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1)
- 2023(14163)
- 2022(12142)
- 2021(11513)
- 2020(9575)
- 2019(22096)
- 2018(22031)
- 2017(42554)
- 2016(22997)
- 2015(25771)
- 2014(25471)
- 2013(24673)
- 2012(22239)
- 2011(20086)
- 2010(20162)
- 2009(18249)
- 2008(17654)
- 2007(15270)
- 2006(13311)
- 2005(11692)
- 学科
- 济(94576)
- 经济(94485)
- 管理(67152)
- 业(59915)
- 企(51252)
- 企业(51252)
- 方法(44307)
- 数学(38627)
- 数学方法(37915)
- 农(23385)
- 中国(22275)
- 地方(21761)
- 学(21149)
- 业经(20540)
- 财(20466)
- 环境(20171)
- 理论(16674)
- 和(16057)
- 农业(15520)
- 划(15146)
- 贸(14696)
- 贸易(14689)
- 制(14646)
- 易(14203)
- 技术(13859)
- 务(13444)
- 财务(13367)
- 财务管理(13342)
- 企业财务(12658)
- 地方经济(12143)
- 机构
- 学院(319516)
- 大学(319190)
- 管理(129078)
- 济(121086)
- 经济(118319)
- 理学(113215)
- 理学院(111951)
- 管理学(109632)
- 管理学院(109074)
- 研究(104345)
- 中国(75945)
- 京(68080)
- 科学(67785)
- 财(53302)
- 所(51596)
- 农(48834)
- 业大(48258)
- 研究所(47587)
- 中心(47214)
- 江(44845)
- 财经(43717)
- 范(43417)
- 师范(43044)
- 北京(42978)
- 经(39731)
- 院(38930)
- 农业(38069)
- 州(37197)
- 经济学(35267)
- 师范大学(34862)
- 基金
- 项目(227673)
- 科学(179063)
- 研究(165279)
- 基金(164297)
- 家(143674)
- 国家(142517)
- 科学基金(122808)
- 社会(103125)
- 社会科(97712)
- 社会科学(97684)
- 省(89955)
- 基金项目(87243)
- 自然(81055)
- 自然科(79083)
- 自然科学(79066)
- 自然科学基金(77565)
- 教育(76166)
- 划(75661)
- 资助(67957)
- 编号(67717)
- 成果(53545)
- 重点(51291)
- 部(48963)
- 发(48602)
- 创(47178)
- 课题(46680)
- 创新(43981)
- 科研(43560)
- 国家社会(42040)
- 大学(41952)
- 期刊
- 济(128621)
- 经济(128621)
- 研究(88296)
- 中国(56913)
- 学报(50735)
- 科学(47359)
- 管理(46218)
- 农(43416)
- 财(38489)
- 大学(38412)
- 教育(37531)
- 学学(36167)
- 农业(30930)
- 技术(28992)
- 融(22066)
- 金融(22066)
- 业经(21953)
- 经济研究(20349)
- 财经(19655)
- 图书(17335)
- 经(16646)
- 资源(16583)
- 科技(16299)
- 问题(16198)
- 业(15757)
- 技术经济(15251)
- 统计(15091)
- 版(14998)
- 理论(14898)
- 策(14026)
共检索到447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查轩 唐克丽
: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和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其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 ,加之晋陕蒙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 ,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鉴于治黄和煤田开发及生态环境整治的紧迫需要 ,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为试区 ,分析研究了该区水蚀风蚀时空分布规律及脆弱生态环境特征 ,提出以防治水蚀和风蚀为中心 ,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 ,建立具有防蚀固沙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力 张青峰 卫三平 王全九
该文以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调查煤田开发对流域居民收入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流域内主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水分状况,探讨陕北特大型煤田开发基地的生态恢复模式,为煤田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调查表明,煤田开发明显改变了流域内农民的收入结构和数量,工农收入比由1.4∶1(1993年)变为26.5∶1(2007年),人均收入由830.0元增加为9 340.0元,增加了约10倍;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流域农民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知度,高达95%的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持肯定态度;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了明显变化,表现为种植业用地显著下降,由原来的31.3%下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卜崇峰 张朋 叶菁 孟杰
生物结皮是旱区普遍存在的活性地被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其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是有效管理和利用该资源的基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但相比荒漠地区,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生物结皮的发育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分异性,诸多荒漠地区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黄土高原地区。鉴于此,论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通过全面调查和测算分析,应用GIS软件,探讨了生物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流域内藓类共有2科8属13种,狭网真藓、真藓、尖叶对齿藓分布最广;②苔藓结皮占绝对优势,面积为4.18 km2,占流域面积的60.7%,主要分布在干扰少、侵...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区 小流域 苔藓结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海英 刘桂环 董锁成
甘肃省定西地区九华沟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论文研究了九华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组成内容、布局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该流域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水土保持是干旱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抉择;经济发展是保证,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流域 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生态开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大玮 王砚田 潘学标 林启美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脆弱与贫困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影响内地大气环境的主要沙尘源地。我校师生与当地科技人员经过近20年的长期攻关研究,针对水蚀、风蚀和春旱等主要生态障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防沙为主的生态保护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和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基本模式,总结了农牧交错带系统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途径,同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供国内其他生态脆弱与贫困地区借鉴。本文还总结了近20年攻关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经验,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贾若祥
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我国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的矛盾非常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也较大。应按照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适度提高水环境治理标准,通过环境标准的提高,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重点生态区保护,通过多措并举,协同做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关键词:
