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37)
2023(6784)
2022(5680)
2021(5537)
2020(4451)
2019(10322)
2018(9904)
2017(19289)
2016(9818)
2015(11339)
2014(10823)
2013(10885)
2012(10362)
2011(9441)
2010(9265)
2009(8618)
2008(8488)
2007(7244)
2006(6508)
2005(6243)
作者
(25630)
(21263)
(21164)
(20457)
(13833)
(10219)
(9775)
(8343)
(8133)
(7478)
(7394)
(7279)
(7037)
(6861)
(6702)
(6687)
(6339)
(6242)
(6179)
(5595)
(5408)
(5165)
(4950)
(4832)
(4829)
(4809)
(4691)
(4477)
(4235)
(4212)
学科
(42251)
经济(42207)
管理(22193)
(21136)
方法(19546)
(18620)
银行(18475)
数学(17824)
数学方法(17761)
(17225)
(16137)
企业(16137)
中国(15603)
(15299)
(13274)
贸易(13263)
(13109)
(12748)
金融(12748)
(10914)
(9589)
制度(9586)
业务(9440)
(9346)
银行制(8066)
业经(7343)
关系(7274)
(6973)
(6923)
环境(6338)
机构
大学(137964)
学院(134112)
(70726)
经济(69766)
研究(53446)
中国(51423)
管理(48493)
理学(40454)
理学院(40015)
管理学(39728)
管理学院(39458)
(33489)
(30190)
财经(26522)
(26056)
科学(25975)
经济学(24784)
(24686)
中心(24287)
研究所(23456)
经济学院(22527)
(21791)
银行(20884)
财经大学(20391)
北京(20283)
(19317)
(19047)
(18779)
金融(18508)
(18019)
基金
项目(84214)
科学(67628)
基金(65248)
研究(64496)
(56373)
国家(56006)
科学基金(47723)
社会(44529)
社会科(42599)
社会科学(42591)
基金项目(33006)
教育(29107)
资助(28006)
自然(27848)
自然科(27207)
自然科学(27199)
(26853)
自然科学基金(26775)
(24509)
编号(23698)
(21551)
中国(21411)
国家社会(20540)
成果(19911)
重点(19355)
教育部(19313)
(18515)
人文(17742)
(17614)
(17230)
期刊
(73101)
经济(73101)
研究(50806)
(31827)
金融(31827)
中国(27871)
(24502)
管理(17969)
科学(17173)
(16364)
学报(16186)
国际(14843)
财经(14204)
经济研究(13988)
(13565)
大学(13388)
学学(12527)
(12295)
世界(11563)
教育(11320)
农业(10318)
问题(10100)
技术(8821)
业经(8366)
理论(6908)
(6790)
(6139)
贸易(6139)
技术经济(6104)
(6047)
共检索到222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超  宫飞  
永续债(Perpetual Bonds)字面意思是指没有明确的到期日的债券,但是现实中的永续债发行条款中"永续"的概念也仅仅是相对的,通常指一种期限长且没有固定到期时间的,债券发行方一般只需支付利息,无明确的还本义务的,但通常对此类债券保有赎回权的债券。永续债的发行人包括政府、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由于永续债在金融危机后满足商业银行监管资本要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成为境外永续债发行的主力。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巴曙松  
2007年内资银行方面,要逐步完成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继续完善治理结构,构建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中小银行可能会掀起较为活跃的并购整合活动。外资银行方面,入股中资银行仍是国外大型银行金融集团进入我国的首选方式;在区域发展中,将集中一线城市,同时向二线城市辐射和扩张;在业务发展中,经营模式将出现分野,业务优势将逐步显现。信贷市场则受三大因素影响,即宏观经济政策、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直接融资的状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范恒森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范恒森中国银行业要在世纪之交──至少要在下个世纪初期成为世界银行业的一支劲旅,就要从现在起抓住机遇,正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加快步伐。金融改革15年,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迈出可喜的步伐。截止1995年6月底,我国专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已遍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武剑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的新资本监管协议将于2003年底正式公布,并于2006年在全球银行业全面实施。截至2002年底,巴塞尔委员会在各个监管当局配合下,已完成第三次新协议实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鲍延磊  杨霞  
银行是金融产业的核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区域银行业为例对国际银行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分析。指出国际银行业的新格局和格局转变中我国银行的发展状况,最后简要探讨了国际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卫东  熊启跃  
银行业集中度是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等国别案例研究后发现,银行业集中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外部监管和内部公司治理机制是促进银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机构数量攀升,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行业集中度显著下降,竞争强度明显上升。这些变化提高了银行体系的金融供给,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也造成了金融乱象增多、信贷投资效率下降、中小银行脆弱性上升等不利局面。应关注集中度快速下降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潜在影响,不断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外部监管和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丁波  巴曙松  马文霄  岳淑媛  
主要经济体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及其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对照分析(一)主要经济体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分析从各经济体已经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来看(见表1),该制度的主要设计要素有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方式、授权模式、投保机构、受保范围、保险限额、保险费率等。各经济体一般根据自身金融体系特征、银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等设计存款保险制度。从设立方式来看,目前主要有政府独资建立、政府和银行业共同出资建立、政府督导民间建立三种方式;按照存款保险机构的职权大小来分,主要有三种授权模式,分别为"付款箱"模式(Pay-box)、成本最小模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齐岳  董文祺  秦阳  
基于对银行发行永续债原因的分析,对中国银行永续债的票面利率进行研究。通过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对比以及利用Blume均值回归模型,对未来β值的预测,并利用CAPM模型计算未来预期股票收益率,研究发现,本次发行的永续债票面利率偏低、收益率弱于与该永续债第一个调整期限相同及以下的股票收益率,进一步对各种情况下的公司WACC进行模拟,得到公司WACC随永续债占资本比的提高而降低这一结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韡  
作为银行组织机构创新方式之一的银行并购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银行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根据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刻不容缓 ,寻求一个更加有效的银行组织因而显得非常必要的 ,银行并购是一种理想的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苟文均  
90年代世界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促进国际银行业发生结构性变动。国际银行业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生存,势必要调整新的全球市场战略。本文着重研究了国际银行业的竞争特征和国际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并指出中国银行业也应制定自身的全球市场战略,以增强其在国际银行业中的竞争力。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郑纯毅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银行业贷款分类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文章指出目前中国银行业贷款分类技术无论在基本思路、客户细分、行业、规模、区域、国家风险方面,还是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上述差距作者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国银行业改进现行的分类技术,缩小与国际同业的差距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正虎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包括经营多元化、巨型化、电子化和监管的精细化 ,然后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珂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开放程度日渐提高,欧债危机影响我国银行业的渠道越来越多。观察近期国内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的变化,结合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情况,可以发现,尽管欧债危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我国银行机构,但它们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同时,去杠杆化引起国际银行业收缩海外业务,这为我国金融机构扬帆出海提供了机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