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13)
2023(8127)
2022(7041)
2021(6285)
2020(5443)
2019(12556)
2018(12620)
2017(23521)
2016(13644)
2015(15598)
2014(16142)
2013(15823)
2012(15167)
2011(13643)
2010(13922)
2009(13061)
2008(13111)
2007(12182)
2006(10376)
2005(9232)
作者
(44389)
(37454)
(37427)
(35553)
(23515)
(18127)
(17180)
(14888)
(14048)
(13597)
(12769)
(12485)
(12063)
(12037)
(11962)
(11839)
(11704)
(11193)
(10977)
(10713)
(9625)
(9334)
(9301)
(8579)
(8565)
(8503)
(8396)
(8251)
(7864)
(7773)
学科
(52966)
经济(52904)
管理(36383)
(32811)
(25506)
企业(25506)
方法(25091)
数学(22167)
数学方法(21949)
(16301)
(14917)
中国(14167)
(13675)
(11554)
地方(11116)
农业(10326)
业经(10288)
环境(10043)
(9716)
贸易(9715)
(9394)
(9084)
银行(9021)
(8897)
理论(8867)
(8838)
(8761)
金融(8752)
(8615)
(7904)
机构
学院(201606)
大学(201450)
(75871)
经济(73996)
研究(73224)
管理(70632)
理学(60177)
理学院(59450)
管理学(58087)
管理学院(57748)
中国(52929)
科学(50165)
(49145)
(43817)
(40593)
农业(39755)
业大(38778)
研究所(37277)
(35062)
中心(33647)
(32563)
财经(27549)
北京(27206)
(26204)
农业大学(25833)
师范(25805)
(25727)
(25609)
(25344)
技术(25272)
基金
项目(135545)
科学(102647)
基金(94478)
研究(93054)
(85639)
国家(84942)
科学基金(69314)
(56036)
社会(55201)
社会科(52111)
社会科学(52089)
基金项目(50106)
(47063)
自然(46622)
自然科(45486)
自然科学(45462)
自然科学基金(44623)
教育(43078)
资助(39006)
编号(38228)
成果(31800)
重点(31415)
(29853)
(28807)
计划(28304)
(27763)
课题(27599)
科研(26651)
创新(26135)
科技(25944)
期刊
(83865)
经济(83865)
研究(54022)
(45668)
学报(44419)
中国(41523)
科学(35090)
大学(31279)
农业(30869)
学学(29855)
(28302)
管理(23373)
教育(22067)
技术(17428)
(16656)
(16420)
金融(16420)
业经(14401)
财经(13510)
经济研究(13155)
(12897)
业大(12893)
(11573)
问题(11527)
农业大学(10951)
科技(10062)
统计(9829)
技术经济(9744)
图书(9538)
理论(9255)
共检索到297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燕群  蒲翔  李春梅  钟萍  孙昌辉  李秀兰  邓晓建  王平荣  
【目的】对水稻507ys黄绿叶突变体进行遗传鉴定与候选基因分析。【方法】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从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份黄绿叶突变体507ys。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以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将507ys与正常绿色品种进行杂交,调查F1代的叶色表型和F2群体的叶色分离情况,分析该突变表型的遗传行为。利用(507ys/明恢63)的F2作为定位群体,对507ys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且遴选候选基因,对候选基因进行DNA测序验证及编码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同时,测定507ys突变体和野生型亲本的光合色素含量,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精确分析它们的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亚琴  施军琼  张婷  李燕  张天泉  张小龙  桑贤春  凌英华  何光华  
[目的]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13(yellow-green leaf 13)进行表型鉴定和候选基因检测,以便了解水稻叶色形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稻恢复系缙恢10号(Jinhui 10),从中筛选出1份遗传稳定的黄绿叶突变体命名为ygl13,对突变体的表型进行系统观察,调查其成熟期的主要农艺性状,分别测定野生型和突变体苗期和孕穗期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ygl13的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结构。将表型正常的不育系西农1A与突变体ygl13杂交,根据F1和F2群体的性状表现与分离情况,分析该突变性状的遗传行为,并以F2作为基因定位群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忠学  张渝竣  刘林  刘世家  田云录  周时荣  江玲  万建民  刘玲珑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水稻叶色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 4进行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探讨水稻叶绿体发育分子机制。[方法]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 4(ygl4)来自粳稻品种‘中花11’化学诱变突变体库。ygl4与籼稻品种‘N22’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用于YGL4基因定位,并对基因进行初步功能分析。[结果] 相比于野生型,ygl4在幼苗2~3叶龄出现黄绿叶症状,在6月下旬移栽大田后,黄绿叶症状加剧,甚至开始出现白化,突变性状可以一直保持到全生育期直到种子成熟。温敏性实验表明,ygl4突变体在20 ℃下表现出更严重黄化表型。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4的叶片细胞结构中出现了较多的双膜囊泡结构。基因定位显示,ygl4突变性状由一个隐性核基因LOC_Os04g42000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一个核黄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6,7-二甲基-8-核糖醇基二氧四氢蝶啶合酶(LS),且突变体叶色表型可被外施核黄素恢复为正常表型。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YGL4定位于叶绿体。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突变体中,叶绿素暗反应阶段参与ALA到原叶绿素酸酯合成过程的基因表达上调。[结论]水稻LS基因通过调控植物体内核黄素合成途径,影响叶色和叶绿体发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子怡  程行  沈奇  赵亚男  汤佳玉  刘喜  