流域水环境 综合治理 转型发展 绿色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志成
综合治理,全面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王志成1988年山西省户包小流域工作会议在隰县召开以来,特别是全省第四次小流域治理潞城会议之后,我们从县情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靠效益吸引,靠政策调动,靠服务推进,靠科技增收,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解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会民 赵军
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评估 ,分析出老虎沟流域水土保持进入了初步的良性循环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并指出影响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环境容量、文盲率、系统商品率和侵蚀模数等。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水土保持 效益评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娜 邵明安 雷廷武 田磊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控因子,对土壤侵蚀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修建5 m×21 m标准径流小区,从2004年5月到10月,在天然降雨试验条件下,对其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储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各小区土壤水分循环过程基本均为"消耗—补偿—消耗",水分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5个小区的蒸散耗水量大小依次为柠条地>荒草地>退耕地>黑豆地>谷子地,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豆地>谷子地>退耕地...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带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崴 魏天兴 朱清科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乡土树种河北杨的树干液流密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和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和自动气象监测系统对陕北吴起县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和周围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等进行连续测定分析。【结果】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呈宽幅单峰形,液流密度峰值提前于太阳辐射强度峰值约2.5 h,提前于水汽压差(VPD)峰值约4 h。夜间液流活动主要发生在后半夜00:00—06:00,晴天液流密度变化幅度小,雨天变化幅度大;灌水当天干基液流密度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峰值大小比灌水前提高66.66%,冠基处峰值比灌水前提高73.62%,灌水处理后实验组连续两日液流密度均值比灌水前减少2.21%,而对照组减少21.89%,晴天条件下,树干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VPD、气温和风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降雨天树干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气温和风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VPD显著正相关(P<0.05);与对照组比较,灌水之后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没有明显增加;河北杨树干储存水的日动态总体表现为上午释放和下午补充,并存在两次较明显的释放-补充周期。【结论】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VPD、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液流密度峰值时间与太阳辐射强度、VPD、气温等气象因子存在时滞,土壤水分的增加可缩短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峰值的时间差,上午储存水的持续释放是导致树干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时滞效应的重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孟杰 卜崇峰 赵玉娇 张兴昌
论文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的生物结皮为对象,研究分析了其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皮层。结皮层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下层(0~2 cm)土壤的1.56和1.31倍,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幅度最大,为结皮下层的3.72倍;生物结皮能显著提高结皮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艳萍 张晓萍 徐金鹏 马瞳宇 马芹 雷泳南
【目的】分析近25年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黄土高原生态极其脆弱区的环境发展方向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8km/15d分辨率数据,统计检验年、季节及月等不同时间尺度上NDVI的演变特征,在ArcGIS软件中表达10年尺度间NDVI均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并用面积累积频率曲线表达研究区NDVI值的整体分布及演变状况;同时用时间相关及空间对应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金峰 孟杰 叶菁 袁方 卜崇峰
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荒漠地区的诸多研究结果不能直接推演至黄土高原地区。研究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是对全球生物结皮认知的重要补充,也是揭示其生态功能的基础。论文选择陕北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典型小流域,通过定位动态观察和全面调查测算,探讨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生物结皮经历了由退耕裸地—物理结皮—生物结皮的发育阶段。退耕撂荒的第1年,物理结皮便迅速形成;第2年,土表颜色明显变深,藓结皮开始发育。流域内藓结皮占绝对优势,发育稳定后(15 a)覆盖度可达90%。②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的物种组成及种数差异很大。发育初期(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区 生物结皮 生物组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和继军 蔡强国 王学强
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以密云县石匣小流域近10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为基础,综合探讨了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水保效益及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合理布置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在北方地区,由于降雨量偏少,水分是影响植被措施的关键,研究表明阴坡的水分要好于阳坡,植被封郁度也好于阳坡,因此在实施生物措施时应该考虑阴坡、阳坡对植被的影响,在实施生物措施时必须结合工程措施;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途径,石匣小流域土地利用经过十几年调整,森林覆盖度显著增加,已由治理初期的44%增加至目前的8...
关键词:
石匣小流域 土壤侵蚀 范式 土地利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玲 李世明 王久丽
该文深入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以动态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思想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 ,研制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 ,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研究向动态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奠定了基础 .该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模块、指标体系管理模块、单项指标评价模块和综合评价模块组成 .为验证系统的各项功能 ,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 ,对北京市密云县石匣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 .运行结果表明 :系统设计合理 ,运行良好 ,易于操作 ,功能较为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