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26)
- 2023(6126)
- 2022(4952)
- 2021(4612)
- 2020(3973)
- 2019(8926)
- 2018(9045)
- 2017(18818)
- 2016(9940)
- 2015(11260)
- 2014(11345)
- 2013(11417)
- 2012(11016)
- 2011(10067)
- 2010(10220)
- 2009(9577)
- 2008(9659)
- 2007(8722)
- 2006(7895)
- 2005(7354)
- 学科
- 济(43214)
- 经济(43174)
- 业(25460)
- 管理(25116)
- 方法(20436)
- 贸(20341)
- 贸易(20332)
- 易(19810)
- 企(19206)
- 企业(19206)
- 数学(17837)
- 数学方法(17722)
- 中国(13975)
- 农(11037)
- 制(10670)
- 财(10605)
- 银(9674)
- 银行(9664)
- 行(9335)
- 业经(8726)
- 融(8461)
- 金融(8461)
- 出(8233)
- 学(7424)
- 地方(7097)
- 关系(6876)
- 口(6729)
- 出口(6723)
- 出口贸易(6723)
- 体(6536)
- 机构
- 大学(151336)
- 学院(150693)
- 济(71446)
- 经济(70198)
- 研究(54422)
- 管理(53551)
- 理学(45524)
- 理学院(45016)
- 管理学(44407)
- 管理学院(44114)
- 中国(42118)
- 财(34206)
- 京(31728)
- 科学(29561)
- 所(28086)
- 财经(27307)
- 研究所(25150)
- 经(24760)
- 经济学(23480)
- 中心(23324)
- 农(23106)
- 江(21538)
- 经济学院(21516)
- 北京(20487)
- 财经大学(20405)
- 院(19620)
- 业大(19386)
- 范(18428)
- 农业(18355)
- 师范(18261)
- 基金
- 项目(91438)
- 科学(71304)
- 研究(67598)
- 基金(67234)
- 家(58457)
- 国家(58044)
- 科学基金(48143)
- 社会(44059)
- 社会科(41971)
- 社会科学(41962)
- 基金项目(34763)
- 省(33454)
- 教育(30877)
- 自然(29426)
- 划(28918)
- 资助(28729)
- 自然科(28721)
- 自然科学(28711)
- 自然科学基金(28224)
- 编号(26683)
- 成果(22726)
- 部(21988)
- 重点(20766)
- 发(20163)
- 性(19813)
- 教育部(18987)
- 创(18807)
- 国家社会(18766)
- 课题(18639)
- 人文(18201)
共检索到231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光明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入转型轨道,一个重要表现是企业贸易方式沿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一般贸易不断高级化。本文基于多变量单方程协整和VAR方法,对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四省市加工贸易占比、来料加工占比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发现趋势性是近年长三角、珠三角贸易方式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人民币升值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也对长三角、珠三角加工贸易向高级形式转型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东部省市应为这一高级化趋势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
关键词:
加工贸易转型 汇率升值 工资冲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张江洋
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迅速升值,而之后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中国加工贸易顺差不降反增;同时,出口退税迅速增加。为解释这一复杂现象,文章用VAR模型来实证汇率、出口退税、加工贸易需求对加工贸易收支的动态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对加工贸易收支贡献最大的是加工贸易需求,其次是出口退税和汇率;人民币贬值和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收支均有J-curve效应,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进口正向促进效应大于出口的正向促进效应,进而导致加工贸易收支恶化。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收支改善作用有限,但会降
关键词:
汇率 外需 出口退税 加工贸易收支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晓唯 张璐
笔者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中美贸易顺差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及东亚诸国对华产业转移所导致的产业内贸易,其实质是我国国内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由此引发了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关键词:
中美贸易顺差 协整性分析 产业内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圣明 裴长洪 冯雷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已占首位,因此,研究加工贸易愈来愈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报告试图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总体轮廓进行描述,并分析发展趋势的利弊、提高效益、改善结构、加强监管的对策。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赖瑾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方轮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入攻坚阶段,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彻底改造。为此,要确立网络经济拉动战略,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网络资源;确保信息公信力,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保证系统;加大网络经济拉动转型升级的资金扶持;打造品牌,推广网络经济平台应用;推进产、学、研、校、政、企实现战略合作。
关键词:
网络经济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卢万青
当前研究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至于是何种实际因素却存在分歧。本文建立的贸易收支决定模型认为,本国供给相对上升,本国需求相对下降,本国供给相对于本国需求过剩,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模型还可知,全球经济危机虽然导致我国进出口大幅下降,但对我国贸易顺差的作用相对较小;人民币升值对本国相对需求影响较小,但是对本国相对供给影响较大,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我国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会丧失比较优势,我国贸易顺差因此而出现拐点。
关键词:
贸易顺差 人民币汇率 比较优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杭生
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从来料加工为主转向以进料加工为主,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本土化程度不高,区域分布也不合理,而且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属于"两高一资",必须要加快转型升级。只有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才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应对策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燕生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英 谢运 吴明星
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差异促进了战后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日益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近年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迅速,而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推动因素。为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现代化发展,推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此外,有必要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国内产业,获得规模经济以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加工贸易 垂直型 水平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莉 丁晓松 伍晓光
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因素很多。除了熟知的供求层面因素外,货币及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等因素也可能引发价格贸易条件的长短期效应。运用新开放宏观一般均衡模型发现:(1)"货币的投放速度"可能引发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短期波动,但不会影响长期价格贸易条件。而"货币供给的波动性"能够对一国长期价格贸易条件产生实质性影响,且跨期替代弹性的大小对传导程度和方向的作用不可忽视。(2)当外国的货币供给波动性加剧时,本国的长期贸易条件将得到改善。只是针对不同跨期替代弹性的经济体,其改善的程度有显著不同。(3)工资粘性不仅影响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幅度,还影响调整周期的长短。一国的价格运行机制越接近弹性化,在面临货币冲击时,...
关键词:
工资粘性 货币冲击 价格贸易条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于倩
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治理模式理论,分析全球价值链治理框架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
GVC 加工贸易 产业升级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建国 陈漓高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及冲击分解 ,研究了中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得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 ,中国贸易收支短期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状况 ,而长期则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因此 ,短期控制国内需求 ,长期增加国内供给是改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最根本的手段。
关键词:
汇率 贬值 贸易收支 协整检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文莉 陈丽丽
本文借鉴Dornbusch(1987)模型,通过建立投资国-受资国-国际市场的三国框架,分析多国汇率冲击对跨国企业公司内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1)受资国汇率的单边波动对公司内贸易余额的影响取决于汇率的出口数量弹性、价格弹性以及母公司在跨国生产中附加值比重;(2)当投资国和受资国汇率均出现波动时,公司内贸易的综合汇率弹性等于"加权"的单边汇率弹性;(3)市场结构因素在决定汇率对公司内贸易传导效果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汇率波动 公司内贸易 汇率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