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87)
- 2023(5224)
- 2022(4501)
- 2021(4149)
- 2020(3629)
- 2019(8085)
- 2018(7842)
- 2017(15238)
- 2016(8501)
- 2015(9234)
- 2014(9111)
- 2013(8921)
- 2012(8706)
- 2011(7856)
- 2010(7729)
- 2009(6999)
- 2008(6930)
- 2007(6236)
- 2006(5340)
- 2005(4838)
- 学科
- 济(32916)
- 经济(32867)
- 业(20893)
- 管理(20635)
- 企(16776)
- 企业(16776)
- 方法(16255)
- 数学(14587)
- 数学方法(14424)
- 学(11287)
- 财(8835)
- 中国(8240)
- 农(7276)
- 地方(6568)
- 贸(6389)
- 贸易(6385)
- 易(6258)
- 制(6253)
- 业经(5614)
- 融(5549)
- 金融(5548)
- 务(5515)
- 财务(5509)
- 财务管理(5494)
- 银(5418)
- 银行(5375)
- 企业财务(5328)
- 行(5170)
- 农业(5035)
- 技术(4937)
- 机构
- 大学(123126)
- 学院(120881)
- 研究(50247)
- 济(46166)
- 经济(45269)
- 管理(38509)
- 科学(36115)
- 农(35298)
- 中国(34874)
- 理学(33593)
- 理学院(33065)
- 管理学(32177)
- 管理学院(31989)
- 农业(29117)
- 所(28932)
- 研究所(27006)
- 京(26781)
- 业大(25774)
- 中心(21738)
- 财(21390)
- 江(18794)
- 农业大学(18334)
- 室(17900)
- 省(17869)
- 院(17590)
- 财经(17225)
- 业(17095)
- 科学院(16714)
- 实验(16455)
- 北京(16185)
- 基金
- 项目(87711)
- 科学(67405)
- 基金(65160)
- 家(62452)
- 国家(62033)
- 研究(52824)
- 科学基金(50102)
- 自然(36928)
- 自然科(36171)
- 自然科学(36156)
- 自然科学基金(35552)
- 省(34798)
- 基金项目(33976)
- 社会(32579)
- 社会科(30873)
- 社会科学(30862)
- 划(30793)
- 资助(27439)
- 教育(24502)
- 重点(21275)
- 计划(21131)
- 部(18922)
- 发(18793)
- 科技(18731)
- 科研(18321)
- 创(18310)
- 编号(17720)
- 创新(17328)
- 业(17151)
- 专项(16210)
共检索到177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蜀岚 马洪丽 张书标 朱宏波 王斌 杨仁崔
以协青早eB-2和矮脚南特杂交的F3为分析群体,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BSA分析方法筛选出4个多态性片段E1、E2、E3和E4与eui2连锁,其中E1被定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部RFLP标记G291和G2155之间,与G291相距4.7cM,与G2155相距13.1cM.用SSR标记RM304、RM258、RM269、RM271和E1构建的eui2基因的局部分子标记连锁图表明,eui2基因位于分子标记E1和RM304之间,二者距eui2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和1.4cM.
关键词:
水稻 eui2 分子标记 定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玉银 李磊 李育红 左示敏 殷跃军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目的】寻找新的水稻隐性高秆基因,为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颈现象及增加恢复系的株高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方法】在田间试验时发现一株高秆突变体,经过连续3代的自交和选择后,获得稳定遗传的高秆突变体。突变体的株高比野生型中花11平均增加72.3%。将带有高秆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分析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高秆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分别配制突变体、野生型与培矮64之间的杂交种及其自交F2分离群体,在突变体配制的分离群体中鉴定出72株极端高秆突变体,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群体中的最高植株高度。【结果】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47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分析这些标记位点在极端高秆突变体群体中的分离特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旭东 严钦泉 周清明 赵菊
综述了近25年来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其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展.有学者认为,CMS-WA育性的恢复受1对基因控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受2对基因控制,2对基因间互作方式有加性、重叠和显隐性上位作用,也有的认为2对基因是相互独立的;还有人认为受多基因控制或是一种质量-数量性状.在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定位方面,有学者发现为1对恢复基因,并将其定位在第10染色体上,也有定位在第7染色体上;发现为2对恢复基因的学者,将其定位在第1和第10染色体上,或定位在第7和第10染色体上,也有将2对恢复基因都定位在第10染色体上;发现为多对恢复基因的学者,有人鉴别出8个基因位点,其中2个R...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俊 王令强 何予卿
利用一个共同亲本构建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控制水稻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共定位到11个控制抽穗期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和11个株高QTLs。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位于第7染色体RM500-RM445标记之间;在珍汕97/德陇208群体内定位于第7染色体RMRG4499-RM445标记之间。而控制株高的主效QTL在2个群体中分别定位于第1染色体RM472-RM104之间和第7染色体MRG4499-RM445之间。比较定位结果发现,抽穗期主效QTL在2个群体内都被定位于第7染色体中部位置并且有共同标记RM445,很有可能是同一个基因。说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连光倩 翟雪 尚菲 王建飞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掘水稻产量相关基因,为水稻产量性状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为水稻穗发育遗传研究提供分子证据。[方法]利用表型差异明显的粳稻‘茭白稻’和籼稻‘Saber’构建F_2群体,对其株高及穗部性状进行QTL检测。根据F_2结果,构建F_(2∶3)分离群体,对效应值较高的穗长QTL qPL9进行验证、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预测,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在F_2群体中检测到株高、穗长、每穗颖花数、二次枝梗数、粒长和粒宽共6个性状的16个QTL。其中效应最高的qPL9解释了32.8%的穗长变异,位于SSR标记RM1189和L171之间,LOD值为8.27。对qPL9所在位点进行验证后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其定位在InDel标记L174与L171之间,物理距离为90.47 kb,含有9个开放阅读框(ORF)。分析候选基因序列,发现LOC_Os09g28300、LOC_Os09g28310和LOC_Os09g28320的编码序列在‘茭白稻’和‘Saber’间有差异,且导致氨基酸序列差异。[结论]qPL9是新位点,其候选基因可能为LOC_Os09g28300、LOC_Os09g28310和LOC_Os09g2832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慧 张淑江 武剑 李菲 章时蕃 王晓武 张新梅 孙日飞
