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8)
2023(7072)
2022(5881)
2021(5545)
2020(4597)
2019(10494)
2018(10266)
2017(19336)
2016(10324)
2015(11883)
2014(11640)
2013(11640)
2012(10857)
2011(10064)
2010(9879)
2009(9546)
2008(9491)
2007(8341)
2006(7458)
2005(7117)
作者
(28267)
(23905)
(23697)
(22765)
(15181)
(11213)
(10694)
(9171)
(9096)
(8385)
(8346)
(7907)
(7776)
(7719)
(7669)
(7367)
(7127)
(6874)
(6859)
(6542)
(6156)
(5641)
(5609)
(5407)
(5362)
(5308)
(5252)
(5050)
(4682)
(4674)
学科
(45464)
经济(45381)
管理(34557)
(29629)
(24601)
企业(24601)
方法(18611)
数学(16642)
数学方法(16555)
中国(16022)
(14432)
(14052)
(11266)
(11151)
贸易(11144)
(11013)
(10054)
业经(9791)
(9245)
银行(9240)
(8916)
体制(8662)
(8480)
金融(8478)
环境(7894)
(7760)
财务(7743)
财务管理(7723)
企业财务(7347)
(7127)
机构
大学(155925)
学院(151670)
(75982)
经济(74845)
研究(57354)
管理(56918)
理学(48569)
理学院(48042)
管理学(47599)
管理学院(47289)
中国(46230)
(36836)
(33214)
科学(29179)
财经(28779)
(27745)
(26406)
经济学(25769)
中心(24842)
研究所(24811)
经济学院(23089)
北京(21671)
财经大学(21611)
(21257)
(20512)
(20096)
(18068)
师范(17938)
业大(17469)
研究中心(16842)
基金
项目(97782)
科学(79406)
基金(75675)
研究(74086)
(65456)
国家(65003)
科学基金(55957)
社会(51929)
社会科(49453)
社会科学(49446)
基金项目(38801)
教育(33583)
(33211)
自然(33093)
自然科(32351)
自然科学(32342)
自然科学基金(31829)
资助(31101)
(29272)
编号(27281)
(25052)
(24712)
成果(23644)
国家社会(23528)
中国(22874)
重点(22346)
教育部(22009)
(20690)
(20591)
人文(20439)
期刊
(83272)
经济(83272)
研究(52442)
中国(33349)
(29186)
管理(23414)
科学(20868)
学报(20007)
(19148)
(16755)
金融(16755)
大学(16514)
财经(15744)
学学(15476)
经济研究(14498)
(13634)
教育(13620)
农业(12863)
(11773)
技术(11465)
问题(11324)
世界(10775)
国际(10610)
业经(10388)
(7482)
技术经济(7403)
经济问题(6753)
现代(6595)
改革(6581)
(6581)
共检索到238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竹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制造像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席卷全球,改变了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人的消费习惯。然而,轰轰烈烈的中国制造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尊重,在许多方面还饱受诟病——质次价低、假冒伪劣、产品安全问题、高耗能高污染等等。这使我想起了制造王国德国曾经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质低价廉等"特点"受到当时工业强国的唾弃。后来,德国人觉悟了,他们知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竹邻  
前一段时间,网上曾流传一篇题目为"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文章说,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中国有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最多的工厂,但没有一家世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吕克勤  
本文就“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这两个基本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以中国制造业日前的条件和水平并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已经跃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仍然停留在基础加工上,远没有达到研发、设计、工程、制造、服务等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最多只能说中国是世界产品最大的加工地和组装地,所以MADE INCHINA只具有符号意义。在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能否成为世界工厂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更多的是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障碍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路还很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本刊评论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了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占比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7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达3.596万亿美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乐  
奥运开幕前夕,世界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其在中国唯一一家自有工厂。这是继2009年耐克关闭在中国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后,又一件跨国公司"出走"案例。阿迪达斯们的"孔雀东南飞",被解读为中国制造业遭遇的拐点,曾经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烙印是否将逐渐消退?笔者认为,阿迪达斯撤出中国,并不能简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一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竞争,让活下来的企业活得更好。所以,今天的中国制造很艰难,但是扛过艰难之后,中国制造会越来越强大。一、中国制造成本到底和美国制造成本差多少?1.美国生产只比中国生产贵4%,美国制造强势回归?2014年,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有两个观点十分吸引眼球。其一,相比美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在快速下降,优势仅有4%,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文栋  刘小辉  陈建伟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对于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遇。但同时这一趋势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还面临许多技术规范和社会现实问题。"工业4.0"于2011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被首次提出,并在2013年得到迅速发展。实际上,工业4.0概念与我国2011年4月我国工信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路线更清晰,值得我国制造业借鉴参考。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中心,身处国际舞台,无法躲避全球化竞争,必须积极应对这一趋势。而未来工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够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的动向开始受到海内外学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话题近来成为一个中心议题。 海外对此问题的观点基本持负面态度。如有美国学者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一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竞争,让活下来的企业活得更好。所以,今天的中国制造很艰难,但是扛过艰难之后,中国制造会越来越强大。一、中国制造成本到底和美国制造成本差多少?1.美国生产只比中国生产贵4%,美国制造强势回归?2014年,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有两个观点十分吸引眼球。其一,相比美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在快速下降,优势仅有4%,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曲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全球性生产组织网络体系得以持续强化,商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跨国跨境交易和流动的加工贸易,日益成为融入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密切内地与台港澳经贸关系,为打造珠三角、长三角等世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朝先  王宏霞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等诸多问题。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是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一次尝试和努力,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产物,就其文本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11223410"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近两年,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忧心忡忡,甚至有唱衰者以为中国制造现在腹背受敌,目前的地位有被替代的危险。而笔者则相信,中国制造不仅能够超越日本制造,而且称霸世界也只是时间问题。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制造拥有多方面优势。广阔的内陆发展腹地自2008年前后开始,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启动了向土地、劳动力和基础资源等各方面成本都更为低廉的中西部转移的浪潮。虽然企业家们不时抱怨,中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徐明天  
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制造业,为制造业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中国的制造业之路应该怎么走?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扎根制造业?日本从政府到国民都有一种共识;"不依靠制造业就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只有发展制造业,增加附加值才能持续繁荣下去。日本对立足制造业是一种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