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曾辉 汪明文
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着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外在压力和基础货币供应量被动扩张的内在压力,引入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掉期作为汇率政策工具可以较为有效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简要描述了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掉期的使用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说明了央行货币掉期的定价原理和均衡价格的形成,分析了其对汇率水平的信号发送功能。文章的结论是货币掉期具有易操作性、独立性和内在稳定性,可以设计成为一种供中央银行选择的汇率政策工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姚唐 邱琪 郑秋莹 曹花蕊 李惠璠
以调节焦点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来自5个城市的646份问卷的实证研究,探讨消费者对食品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的感知水平,以及因食品质量安全危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建立并验证消费者衍生多样化寻求行为的理论机制。结果表明,消费者更为关注隐性食品感知质量,相比显性食品质量,它更容易引起感知风险和认知失调,并进而影响调节焦点,这其中防御焦点相比促进焦点会对消费者衍生多样化寻求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伊丽莎白·勒德鲁特 克里斯蒂安·阿佩 王晓光 卢向前
文章讨论了OTC衍生品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交易后处理的联系,回顾了信用衍生品与其它衍生品合约中确认积压和未通知的更新交易所带来的问题,并介绍了市场上交易后服务的近期发展,如考虑中央对手方机制、数据仓库或者多边终结之类的多边元素如何能够改进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流管理。
关键词:
交易后处理 确认积压 集中信息存放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刘志洋 孟祥璐
汇率是重要的系统风险因子,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币逐渐国际化,汇率风险必将成为影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风险来源。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以2018年在中国上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从商业银行个体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两个角度出发,根据GARCH-MIDAS模型将汇率波动率分解为长期波动率和短期波动率,运用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研究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日元汇率短期波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研究商业银行利率衍生产品的使用对商业银行个体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溢出效应具有异质性,且汇率衍生品的使用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相对中性。从单个商业银行风险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个体经营风险的影响较大,人民币兑欧元汇率显著影响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个体经营风险,人民币兑日元汇率并没有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个体经营风险。从状态持续期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处在高风险状态的时间长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角度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波动率的上升显著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且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最大。而汇率衍生产品名义价值占总资产比值和衍生产品公允价值(无论是资产方还是负债方)占资产比值均不影响商业银行个体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说明衍生品的使用并没有增加银行业的风险。研究结果对人民币管理部门有一定启示,即应重视人民币兑美元短期波动率的影响,重视汇率波动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发展汇率衍生产品市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志浩
衍生品之所以总与危机联系在一起,其原因不在于衍生品本身,而是在于缺乏适度、必要的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