【目的】为了丰富和加深人们对植物叶色形成的分子机理认识,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3(yellow green leaf 3)进行表型鉴定和基因克隆,阐明YGL3的分子功能,为解析YGL3调控水稻叶色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从水稻中花11 CRISPR-Cas9敲除突变体库中鉴定出2份稳定遗传的等位黄绿叶突变体,命名为ygl3-1与ygl3-2,对突变体的表型进行鉴定,测定野生型和突变体苗期的叶绿素含量,运用透射电镜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ygl3的叶绿体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YGL3的组织表达模式,并使用BioXM 2.6软件对YGL3及其同源蛋白序列进行比对,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YGL3的互作蛋白。【结果】在苗期,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gl3叶片黄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总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突变体ygl3叶绿体形态异常,类囊体片层结构较少,而野生型叶绿体形态正常,类囊体片层结构排列有序。CRISPR-Cas9敲除位点鉴定结果表明,LOC_Os01g73450发生单碱基插入,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该基因编码351个氨基酸的蛋白突变为55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与野生型相比,LOC_Os01g73450的表达水平在突变体中显著下调。qRT-PCR结果表明YGL3在水稻根、穗、种子、叶鞘以及叶片中均有表达,且叶片中表达水平最高。YGL3编码一个质体定位的尿嘧啶核苷酸激酶。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YGL3蛋白在玉米、高粱、拟南芥等物种中均较为保守,与拟南芥同源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为59.4%。qRT-PCR结果表明,叶绿素合成基因(如HEMC、HEME和URO-D)在突变体ygl3中显著下调,而HEMB、HEMF和HEML等叶绿素合成基因在野生型与突变体之间无显著差异。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水稻叶片酵母cDNA文库,发现YGL3与RNA编辑因子MORF8存在互作。【结论】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3的表型是由LOC_Os01g73450突变导致,该基因与已报道的水稻黄绿叶基因YL2/YGL8等位。YGL3在叶片中高度表达,同时YGL3与MORF8在酵母中互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连世超   韩康妮   杜晓芬   王智兰   李禹欣   李颜方   成锴   张林义   王军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C4光合途径及叶绿素代谢机制的理想材料。为了研究谷子黄绿叶突变的分子机制,为黄绿叶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叶绿素代谢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在长农35号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库中鉴定到1份可稳定遗传的谷子黄绿叶突变体ygl7,并对突变体及野生型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参数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同时对突变体叶色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法进行基因初定位,利用F_2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并根据功能注释结合RNA-Seq预测候选基因。采用qRT-PCR进行表达模式分析,采用酵母双杂交试验进行蛋白互作验证。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ygl7苗期、拔节期叶片呈明显黄绿色,抽穗期逐步转为浅绿色,ygl7整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都显著低于野生型,且叶绿体结构出现异常。遗传分析表明,ygl7黄绿叶表型由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基因精细定位将黄绿叶基因定位于第Ⅶ染色体434.9 kb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预测编码原卟啉Ⅸ镁鳌合酶Ⅰ亚基的Seita.7G290300为调控黄绿叶的候选基因。qRT-PCR结果显示,Seita.7G290300在叶片中高表达,且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低于野生型;叶绿素合成途径(CHLD、CHLI)和光系统(LHCB1、LHCB6)相关基因在突变体中均下调表达。酵母双杂交试验表明,SiYGL7与MORF2存在互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喜  周春雷  任雅琨  杨春艳  何旎清  柳周  江玲  万建民  
