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38)
- 2023(17327)
- 2022(14939)
- 2021(14260)
- 2020(11981)
- 2019(27843)
- 2018(27090)
- 2017(52738)
- 2016(28028)
- 2015(31752)
- 2014(31304)
- 2013(31005)
- 2012(28437)
- 2011(25497)
- 2010(25323)
- 2009(23230)
- 2008(22841)
- 2007(19701)
- 2006(16990)
- 2005(15076)
- 学科
- 济(111752)
- 经济(111619)
- 管理(79162)
- 业(77981)
- 企(63389)
- 企业(63389)
- 方法(56269)
- 数学(50082)
- 数学方法(49520)
- 中国(32839)
- 财(30084)
- 农(28701)
- 制(27232)
- 银(26230)
- 银行(26083)
- 行(24599)
- 业经(23538)
- 贸(22646)
- 贸易(22629)
- 易(21956)
- 融(21435)
- 金融(21433)
- 学(21248)
- 务(19595)
- 财务(19525)
- 财务管理(19481)
- 地方(19440)
- 农业(19048)
- 企业财务(18533)
- 理论(17516)
- 机构
- 大学(394663)
- 学院(389444)
- 济(164050)
- 经济(160725)
- 管理(157991)
- 理学(136656)
- 理学院(135247)
- 管理学(132985)
- 管理学院(132284)
- 研究(129807)
- 中国(107089)
- 京(83634)
- 财(76486)
- 科学(76431)
- 所(63155)
- 财经(61962)
- 中心(60587)
- 农(59715)
- 研究所(57610)
- 经(56794)
- 业大(55160)
- 江(54935)
- 北京(53205)
- 经济学(51094)
- 范(48953)
- 师范(48508)
- 院(47074)
- 农业(46856)
- 财经大学(46799)
- 经济学院(46264)
- 基金
- 项目(268303)
- 科学(212435)
- 基金(198546)
- 研究(196227)
- 家(172523)
- 国家(170945)
- 科学基金(147898)
- 社会(126167)
- 社会科(119693)
- 社会科学(119662)
- 基金项目(104484)
- 省(100648)
- 自然(95855)
- 自然科(93648)
- 自然科学(93624)
- 自然科学基金(91983)
- 教育(90213)
- 划(85638)
- 资助(83310)
- 编号(78644)
- 成果(63124)
- 部(60851)
- 重点(59430)
- 发(55685)
- 创(55486)
- 课题(53352)
- 教育部(52941)
- 国家社会(52850)
- 创新(51836)
- 科研(51594)
- 期刊
- 济(169535)
- 经济(169535)
- 研究(120080)
- 中国(73480)
- 学报(58181)
- 财(57825)
- 管理(56210)
- 科学(55051)
- 农(52869)
- 融(49299)
- 金融(49299)
- 大学(45436)
- 学学(42819)
- 教育(38767)
- 农业(35648)
- 技术(32727)
- 财经(30333)
- 经济研究(28119)
- 经(25787)
- 业经(25499)
- 问题(21501)
- 理论(19728)
- 业(19524)
- 贸(19008)
- 技术经济(18317)
- 统计(18313)
- 图书(18154)
- 实践(17825)
- 践(17825)
- 世界(17705)
共检索到574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先玲 徐鹤龙
以2008-2015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超额收益率和衍生品持有头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商业银行超额收益率与汇率、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持有汇率、利率衍生品规避风险的效果。研究发现,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收益率,且汇率风险比利率风险影响更大;衍生品持有头寸的增加有助于降低银行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从而提升银行的超额收益率。这表明,衍生品为银行对冲风险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斯文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其资产与负债之间往往会出现久期错配,从而在利率发生波动时形成利率风险,国外研究表明久期错配对利率衍生品使用存在正向拉动作用。通过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2年的半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却发现,久期错配对利率衍生品的影响为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种负效应的规模及显著性水平均与错配的期限结构存在正相关性。基于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文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2年间的半年度数据,通过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整体衍生品和不同类型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探究了衍生品对银行事前风险和事后风险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衍生品和按合约类型划分的单一衍生品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从衍生品的信贷扩张效应视角阐述了内在的传导机制。研究还表明,与事前风险相比,整体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事后风险的影响更大,而外汇衍生品则对事前与事后风险的作用趋同,同时从国内银行信贷结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监管、银行管理层需重新审视衍生品业务发展战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衍生品 风险承担 商业银行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斯文
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实证样本,将人民币汇改以后的2006—2012年作为观测期间,运用逐步回归方法考察了外汇衍生品对人民币汇率风险暴露的作用。发现外汇衍生品对汇率风险暴露系数产生显著的正效应,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对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外汇衍生品的对冲比例提高1%,汇率风险暴露系数增加幅度在0.08—0.15区间之内,平均可达0.11。
关键词:
外汇衍生品 汇率风险暴露 人民币汇改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斯文
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2年87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外汇衍生品对人民币汇率风险暴露的影响。就方向而言,外汇衍生品对银行汇率风险暴露系数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有效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冲击;就规模而言,当外汇衍生品的对冲比例提高1%,汇率风险暴露系数平均提高0.11。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琰 封思贤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从总体和结构层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对其绩效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传导路径。研究发现:金融衍生品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尤其对非国有银行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强、更显著;外汇类和利率类衍生品均能显著促进银行绩效的提高,但利率类衍生品对银行绩效的正效应弱于外汇类衍生品;银行通过使用金融衍生品可以调控现金流波动进而提升绩效。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差别化管理金融衍生品的相关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斯文
