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0)
- 2023(11136)
- 2022(9802)
- 2021(9338)
- 2020(7789)
- 2019(17977)
- 2018(18183)
- 2017(35166)
- 2016(19153)
- 2015(21714)
- 2014(21729)
- 2013(21789)
- 2012(19795)
- 2011(18019)
- 2010(17911)
- 2009(16491)
- 2008(15951)
- 2007(14010)
- 2006(12457)
- 2005(10585)
- 学科
- 济(78962)
- 经济(78878)
- 业(59461)
- 管理(51716)
- 农(47108)
- 企(38474)
- 企业(38474)
- 方法(33852)
- 农业(31385)
- 数学(29478)
- 数学方法(29161)
- 业经(21192)
- 中国(19382)
- 地方(16820)
- 学(16555)
- 财(16484)
- 制(14450)
- 贸(12837)
- 贸易(12831)
- 发(12661)
- 环境(12558)
- 易(12485)
- 和(12480)
- 技术(12217)
- 理论(12057)
- 策(11533)
- 农业经济(10777)
- 银(10496)
- 体(10490)
- 银行(10462)
- 机构
- 学院(272994)
- 大学(271129)
- 管理(113568)
- 济(108092)
- 经济(105737)
- 理学(99385)
- 理学院(98363)
- 管理学(96770)
- 管理学院(96288)
- 研究(90467)
- 中国(67821)
- 农(62874)
- 科学(57995)
- 京(57715)
- 业大(48459)
- 农业(48168)
- 所(45617)
- 财(44750)
- 中心(42048)
- 研究所(41809)
- 江(39143)
- 财经(36408)
- 范(36203)
- 北京(36002)
- 师范(35942)
- 经(33299)
- 州(31988)
- 院(31867)
- 经济管理(31834)
- 农业大学(30220)
- 基金
- 项目(192145)
- 科学(150565)
- 研究(142642)
- 基金(138674)
- 家(120280)
- 国家(119196)
- 科学基金(102410)
- 社会(88390)
- 社会科(83315)
- 社会科学(83290)
- 省(76079)
- 基金项目(75088)
- 自然(66755)
- 自然科(65034)
- 自然科学(65021)
- 自然科学基金(63851)
- 教育(63278)
- 划(62612)
- 编号(60919)
- 资助(55985)
- 成果(48146)
- 部(42362)
- 重点(42021)
- 发(41670)
- 课题(39595)
- 创(39565)
- 创新(36782)
- 科研(36278)
- 国家社会(35561)
- 教育部(35560)
- 期刊
- 济(121423)
- 经济(121423)
- 研究(75591)
- 农(65019)
- 中国(51847)
- 学报(44760)
- 农业(44519)
- 科学(41628)
- 管理(36290)
- 大学(33837)
- 学学(31827)
- 财(30439)
- 教育(28063)
- 业经(25753)
- 融(23083)
- 金融(23083)
- 技术(22763)
- 业(20600)
- 问题(17065)
- 图书(16469)
- 财经(16091)
- 经济研究(15967)
- 资源(15039)
- 版(14451)
- 农业经济(14244)
- 科技(14007)
- 理论(13870)
- 农村(13777)
- 村(13777)
- 经(13476)
共检索到391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凤婷 熊立春 于畅
水资源"农转非"是缓解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用水竞争压力的一种重要政策,为对水资源"农转非"做出系统性评价,对水资源"农转非"的概念内涵、发展脉络、政策影响及评估以及补偿机制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国外水资源"农转非"对我国实践的启示,并展望水资源"农转非"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水资源"农转非"的分类因转移的性质、期限、位置、费用、距离等有所差异,其产生和实施受非农用水需求、节水效能、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2)水资源"农转非"政策效果具有两面性,大多研究对其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政策影响由早期的经济影响向后期的社会和生态影响聚焦。3)未来应纳入以流域或干支流为代表的中观研究尺度,同时,提高政策影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多学科的综合分析视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红光 戎丽丽 胡继连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虽然从总体上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但是水权转换过程中行政"平调"所引发的低效率和"寻租"问题也日益突出。该文设想引入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农转非"关系,提出了农用水权有偿转让、让价格起主导调节作用,政府对水权转换的主体、客体、价格及程序进行监督管理等运作要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玉玺 葛颜祥 周霞
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关键议题。论文选取影响水资源"农转非"的9个因素,采用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岭回归法测度各因素作用程度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发展是主要推动因素,综合作用达0.53;随时间推移,各因素的作用差异较大。2空间尺度上,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正向作用是0.32和0.21;极度缺水区,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改善、节灌率和人均水资源量的正向作用明显;中度缺水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系数是0.56;轻度缺水区,城镇化发展和有效灌溉率的影响程度为0.33和0.30;GDP是丰沛区的关键促进因素...