[目的]对水稻叶色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进行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为水稻叶绿素合成与质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与‘日本晴’、‘越光’杂交构建F2群体,取隐性极端个体定位基因WGL。[结果]白化转淡绿叶突变体WGL由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稻‘南京11’获得,2叶1心期叶片开始转绿,但叶缘和叶尖仍表现白化。4叶期后,WGL叶色表现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WGL的株高显著降低,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分蘖、千粒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叶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3叶期WGL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叶绿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钟萍  陈璞睿  王迁  肖富良  张宽  马芙蓉  黄美菱  王平荣  邓晓建  孙昌辉  
【目的】对水稻穗退化突变体spd11进行遗传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以便了解水稻穗发育的调控机制。【方法】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粳稻品种中花11的直立密穗突变体dEp2,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穗退化突变体spd11。观察该突变体表型,并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由于突变体不能结实,将可分离出spd11突变植株的株系分单株收种、种植,并对后代株系的分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该突变性状的遗传行为。将spd11杂合植株与冈46B杂交的F2后代作为定位群体,对spd11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遴选候选基因并进行dNA测序验证;同时,对不同物种中spd11候选基因的同源基因所编码蛋白进行进化树和序列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涛  刘燕清  张亚东  朱镇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于新  赵凌  王才林  
为发掘、定位和克隆水稻窄卷叶相关突变基因,揭示叶片发育机理。对武运粳7号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品系中发现的窄卷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在叶片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其株高、分蘖性、穗长、枝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以500株辐恢838/nrl(t)的F2隐性单株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NRL(t)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短臂末端RM11-01、RM11-11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60 kb的范围内。通过水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分析发现,在该区域存在26个预测的基因,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悦  孙娟  韩思迪  范磊  许凯文  江玲  王春明  
[目的]水稻叶片作为重要的光合器官,是作物产量的形成基础。叶色突变体不仅可以作为育种标记,还是研究叶绿体发育和培育高光效水稻品种的先决条件之一。[方法]从籼稻品种‘9311’的~(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了1个水稻黄叶突变体yl。利用yl/‘宁粳4号’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yl突变体的幼叶表现出明显的黄化,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下降。突变体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结构排列松散。与野生型相比,yl突变体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下降。该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9染色体长臂上,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把定位区间缩小在14.5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文辉  严维  陈竹锋  谢刚  卢嘉威  刘东风  唐晓艳  
【目的】对水稻甲磺酸乙酯(EMS)诱变产生的雄性不育突变体oss125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克隆突变基因,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功能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稻品种黄华占,通过观察表型,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株雄性不育突变体,记为oss125。将oss125与野生型黄华占进行杂交,调查F1的育性和F2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随机挑取F2中30个雄性不育表型的株系,提取DNA后等量混合形成DNA池,采用IlluminaHiseq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分析测序数据获得候选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高分辨率溶解(HRM)方法确定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小秋  付磊  王兵  肖云华  邓晓建  
