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85)
- 2023(14455)
- 2022(12353)
- 2021(11240)
- 2020(9352)
- 2019(21311)
- 2018(20854)
- 2017(39574)
- 2016(21799)
- 2015(24156)
- 2014(24213)
- 2013(24138)
- 2012(22750)
- 2011(20973)
- 2010(21212)
- 2009(19776)
- 2008(19608)
- 2007(17844)
- 2006(15848)
- 2005(14329)
- 学科
- 济(94880)
- 经济(94789)
- 管理(61558)
- 业(56828)
- 企(43288)
- 企业(43288)
- 方法(37449)
- 数学(31787)
- 数学方法(31520)
- 农(28295)
- 中国(27034)
- 地方(26202)
- 学(22524)
- 环境(21643)
- 业经(21298)
- 财(21058)
- 农业(19511)
- 贸(18159)
- 贸易(18148)
- 易(17534)
- 制(15881)
- 和(15758)
- 发(14896)
- 银(14750)
- 银行(14688)
- 融(14545)
- 金融(14543)
- 行(14142)
- 划(14057)
- 地方经济(14015)
- 机构
- 学院(321871)
- 大学(319127)
- 济(128147)
- 经济(125379)
- 管理(118371)
- 研究(117299)
- 理学(101225)
- 理学院(99919)
- 管理学(98174)
- 管理学院(97589)
- 中国(87286)
- 科学(77846)
- 京(69561)
- 农(66747)
- 所(62599)
- 研究所(57360)
- 财(56876)
- 业大(54057)
- 中心(53231)
- 农业(52875)
- 江(49802)
- 范(44975)
- 财经(44891)
- 师范(44387)
- 北京(44220)
- 院(42101)
- 经(40566)
- 州(40118)
- 省(38592)
- 经济学(38393)
- 基金
- 项目(216069)
- 科学(167832)
- 基金(154199)
- 研究(150905)
- 家(138284)
- 国家(137075)
- 科学基金(114658)
- 社会(95236)
- 社会科(90187)
- 社会科学(90154)
- 省(87345)
- 基金项目(82990)
- 自然(75863)
- 自然科(73827)
- 自然科学(73798)
- 划(73604)
- 自然科学基金(72452)
- 教育(67011)
- 资助(62208)
- 编号(59981)
- 发(52548)
- 重点(49846)
- 成果(47454)
- 部(45850)
- 创(44525)
- 计划(42503)
- 课题(42261)
- 科研(42142)
- 创新(41704)
- 发展(40705)
- 期刊
- 济(146690)
- 经济(146690)
- 研究(88356)
- 中国(66054)
- 农(60451)
- 学报(59801)
- 科学(52925)
- 财(42733)
- 大学(42541)
- 农业(41153)
- 管理(40417)
- 学学(40335)
- 教育(30759)
- 融(28197)
- 金融(28197)
- 业经(26343)
- 技术(25140)
- 经济研究(22976)
- 业(22483)
- 财经(21503)
- 问题(19843)
- 资源(19314)
- 经(18469)
- 版(16932)
- 图书(16316)
- 科技(16231)
- 商业(15618)
- 技术经济(15570)
- 贸(15131)
- 业大(14956)
共检索到481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学军 王光谦
黄河与国内外其它半干旱地区河流的一个最大区别 ,就是它是世界上年输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 ,而且沿河排污量很大。因此 ,必须把保持黄河下游的泄洪排沙、水体自净等自然功能纳入流域整体开发中 ,避免下游河道出现由于人为影响而加速萎缩以及水环境恶化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剑峰 冶雪艳 姜纪沂 平建华
黄河水资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黄河在其下游河段(花园口-入海口)河床淤积而形成地上悬河,黄河水侧渗补给已成为该地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系统面积为29313km2,赋存着潜水、微承压水(浅层含水层系统)和承压水(深层含水层系统)。含水层垂直向上概化为3层:浅层潜水和微承压含水层组、深层承压含水层组及两含水层之间20m~30m厚的弱透水层。计算域边界除梁山—长清一带、徒骇河上游及郑州西南侧为补给边界,其余均为排泄边界。在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三维地下水流模拟模型,应用FEFLOW有限元软件求解。运用识别和验证后的模型计算了不同保证率年份地下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邵景力 赵云章 崔亚莉 阎振鹏 焦红军
论文研究黄河下游影响带(河南段)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在概要介绍河南省黄河影响带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运用FEFLOW建立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流模型,计算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28.35×108m3/a和可开采资源量19.43×108m3/a。重点阐述新增9个水源地的开采条件,并通过地下水模型预测新增133×104m3/d开采量条件下,浅层地下水位最大降深小于20m,开采5~10年后地下水趋于稳定,新增开采量的62.58%来自黄河水的补给。研究表明,黄河对研究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新增地下水开采量是有保证的。同时阐述了研究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黄河影响带 地下水模型 可开采量 水源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廉顺国 孙艳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关键词:
小水致灾 游荡性河道 黄河下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兆存 秦耀辰 金生
从防灾观点出发,从河道的水动力学特性入手,研究决定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特性的因素,找到河道水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运动特性,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化特性作了探讨,对于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和黄河下游河道紧密联系的下游滩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而且是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解决滩区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道治理 下游滩区 河道特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兴武 阎丙离
黄河下游水资源日益减少,断流频仍,给两岸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诸方面带来了种种影响。文章分析了黄河下游水资源减少的原因,并对黄河下游水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 持续利用 黄河下游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云玲 裴源生 秦大庸
黑河下游河道都是天然河道,断面不规则,属宽浅型沙质河床,河道渗漏量大。下游的天然生态正是由于河道的渗漏水量补给地下水来支撑天然植被的生长,所以河道的渗漏对于下游生态意义重大。而对于黑河下游河道渗漏情况,长期以来没有系统地进行监测,利用常规的渗透系数法无法计算,目前大多是估计或者简化处理。论文根据水量实时调度和长系列水资源配置的需要,根据断面流量相关关系对其渗漏规律进行分析,分别得到了短期实时调度考虑河道前期水情状况影响下的河道渗漏规律以及长系列水资源配置情况下平均的渗漏规律。
关键词:
水文水资源 河道渗漏 相关分析 黑河下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娜 梅亚东 尹志伟