关键词:
水资源“农转非” 岭回归 尺度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东晖 胡继连
我国的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日益凸显并具有"多赢"的社会经济效应,既能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又能推动农业节水和工业发展。水资源"农转非"的潜在负效应是"如果转换失控,可能会损害农业和农民的用水权益"。为防止"转换失控",应认真地考虑对农业和农民的补偿及对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调控和管理。补偿的形式可以是价格补偿、节水投资补偿或新水源补偿;调控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水资源转移的数量调控和程序调控等。
关键词:
水资源 “农转非” 水权补偿 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翠美 吴泽宁 胡彩虹
水资源价值理论是价值核算的基础,在水资源价值研究中举足轻重。水资源价值研究是在对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反思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已认识到传统的价值观念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资源价值理念必须进行重新认识并加以完善。旨在分析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给水资源价值理论研究以启示。首先分析了水资源价值的构成和内涵,指出水资源价值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接着详细介绍了各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展望部分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将能值价值论引入水资源价值研究中,提出水资源能值价值理论的想法,以期为水资源价值评估提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灵辉 陈银蓉 刘晓慧
研究目的:测算农村大学生农转非土地流转潜力。研究方法:明确农村大学生对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拥有性,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建立农村大学生农地流转潜力测算公式,测算出1999—2007年历年流转潜力。研究结果:经测算,自1999年高校扩招到2007年,农村大学生农转非土地流转潜力为371.35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5%。研究结论:在现行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大政方针下,通过明确农村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搭建农村大学生土地流转平台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农村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上自由流转,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流转 潜力测算 农村大学生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兆福 梁桂保
农转非曾是我国土地征用中安置失地农民的一项重要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各项城乡改革的不断推进,农转非老化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农转非老化劳动力基本状况的调研,分析了农转非老化劳动力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转非 老化劳动力 社会保障 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文来 雷波 唐曲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
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太政 侯景伟 陈准
基于中国知网中水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的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视角,对文献的时间分布、来源分布、类型分布、内容分布和主题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多角度地揭示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发展的历程和特点;继而从政治经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规划与模糊数学方法、系统学方法、人工智能方法5个方面透视水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方法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分析表明,1987年以来,相关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质量和规范性有较大提高,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学科交叉更加广泛;方法体系由单调走向智能,但有过分依赖模型的趋势;评价体系多元化、综合化,但评价指标及其权值有待深入研究。学科交叉、方...
关键词:
水资源 优化 配置 定量研究 进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畅 毛德华 杨柳 周慧 胡光伟
[目的]基于蓝水绿水概念,综述总结国内外绿水资源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绿水模拟和绿水管理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归纳法,阐述了绿水资源在水资源评估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和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了国内外绿水模拟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与局限性因素,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绿水资源的影响,探讨了流域绿水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应用发展。[结果](1)绿水资源表示水循环通过降水渗透入土壤非饱和层并由植物蒸腾或土壤蒸发返回大气层的水汽,是农业作物生产的重要基础,但是通常被传统流域水资源管理所忽视。(2)绿水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尺度的陆地水资源总量中绿水资源平均占65%,全球尺度农业用地(作物生产期)的绿水资源比例平均占82%,因此绿水的开发利用潜力相对较大,忽视绿水资源量可能会低估水资源可用性。(3)绿水参数率定、遥感ET数据校准、时空尺度转换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关键问题是提升绿水模拟精度的重点研究方向。(4)基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稳定性相对减弱的可能趋势,将绿水纳入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客观评估水资源量,能够为应对解决水缺乏、水波动与水冲突等水资源问题拓宽思路。(5)绿水管理是合理优化配置流域蓝水绿水资源,协调平衡流域整体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且兼顾上下游公平效率的新型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结论]应对水资源问题的两个基本方向即"开源节流",绿水资源作为开源的重要方向,绿水管理作为节流的基本措施,理应受到重点关注。绿水概念和绿水管理是在水量平衡基础上,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水资源 蓝水 绿水 绿水模拟 绿水管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钟瑶奇
作者通过对重庆高新区农转非小区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政策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简单易使农转非小区贫困化;农转非人员集中安置弊端多。文章最后给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农转非小区 城市化 社会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温铁军 朱守银
一、基本观点本文作者曾经明确提出"两个历史阶段"和"两个基本矛盾"的理论框架,来概括我们面临的问题。所谓"两个历史阶段",是指改革前完成的中央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和改革后开始的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所谓两个基本矛盾,则是指"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这一基本体制矛盾。在上述理论框架指导下,本文提出具体观点: 1.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首要目标,应是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缓和农村"人地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换兆
从寻租理论出发,界定制度寻租的定义和形成条件,分析土地增值收益,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制度寻租与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提高有助于从压力方面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社会层面降低城市化成本,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式发展,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严敏
"征地农转非"型社区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其治理问题既有居民心理层面的问题,如自治意识欠缺、归属感低,又有治理机制层面的问题,如动力不足和制度保障缺失。西方社区治理模式有其借鉴价值但又不可盲目照搬。中国"征地农转非"型社区的治理现状改善,应以党政为核心推动力量,从包括人大、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层面齐抓共建,从而形成适于中国、能提升"征地农转非"型社区自治能力的社区治理模式。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征地农转非”型社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