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7)
- 2023(11228)
- 2022(10044)
- 2021(9606)
- 2020(8079)
- 2019(18507)
- 2018(18511)
- 2017(35524)
- 2016(19886)
- 2015(22185)
- 2014(22268)
- 2013(22008)
- 2012(20350)
- 2011(18202)
- 2010(18005)
- 2009(16476)
- 2008(16150)
- 2007(14164)
- 2006(12114)
- 2005(10513)
- 学科
- 济(73271)
- 经济(73181)
- 管理(55521)
- 业(52796)
- 企(44693)
- 企业(44693)
- 方法(36236)
- 数学(31059)
- 数学方法(30618)
- 学(19830)
- 农(19050)
- 财(18828)
- 中国(18328)
- 业经(16001)
- 地方(14313)
- 理论(13720)
- 制(13233)
- 贸(12895)
- 贸易(12889)
- 务(12638)
- 农业(12614)
- 财务(12573)
- 财务管理(12548)
- 易(12512)
- 和(12374)
- 技术(12288)
- 企业财务(11946)
- 环境(11253)
- 银(11031)
- 银行(10988)
- 机构
- 大学(281636)
- 学院(278544)
- 管理(108778)
- 济(101131)
- 经济(98694)
- 理学(95024)
- 研究(94372)
- 理学院(93853)
- 管理学(91941)
- 管理学院(91459)
- 中国(67046)
- 科学(63887)
- 京(60382)
- 农(52928)
- 所(49483)
- 业大(47606)
- 财(46204)
- 研究所(45651)
- 中心(42344)
- 农业(42328)
- 江(40100)
- 财经(37741)
- 北京(37470)
- 范(37006)
- 师范(36558)
- 经(34355)
- 院(33813)
- 州(32904)
- 技术(31474)
- 师范大学(29551)
- 基金
- 项目(197363)
- 科学(152868)
- 基金(142257)
- 研究(138221)
- 家(126275)
- 国家(125256)
- 科学基金(106044)
- 社会(83916)
- 社会科(79342)
- 社会科学(79320)
- 省(78140)
- 基金项目(76263)
- 自然(72427)
- 自然科(70766)
- 自然科学(70741)
- 自然科学基金(69454)
- 划(66224)
- 教育(63512)
- 资助(59171)
- 编号(55729)
- 成果(45397)
- 重点(44114)
- 部(42531)
- 发(41055)
- 创(40819)
- 科研(38530)
- 课题(38497)
- 计划(38245)
- 创新(38095)
- 大学(36306)
- 期刊
- 济(107990)
- 经济(107990)
- 研究(77784)
- 学报(54681)
- 中国(50535)
- 农(48617)
- 科学(46691)
- 大学(39921)
- 管理(39054)
- 学学(37775)
- 农业(34490)
- 财(34407)
- 教育(31539)
- 技术(23025)
- 融(20680)
- 金融(20680)
- 财经(17971)
- 业经(17406)
- 业(17362)
- 经济研究(16653)
- 图书(15878)
- 业大(15506)
- 版(15231)
- 经(15203)
- 科技(14706)
- 理论(14017)
- 问题(13912)
- 实践(13079)
- 践(13079)
- 技术经济(12936)
共检索到394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宁伟 罗丽 张艳 邱润霜 杨应美 赵紫芳 董文汉 杨根华
【目的】探明云南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的病毒种类,筛选可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真菌病毒,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生防病毒资源。【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鉴定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的病毒种类,利用利巴韦林-高温尖端脱毒法筛选具有降低寄主致病力的病毒。【结果】通过比对分析菌株8-Q-36、2-R-11和2-Q-13序列,发现所获得的病毒可归类于6个真菌病毒科:双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内源体病毒科(Endornaviridae)、镰刀菌病毒科(Fusari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横纹病毒科(Rhabdoviridae)、全病毒科(Totiviridae),以及部分未分类病毒。与原始菌株8-Q-36相比,脱毒菌株8-Q-36-1的菌落形态更为蓬松,菌核有明显的色素沉着,且致病力明显增强。经双链RNA(dsRNA)提取检测发现,脱毒菌株8-Q-36-1中最大的一条≥10 kb的dsRNA缺失,由此可判定该dsRNA能够降低寄主致病力。经NCBI比对,发现该dsRNA的部分序列为RdRp序列,且与内源体病毒科的RdRp序列具有同源性,与相似性最高的病毒RsEV6序列的一致性为56.02%,因此菌株8-Q-36的分离物可能是一种新病毒,暂命名为RsEV11。【结论】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具有丰富的病毒多样性,其中菌株8-Q-36中存在能够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生防病毒分离物。本研究首次在双核丝核菌属(Ceratobasidium spp.)中发现了具有生防价值的真菌病毒。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而勋 曹菊香 杨媚 朱西儒
对来自海南、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和广东等我国南方 6个代表性省 (区 )的 7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及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 10个随机引物对该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共获得 2 10条DNA谱带 ,其中 5条为特征带 ,2 0 5条为多态带 ,条带多态率为98%。在 0 5 4左右的相似性系数水平 ,所有供试菌株被划分为 6个类群 ,所有来自同一省 (区 )的菌株均聚类为同一类群或亚类群。DNA条带的多态性与地理来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但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的相关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优 魏松红 王海宁 李帅 李思博 罗文芳
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水稻抗病育种和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对2015年采自东北地区水稻主产区的132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和SRAP分析,其中112株为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20株为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RA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12株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20.97之间,在78%遗传相似水平下,划分为15个聚类组群;20株水稻纹枯病菌双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长江 胡伯里 鲁国东 王宗华
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对福建省三明、龙岩、福州三地区以及广东、黑龙江和辽宁等省的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生长速率、致病力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将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聚为遗传相近的一类;分析还发现,在群体水平菌丝生长速率与致病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长速率快,其群体致病力强;对福建省内稻区间的分析发现,来自三明的纹枯病菌群体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最高,龙岩次之,福州最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月 魏松红 王海宁 孔令春 张优 李思博 罗文芳