【目的】对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对不育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调查802A突变体的花粉育性、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对其不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802A/Ⅱ-32B F2和802A/02428 F2为定位群体,运用SSR、InDel等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802A突变体的花药瘦小、干瘪、不开裂,外观呈乳白色,花粉以典败为主,属于普通雄性不育类型。同时,该突变体还表现颖壳变细、扭曲,剑叶变短、变窄、内卷,穗颈包颈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802A的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不育突变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的SSR引物RM3513附近,InD...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秀兰  王平荣  曲志才  孙小秋  王兵  邓晓建  
【目的】对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23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通过EMS化学诱变获得类病变突变体。对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对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C23/浙辐802F2作群体,应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植株三叶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近似圆形淡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数量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并连成中心枯黄色,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几乎遍布整个植株,该类病变发生可能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23的成熟期株高降低,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着粒数减少,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C23的突变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伟  师筝  龙美  廖允成  
【目的】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素合成、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理想材料,探索小麦黄绿叶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性,旨在阐明其光合作用调控机理,为小麦黄绿叶突变体的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野生型冀麦5265和突变体冀麦5265yg为试验材料,对叶色表型进行观察,采用分光光度计和试剂盒法测定色素含量和酶活性,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PAM100叶绿素荧光仪进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型观察和色素含量结果表明,突变体苗期叶片表现为黄绿色,抽穗后叶片逐渐转变为淡绿色。遮阴处理可以使叶片颜色部分复绿,但比野生型略浅,属于光诱导转绿型突变体。突变体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绿素a/b的比值升高,为典型的叶绿素缺乏型突变体;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显示,突变体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羧化效率(CE)和饱和CO_2浓度(I_(-sat))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叶片的光合机构稳定,强光下光合速率更高;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光能转化和CO_2固定能力;突变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野生型,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说明抗氧化酶系统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降低了氧化损伤,突变体叶片细胞膜损害减轻,抗逆性增强;突变体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显著低于野生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推测C_4途径光合酶PEPC活性的升高可能是突变体具有较高净光合速率的原因之一。花后遮阴以及外源喷施抗坏血酸AsA和二硫苏糖醇DTT处理表明,突变体对光强变化更敏感、叶片内AsA含量及叶黄素循环效率更高。【结论】黄绿叶突变体冀麦5265yg叶片气孔导度明显改善、热耗散降低、C_4途径光合酶活性升高,是其光合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该结果为小麦叶色突变体高光合特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红旗  刘刚  朱旭东  闵绍楷  
对回交转育的簇生穗品系CL 80 2、自然簇生穗突变体麦颖稻、人工诱导簇生穗突变体双科早系列和中花 11系列进行观察和比较 ,发现人工诱导产生的簇生穗突变体具有粒长变短、长宽比变小的特点 ,而自然簇生穗突变体不存在这种现象。以簇生穗突变体麦颖稻为亲本 ,与正常穗型水稻品种杂交所得的F1代、F2 代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F1代表现簇生但簇生程度较亲本麦颖稻轻 ,为中间类型 ;F2 代产生簇生型、中间型和正常型的分离 ,组合分离比有些符合 1∶2∶1,有些不符 ,其正常穗型的比例在 30 %~ 4 0 %之间。麦颖稻的簇生穗性状表现为部分显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海涛  柯善文  冯小龙  邹龙海  曾秀瑜  张向前  
在粳稻中花11的组培后代中发现1个突变体ep7,其稻穗直立,且株高、有效穗、粒长和千粒质量等均显著降低;利用该突变体与籼稻华粳籼74构建F2分离群体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表型由1对核隐性基因控制,并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上,命名为EP7,其与InDel标记ID5198-2和ID4309-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0.5 cM;生物信息学和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可能是大片段的DNA插入造成候选基因功能缺失,导致该突变表型的产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