【目的】筛选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RGMS)育性基因(Mf)的连锁标记,通过定位该基因,为克隆雄性不育基因打下基础。【方法】939A不育系与YQD56A杂交F1S4后代为试材,利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应用SRAP和SRAP-AFLP标记技术筛选引物1256对。【结果】获得与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连锁的标记2个,PM8K4和Me2M49,与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98cM和10.92cM。通过调查PM8K4标记在大白菜DH作图群体中的多态性,将该基因定位在A8连锁群,即大白菜第9染色体。【结论】标记PM8K4可以在苗期对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江涛 候新坡 兰涛 毛大梅 陈志伟 潘润森 官华忠
以水稻耐盐突变体sst为对照,对67个水稻亲本及突变体sst与水稻品种华占的F2群体进行耐盐性筛选,并结合分子标记结果,分析水稻苗期耐盐性基因SST分子标记ID27093、ID27101、ID27118、INDEL1和INDEL2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ID27093、ID27101、ID27118和INDEL1的扩增多态性较低;而分子标记INDEL2的扩增多态性较高,为共显性标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区分耐盐供体sst与85.07%的供试亲本,且筛选准确率高.因此,分子标记INDEL2标记可
关键词:
水稻 耐盐性基因SST 分子标记 筛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潘英华 余建平 张强 熊海燕 朱汝财 李自超
利用穗粒数和穗长差异较大的2个粳稻品种日本晴与大穗型粳稻种质B0801组配群体,对水稻穗粒数、穗长和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进行数量基因位点检测,共检测到11个QTL,分布于第1,2,5,7以及9号染色体上,QTL的贡献率范围为0.21%~68.20%。其中,4个控制穗粒数的QTL分别位于第1,2,7,9号染色体,其贡献率为0.21%~25.06%。第9号染色体RM1328~RM3533标记区间的控制穗粒数性状的qGNP9-1位点,为主效QTL;控制穗长的QTL 4个,4个QTL分别位于第1,2,5,9号染色体。其贡献率范围为0.28%~61.19%,其中qPL9-1的LOD值为31.88,对表型变...
关键词:
水稻 穗长 着粒密度 穗粒数 QTL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金明 林秀云 刘晓梅 孙强 李鹏志 张三元
培育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水稻品种是提高其抗病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40、Pib的特异PCR标记,对含有Pi40、Pib的水稻品系复合杂交F250个植株进行检测,从中选择到Pi40、Pib双基因聚合的抗病植株28个,为持久、广谱抗病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晓云 李清 刘进 姜树坤 杨生龙 王嘉宇 徐正进
【目的】水稻株高和穗长是影响水稻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选育长穗大粒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将对水稻的增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株高和穗长进行多环境QTL分析,鉴定稳定表达的株高和穗长的主效QTL,增加对株高和穗长遗传行为的了解,为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以辽宁省超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云南省的地方粳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lines,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QTL Ici Mapping v3.0软件基于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多环境条件下(沈阳,2011;海南,2012年;沈阳,2013年)对株高和穗长进行QTL分析;其次,基...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穗长 数量性状基因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军 朱金燕 周勇 杨杰 王中德 范方军 梁国华 仲维功
穗长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是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SLs)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85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广陆矮4号之间穗长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穗长QTL进行了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22个穗长QTLs,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11条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值的变...
关键词:
水稻 穗长 单片段代换系 QTL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进波 夏明元 戚华雄 何光存 万丙良 查中萍
【目的】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利用新的抗性基因和通过基因聚合培育抗性品种是目前防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方法】由药用野生稻衍生来的水稻品系B5对褐飞虱生物型1和2具有高度抗性,B5携带的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分别被定位在第3和第4染色体上,本研究以B5为抗褐飞虱供体亲本,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和回交,分别利用与Bph14和Bph15紧密连锁的SSR标记MRG2329和MS5在分离群体中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苗期分子标记检测和成株期农艺性状选择,【结果】最终获得一系列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稳定株系。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技术,对其中的...
关键词:
水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褐飞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宛柏杰 刘凯 赵绍路 朱静雯 刘艳艳 张桂云 朱国永 王爱民 唐红生 孙明法 严国红
【目的】为了分析不同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合对穗颈瘟抗性的变化。【方法】利用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ta、Pi-b、Pigm和Pi54的功能或紧密连锁标记,对经过多年抗性筛选的80份骨干亲本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连续两年穗颈瘟接种鉴定。【结果】在80份试验材料中,只有4份携带Pi-b基因,5份携带Pi54基因,8份携带Pi-b+Pi54基因组合、10份携带Pi-b+Pi54+Pigm基因组合,只有Pi-b+Pi54+Pigm基因组合没有出现高感材料。连续两年穗颈瘟接种鉴定结果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单个抗病基因的抗病能力在逐步减弱,甚至丧失。【结论】在水稻品种选育中,聚合抗性强、抗谱互补的基因是增强水稻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勤忠 林菲 冯淑杰 王玲 潘庆华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储昭晖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迄今已经从不同的宿主中分离了50多个抗病基因,其中仅有6个是隐性基因,这些隐性抗病基因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能用广为接受的显性基因的作用机理来进行解释。水稻中已经鉴定32个主效抗白叶枯病基因,其中9个为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