国外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利率衍生品使用存在正向影响。然而,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实证样本,分析了2006-2012年共计179组半年度数据后却发现,无论是整体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还是不同期限结构的期限错配均对利率衍生品使用产生了负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出这种负效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显著性水平上均与期限错配的期限结构存在正相关性,本文尝试从我国特有的金融体系出发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最后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辛兵海 卜振兴
本文利用2002—2020年中国沪深股市上市银行的半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利率衍生品对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利率衍生品对冲具有正向影响;违约概率和收益波动是中介渠道;相较于大型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利率衍生品使用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性更强;随着利率衍生品使用程度的加深,利率衍生品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性逐渐增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斯文 陈熹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和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外汇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利用2006-2012年的半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汇率风险、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以及资产规模对运用外汇衍生品均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而资产质量、流动性水平、资本充足水平和人民币汇率变动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在大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
外汇衍生品 商业银行 汇率风险 面板数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杰
文章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 风险对冲 绩效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杰
文章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 风险对冲 绩效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杰
文章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行中,而在外资控股银行中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在外资控股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主要扮演"风险对冲"角色,而在内资控股银行中却主要扮演"业绩提升"角色,发挥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 风险对冲 绩效提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斯文
随着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日益凸现。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率衍生品的使用对传统信贷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银行持有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比重提高1%会导致信贷下降0.4%,而持有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信贷总额的比重提高1%则使信贷下降0.26%。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替代效应有利于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进而推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应积极发展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并可以运用利率衍生品来完善货币政策。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黎 张羽
利用18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2005年第2季度~2008年第3季度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为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在对银行持有衍生品头寸目的加以区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整体上、分类样本以及次贷危机前后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为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上非交易衍生品面值规模越大,银行的收益越大,但增加了银行的整体风险;相对于主导型银行,参与型银行可能持有更多的衍生品投机头寸,从而增大了自身的系统风险;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在次贷危机前相对于危机后持有更多的衍生品投机头寸,从而增大了自身的系统风险;商业银行使用金融衍生品行为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商...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蔡源 崔婕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有利于缓解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
关键词:
气候和环境变化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外汇衍生品、汇率风险暴露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外汇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的企业价值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外汇衍生品、汇率风险对冲与出口企业盈利能力——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运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金融衍生品使用与企业价值、风险:来自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金融衍生品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以法国兴业银行等为例
金融衍生品运用与企业税负——基于我国航空运输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商业银行相对风险比较研究——来自中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经验证据
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