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4)
- 2023(4822)
- 2022(4448)
- 2021(4039)
- 2020(3769)
- 2019(8932)
- 2018(8912)
- 2017(17162)
- 2016(9961)
- 2015(11504)
- 2014(11929)
- 2013(12007)
- 2012(11553)
- 2011(10477)
- 2010(10704)
- 2009(10123)
- 2008(10317)
- 2007(9582)
- 2006(8071)
- 2005(7182)
- 学科
- 济(41887)
- 经济(41849)
- 业(25116)
- 管理(24823)
- 方法(22486)
- 数学(20282)
- 数学方法(20118)
- 企(19252)
- 企业(19252)
- 农(12206)
- 学(10549)
- 财(10476)
- 中国(9703)
- 贸(8357)
- 贸易(8355)
- 地方(8257)
- 易(8095)
- 农业(7940)
- 业经(7351)
- 制(7144)
- 和(6504)
- 务(6409)
- 财务(6395)
- 财务管理(6374)
- 企业财务(5972)
- 银(5886)
- 银行(5854)
- 理论(5701)
- 融(5625)
- 金融(5622)
- 机构
- 大学(152365)
- 学院(150803)
- 济(58801)
- 经济(57462)
- 研究(53907)
- 管理(53742)
- 理学(46304)
- 理学院(45714)
- 管理学(44773)
- 管理学院(44498)
- 中国(38637)
- 农(37621)
- 科学(37195)
- 京(32714)
- 农业(30784)
- 所(30393)
- 业大(29136)
- 研究所(28021)
- 财(26237)
- 中心(24875)
- 江(23890)
- 财经(21067)
- 北京(20160)
- 农业大学(20006)
- 范(19612)
- 师范(19312)
- 经(18987)
- 州(18569)
- 经济学(18228)
- 省(18091)
- 基金
- 项目(100119)
- 科学(76003)
- 基金(70934)
- 研究(67619)
- 家(64064)
- 国家(63571)
- 科学基金(51787)
- 省(40964)
- 社会(40131)
- 社会科(37912)
- 社会科学(37895)
- 基金项目(37853)
- 自然(35567)
- 自然科(34712)
- 划(34703)
- 自然科学(34696)
- 自然科学基金(34067)
- 教育(31705)
- 资助(29690)
- 编号(27651)
- 重点(23151)
- 成果(22865)
- 部(22153)
- 发(21853)
- 计划(21311)
- 创(20300)
- 科研(20102)
- 课题(19351)
- 科技(19273)
- 创新(19102)
共检索到216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倪大虎 杨亚春 宋丰顺 倪金龙 李莉 杨剑波
【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兆波 栗茂腾 蔡得田
对开花前后正常开颖授粉水稻材料T16 8和闭颖授粉水稻材料CL0 1的花丝长度变化和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开花前后 ,CL0 1花丝长度变化很小 ,其长度从 0 .2mm增加到 1.8mm左右 ,而T16 8的花丝长度增加较多 ,从 0 .15mm增加到 3.4mm左右。在解剖结构方面 ,T16 8维管束内有 2~ 3个环纹导管和 5~6个筛管 ,而CL0 1仅有 1~ 2个导管和 3~ 4个筛管 ,在亚微水平上 ,二者的线粒体在开花前后的积累动态、内质网的发达程度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
闭颖授粉水稻 花丝 线粒体 圆球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栗茂腾 臧新 刘建民 余龙江 蔡得田
用Olympus AH3显微镜和日立透射电镜对闭颖授粉水稻CL01和正常开颖授粉水稻T168浆片的显微和亚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闭颖授粉水稻材料维管束的数目和结构与正常开颖授粉水稻材料都有明显差异,闭颖授粉水稻材料浆片小且维管束数少,为8条左右,仅为正常开颖授粉水稻材料的一半。超微结构表明:开花前1 d、开花当天及开花后,闭颖授粉水稻不管是液泡的形成过程还是线粒体变化过程都与开颖授粉水稻有明显的不同。闭颖授粉水稻在开花过程中没有大量长形或椭圆形线粒体积累,再加上其浆片小且维管组织不发达,从而导致了闭颖。
关键词:
闭颖授粉 开颖授粉 浆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涛 刘燕清 张亚东 朱镇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于新 赵凌 王才林
为发掘、定位和克隆水稻窄卷叶相关突变基因,揭示叶片发育机理。对武运粳7号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品系中发现的窄卷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在叶片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其株高、分蘖性、穗长、枝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以500株辐恢838/nrl(t)的F2隐性单株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NRL(t)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短臂末端RM11-01、RM11-11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60 kb的范围内。通过水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分析发现,在该区域存在26个预测的基因,测...
