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9)
2023(8810)
2022(7961)
2021(7618)
2020(6340)
2019(14818)
2018(14868)
2017(28987)
2016(15823)
2015(17951)
2014(18042)
2013(17853)
2012(16238)
2011(14366)
2010(14027)
2009(12637)
2008(12147)
2007(10268)
2006(8735)
2005(7335)
作者
(44884)
(36856)
(36675)
(34865)
(23626)
(17781)
(16755)
(14667)
(14078)
(13126)
(12797)
(12242)
(11543)
(11531)
(11325)
(11254)
(11103)
(11032)
(10470)
(10346)
(9259)
(8911)
(8781)
(8371)
(8234)
(8232)
(8171)
(8096)
(7420)
(7400)
学科
(59660)
经济(59593)
管理(44269)
(41727)
(36278)
企业(36278)
方法(30649)
数学(25612)
数学方法(25316)
(15287)
中国(14850)
业经(14116)
(13929)
(13750)
地方(12645)
理论(12170)
(11344)
(10355)
贸易(10351)
农业(10239)
教育(10103)
(10028)
技术(9811)
环境(9556)
(9285)
财务(9228)
财务管理(9213)
(9072)
企业财务(8733)
(8519)
机构
大学(220167)
学院(218357)
管理(91359)
(80250)
理学(80200)
理学院(79327)
经济(78331)
管理学(77963)
管理学院(77578)
研究(69016)
中国(48653)
(46774)
科学(45078)
(35068)
(33947)
业大(33910)
(33243)
研究所(31367)
中心(31067)
(29949)
(29878)
师范(29712)
北京(29416)
财经(29110)
(26487)
农业(26124)
(25205)
(25068)
师范大学(24107)
技术(23235)
基金
项目(157289)
科学(122883)
研究(115881)
基金(112876)
(97721)
国家(96865)
科学基金(83418)
社会(70808)
社会科(66957)
社会科学(66939)
(62129)
基金项目(61256)
自然(55308)
自然科(53985)
自然科学(53973)
自然科学基金(52979)
教育(52865)
(52024)
编号(48502)
资助(46153)
成果(39069)
重点(34551)
(34082)
(32893)
(32813)
课题(32594)
创新(30374)
项目编号(30327)
科研(29998)
大学(29432)
期刊
(84473)
经济(84473)
研究(61980)
中国(36555)
学报(35556)
科学(32482)
管理(32194)
(29998)
教育(26766)
大学(26717)
学学(24961)
(24751)
农业(21718)
技术(18552)
业经(14557)
图书(14502)
(14173)
金融(14173)
财经(13175)
经济研究(12721)
理论(11722)
科技(11633)
实践(11112)
(11112)
问题(11058)
(11021)
(10859)
情报(10522)
技术经济(10218)
(10142)
共检索到301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欧阳春风  
永春佛手茶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可以助力相关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升永春佛手茶的品牌识别度及竞争力,同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让相关区域的各种资源更加有效整合。通过研究提出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的策略:明确永春佛手茶品牌形象定位;完善品牌文化形象系统,实施文化营销,以提升永春佛手茶品牌附加价值;利用禅茶文化交流平台,丰富永春佛手茶的文化内涵及完善茶文化传播体系;借助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新型传播媒介加强与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进军  
中国茶文化起于全民尚茶,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英国茶文化起于王室贵族的社交活动,二者有不同的茶饮起源和习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及哲学思想。通过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可以得到对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启发:发展作为精神载体的茶出口贸易与输出中国茶文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娜  王魁  
茶叶是我国传统饮品,根据史料记载,神农尝百草时偶然发现了"查"(汉唐时期才正式使用"茶"的说法)这种饮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茶树种植、采集、炮制技术不断成熟,茶作为饮品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将茶作为饮品进行销售。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仅是饮品,更多的是以茶为线索的文化体系传承与发展。根据史料记载,茶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周时期茶叶是重要的贡品,汉唐时期茶是文人雅士修养的象征,茶文化盛行时期更有斗茶、功夫茶、敬师茶等社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卫新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又有其共同的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两国的饮茶习俗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自不同文化的背景。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了两国人民在个性上、心理趋向上的不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彭佳堃  戴伟东  颜涌泉  张悦  陈丹  董明花  吕美玲  林智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亚敏  
浙江茶文化在明代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龙井茶是明代五种名茶中的“至品”。龙井茶的生产和经营蕴含着茶文化 ,并促使浙江茶文化的高度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锦娟  Mesut Keskin  
中国茶文化与社会生活、传统礼仪、儒释道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土耳其茶文化起源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国,经过发展与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红茶文化。本文拟从中土茶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茶俗异同,茶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进行中土茶文化的对比,探究中土茶文化内在的联系与各自的特色,建议通过茶文化交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增进中土两国民心相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蒋焕洲  
在体验旅游市场的背景下,贵州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明朗的前景。本文在讨论分析贵州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学敏  沈培平  安晓玥  王玉海  李咏涛  郝春  徐蕾  赵辉  廖竞谦  崔剑  杨博  
本文认为,普洱茶文化集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历史底蕴与现代精神于一体,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的内在价值,将其融入普洱茶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普洱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文章提出,要用文化的思路来加工、包装、营销普洱茶产品,以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茶叶消费转向文化消费,延伸茶叶产业增值链,以普洱茶文化支撑茶产业的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红伟  王平盛  陈玫  李思颖  白秀珍  
对布朗族和基诺族2个云南特有且人数较少民族的族源、生态环境、种茶历史、茶俗4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布朗族和基诺族千百年来以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茶叶都是两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重要的农业生物资源之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伟锋  郑向敏  
本文选取武夷山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霍中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逐渐细化,传统的旅游供给方式和市场需求产生矛盾,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参与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开发普洱茶文化旅游的特有资源。将旅游和普洱茶文化进行融合开发,有利于传统茶产业向精细和高效方向发展,实现从产业生产,到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体验等新旅游业态的转变。文章立足于勐海县普洱茶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勐海县茶文化旅游现状,提出开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和民俗旅游体系,从而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增加勐海县茶产业整体效益,培育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知名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新宇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与传播,世界文明的延展无不显现出文化的印迹以及传播的表征。人类的存在,就其本质上的合作性、交互性、延续性而言,内在地具有文化与传播属性。作为社会整体之一的个体成员,要在文化与传播的相互作用之中被接纳、认可,展现其存在的本质方式与意义价值,就离不开文化与传播。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马晓虹  
长白山文化信息经早期的文献传播得以保存下来,逐渐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在长白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系统的传承和发扬。长白山文化信息传播具有内容丰富性、媒介多样性和视觉消费性特点。在现阶段全媒体的大传播格局下,长白山文化信息传播只有借助新的媒介技术,搭建优质的发展平台,进行品牌化和规模化构建,完善文化产业链和传播生态链,才能得到更广泛高效的传播。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牟元珪  
中国是茶的故乡,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不过,真正形成茶文化则始于唐代.至宋代,茶和柴米油盐酱醋已成为普通百姓“开门七件事”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必需品.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不愧为中华民族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意为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