研究水库下游河道中水文情势的变化是研究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胁迫的一种新途径。RVA(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方法基于32个参数从水流的等级、频率、历时、发生时间、变化率5个方面的水文特征对建坝后河道水流情势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给出各个参数确定的满足河道生态要求的流量特征变化范围。将该方法运用于位于浙江省飞云江上的珊溪水库,以其下游的峃口水文站为观测点,分析了该站52a的日流量资料,计算出了河道水流参数满足生态系统要求的可控制范围。并在原RVA评价各参数水文变化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的方法对32个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整个河流水流情势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评...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河道生态 RVA 评价 水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西琴 张远 刘昌明
针对地表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对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进行探讨,包括:①在分析已有生态及环境需水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及环境需水的定义;②对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论述。首先,回顾了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有关的概念;其次,根据河道水量平衡探讨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机理及其组成;第三,根据人类对地表水的影响强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划分为4个阶段,论述了每个阶段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并分析了河流流量减少所造成的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概念。论文为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
河道 生态需水 环境需水 理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玫 贾新平 魏洪涛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的5条支流调水入黄河,总调水量40×108m3。如此大规模的引水是否会对原来河流的功能特别是引水坝址附近生态环境功能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分析调水地区径流特征的基础上,分别采用7Q10法,Tennant法以及湿周法计算了不同引水坝址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低限用水需求,推荐西线一期工程各引水坝址下游河道生态环境低限用水量,除克柯坝址为2m3/s,其余坝址均为5m3/s。并据此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对引水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水后各引水河流基本上依旧能够满足其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不会损害河流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少华 林承坤 杨桂山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 ,它们分别是河岸崩塌 ,泥沙淤积及人类活动等 ,其中河岸崩塌是河道岸线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是稳定的 ,但五个河段有各自演变特点和规律 ,其中宜昌—枝城段河道与河床比较稳定 ,岸线顺直 ,但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对河床的冲刷作用较大 ;荆江段是长江著名的河曲段 ,其冲淤变化较大 ;城陵矶至湖口段为节点和分汊河床组成 ,一般来说节点较为稳定 ,而分汊河床不太稳定 ;湖口至江阴河段岸线一般较为稳定 ,但弯道河床变化较大 ;河口段不但受江流作用影响 ,还受潮流与波浪等共同影响 ,所以河口河床演变迅速 ,主要表现为汊道主泓迁移摆动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长江岸线 河道演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接玉梅 葛颜祥
文章以Probit、Tobit回归模型为主要工具,利用来自黄河流域下游山东省464份调查问卷的数据,研究了影响居民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性别因素显著影响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但显著影响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水平的因素是对黄河上游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另外,显著影响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共同因素是对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需要大量投入的知晓程度和居民年收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路昌 王雨晴 刘晓丽 杨忠学
通过探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交互作用和空间关联度,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人地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提供依据。以黄河下游16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分别测算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关联格局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空间依赖性程度的分布规律。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总体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向过渡、磨合阶段逐步提升,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但空间自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规律,显著高—高区与显著低—低区空间聚集性较强,显著低—高区与显著高—低区数量较少。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路昌 王雨晴 刘晓丽 杨忠学
通过探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交互作用和空间关联度,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人地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提供依据。以黄河下游16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分别测算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关联格局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空间依赖性程度的分布规律。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总体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向过渡、磨合阶段逐步提升,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但空间自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规律,显著高—高区与显著低—低区空间聚集性较强,显著低—高区与显著高—低区数量较少。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史自力 郑秀峰 赵楠 杨鹏晔
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黄河水资源作为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是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也是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比较优势所在。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构建黄河供水网,是解决沿黄地区水资源瓶颈,促进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应把引黄供水、构建黄河水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高现有黄河水网质量,进一步拓宽黄河水资源利用空间,形成河南全省范围内的黄河水资源网。
关键词:
黄河水资源 经济生态发展 黄河供水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