关键词:
水稻 窄卷叶 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武名 吴亚辉 王慧 郭涛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为了弄清一个水稻种质类病变性状的发生特点并探明其类病变的遗传特征,以一个籼型地方水稻品种抗白油占为研究对象,采取症状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等方法,结果发现:其于孕穗期开始在植株中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早晚季种植均出现;遗传分析表明,其类病变由隐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为lm-(t),并通过SSR和In Del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11号染色体长臂。目前,11号染色体上尚未见相关基因的报道,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类病变基因。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晨 孔维一 尤世民 钟秀娟 江玲 赵志刚 万建民
【目的】水稻叶片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对卷叶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为水稻卷叶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紧密连锁标记。【方法】从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品种9311(wild-type,WT)所得突变体库中获得了一份卷叶突变体材料,暂时命名为rl16(t)(rolled leaf 16)。首先,对突变体rl16(t)进行连续多代套袋自交,确定突变表型的稳定性。在抽穗期,随机选取rl16(t)和WT各10株,分别测量剑叶卷曲度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取rl16(t)和WT新鲜叶片的相同部位用FAA固定,乙醇系列脱水,石蜡包埋,用石蜡切片机切10μm薄片置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黎琼 段玉云 孙一丁 殷富有 钟巧芳 程在全 胡强 黄兴奇
本文综述了水稻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紫色基因定位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此类相关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紫色性状 水稻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喜 周春雷 任雅琨 杨春艳 何旎清 柳周 江玲 万建民
[目的]对水稻叶色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进行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为水稻叶绿素合成与质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与‘日本晴’、‘越光’杂交构建F2群体,取隐性极端个体定位基因WGL。[结果]白化转淡绿叶突变体WGL由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稻‘南京11’获得,2叶1心期叶片开始转绿,但叶缘和叶尖仍表现白化。4叶期后,WGL叶色表现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WGL的株高显著降低,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分蘖、千粒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叶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3叶期WGL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叶绿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文辉 严维 陈竹锋 谢刚 卢嘉威 刘东风 唐晓艳
【目的】对水稻甲磺酸乙酯(EMS)诱变产生的雄性不育突变体oss125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克隆突变基因,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功能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稻品种黄华占,通过观察表型,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株雄性不育突变体,记为oss125。将oss125与野生型黄华占进行杂交,调查F1的育性和F2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随机挑取F2中30个雄性不育表型的株系,提取DNA后等量混合形成DNA池,采用IlluminaHiseq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分析测序数据获得候选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高分辨率溶解(HRM)方法确定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悦 孙娟 韩思迪 范磊 许凯文 江玲 王春明
[目的]水稻叶片作为重要的光合器官,是作物产量的形成基础。叶色突变体不仅可以作为育种标记,还是研究叶绿体发育和培育高光效水稻品种的先决条件之一。[方法]从籼稻品种‘9311’的~(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了1个水稻黄叶突变体yl。利用yl/‘宁粳4号’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yl突变体的幼叶表现出明显的黄化,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下降。突变体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结构排列松散。与野生型相比,yl突变体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下降。该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9染色体长臂上,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把定位区间缩小在14.5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小秋 付磊 王兵 肖云华 邓晓建
【目的】对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对不育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调查802A突变体的花粉育性、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对其不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802A/Ⅱ-32B F2和802A/02428 F2为定位群体,运用SSR、InDel等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802A突变体的花药瘦小、干瘪、不开裂,外观呈乳白色,花粉以典败为主,属于普通雄性不育类型。同时,该突变体还表现颖壳变细、扭曲,剑叶变短、变窄、内卷,穗颈包颈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802A的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不育突变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的SSR引物RM3513附近,In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马玉清 何平 黎汉云 陈英 周开达 朱立煌
利用籼稻窄叶青8号和粳稻京系17的杂交F1、F2 以及衍生的DH系和回交群体, 对水稻籼粳杂交的落粒性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难脱粒对易落粒为显性,易落粒植株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应用DH系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将这两对落粒性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G270-RG541和第11染色体的G320-RZ638之间,分别定名为sh-4和sh-5; 该两对基因与经典遗传图谱上已定位的sh-2和sh-1位于相同的染色体, 但其遗传效应相反, 只有双隐性基因型(sh-4sh-4sh-5sh-5) 的植株才表现易落粒。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落粒性 基因定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雪梅 何宗顺 余四斌 陈国兴 吴昌银
在水稻粳稻品种中花11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鉴定了3个穗形态突变体,它们均表现为植株半矮、叶夹角变小、一次枝梗轮生、复粒、粒长变短、粒宽变宽等突变表型。基因双突变杂交F1表型考查证明这3个突变体为等位突变体,T-DNA标签共分离检测表明这3个突变体的表型与T-DNA插入无关。通过与籼稻品种珍汕97配置3个杂交组合,由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分离比显示,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panicle morphological mutant 1,PMM1)控制。采用基因图位克隆的方法,已将基因PMM1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的RM3866-1和X4(InDel)标记之间,其两侧物理图距为147kb左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秀兰 王平荣 曲志才 孙小秋 王兵 邓晓建
【目的】对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23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通过EMS化学诱变获得类病变突变体。对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对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C23/浙辐802F2作群体,应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植株三叶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近似圆形淡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数量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并连成中心枯黄色,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几乎遍布整个植株,该类病变发生可能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23的成熟期株高降低,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着粒数减少,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C23的突变性状...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标记定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国新 张强 吴建涛 胡广隆 李自超
水稻长芒是从野生稻保留下来的性状,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现代品种一般都是无芒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控制芒的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报道。本实验利用国家种质资源库中有芒的亲本SLG与无芒亲本日本晴构建回交近等基因系(NILs)群体,从BC4F2回交分离群体中,选择出有芒和无芒呈3∶1分离的群体,从中选择杂合BC4F2单株构建BC4F3定位大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SA法),筛选均匀分布水稻染色体组上1 512对SSR标记,将芒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RM6283和RM5685之间,命名为AWN3-1。通过设计和筛选多态性标记,进一步将AWN3-1定位在Y5和Y9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
关键词:
水稻 芒 NIL 基因定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