为探明防御酶系在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和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与水稻互作过程中的寄主抗性响应差异,选取多核菌株(LND06)和双核菌株(JLS10)进行粗毒素提取,用菌株及毒素分别接种相对抗病水稻品种港源8号和相对感病水稻品种秋田小町,测定接种后7种防御酶活性及ASAFR和H2O2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港源8号和秋田小町接种多核与双核菌株及其毒素后,体内POD、PAL、APX、PPO、CAT、T-SOD、GSH-PX活性及ASAFR和H_2O_2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较为感病的水稻品种秋田小町与较为抗病的水稻品种港源8号相比寄主抗性响应较晚,接种多核菌株及其毒素的寄主防御酶峰值更高、达到峰值的时间更早,部分在36h达到峰值,其余在36~48h达到峰值,但达到峰值后下降速率也更快;接种双核菌株及其毒素的寄主抗性响应较晚,在48~72h达到峰值,但达到峰值后防御酶下降的速率较慢,维持在略高于对照的稳定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曾蕊 何桢锐 黄晓彤 范煜 杨媚 周而勋
为了挖掘稻曲病菌中的真菌病毒资源,深入解析新型真菌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分离自海南省的一株表型异常的稻曲病菌菌株Uv321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宏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鉴定该菌株中存在的新型真菌病毒的种类,并围绕着该新型真菌病毒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菌株Uv321中鉴定到一种新型真菌病毒,命名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botourmiavirus 7(UvBV7)。UvBV7基因组为正单链RNA(+ssRNA),全长2 406 nt, GC含量为53.78%,包含一个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开放阅读框(ORF),该ORF编码64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2.727 ku。病毒末端二级结构预测表明,UvBV7的5′和3′末端的碱基均互补配对,形成发夹结构。BlastP比对表明,UvBV7与隶属于葡萄孢欧尔密病毒科、Botoulivirus病毒属的病毒Erysiphe necator associated ourmia-like virus 72有着最高的相似度,但仅为44.52%。基于UvBV7及其他相似病毒的RdRP序列的多重比对结果表明,UvBV7与葡萄孢欧尔密病毒科成员的RdRP氨基酸序列存在8个保守结构域,并在第Ⅵ保守结构域中发现GDD基序,这是病毒RdRP蛋白典型的高度保守核心基序;基于病毒RdRP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也表明,UvBV7与隶属于Botoulivirus属的成员聚集成一簇。因此,UvBV7是隶属于葡萄孢欧尔密病毒科、Botoulivirus属的一种新型真菌病毒。稻曲病菌不同菌株的对峙培养结果表明,UvBV7可在营养体亲和的菌丝间进行水平传播,但菌丝尖端-利巴韦林法、高温-利巴韦林法和原生质体再生-利巴韦林法处理均不能将菌株Uv321中的真菌病毒UvBV7脱除。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稻曲病菌中真菌病毒的多样性,也为稻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潜在的低毒力生防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路宁 屠艳拉 张敬泽
【目的】研究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菌株TY009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菌作用效果,以及其代谢产物胶霉毒素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活性稳定性,评价菌株TY009防治水稻纹枯病和其它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生防潜力。【方法】用色谱法从绿木霉菌株TY009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胶霉毒素;采用对峙培养方法测定菌株TY009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采用常规抑制方法测定其代谢产物胶霉毒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稻曲病菌孢子萌发和次生孢子形成的影响;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测定胶霉毒素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菌株TY009对水稻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图永 高必达 何昆 陈先玉
从水稻种子和植株内分离到 5 0种内生和表生细菌菌株 ,通过与水稻纹枯病菌的对峙培养 ,得到了 S- 1 1 ,S-1 3,S- 1 4和 S- 1 8共 4种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 .将这 4种菌株的菌悬液浸种杂交水稻威优46 ,形成细菌化种苗 ,4叶期接种水稻纹枯病菌 ,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 ;将它们的菌悬液以 3× 1 0 9/ m L 喷雾 ,发现菌株 S- 1 8对水稻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效果优于井岗霉素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生防细菌 筛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迎青 李明海 杨媚 郑丽 赵东 周而勋
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系统,并获得了一批pTHPR1转化子。为明确这些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在转化子库中抽取10个经过验证的转化子,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光照5个方面比较了它们与野生型菌株(GD-118)在生长速度、菌落颜色、菌核颜色和菌核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5℃和35℃且pH值为5.0、7.0、8.0时,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以甘氨酸为氮源且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野生型菌株,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则明显慢于野生型菌株;在10℃和35℃且pH值为4.0、5.0、6.0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范腕腕 王静 陈振东 袁高庆 黎起秦 林纬
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7科37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的离体抑菌活性,发现羊耳菊全草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茎和叶2个不同部位的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中浓度分别为1.19×103和4.08×103mg/L。以羊耳菊茎秆提取物对离体水稻叶片纹枯病进行了防效试验,当其浓度为10×103mg/L时,先喷药后接种的预防效果为100%,先接种后喷药的治疗效果为92.38%。研究结果初步证实,羊耳菊含有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物质。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羊耳菊 抑菌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争 熊鹂 纪志远 邹丽芳 邹华松 陈功友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有关TALE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将改变水稻抗性品种培育策略。为此,本文对稻黄单胞菌-水稻互作系统中已知TALE效应蛋白与水稻中的已知或未知抗(感)病基因(R或S)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归纳,并就tale基因进化及对应水稻R或S基因发掘进行了分析。另外,文中还对以TALE为基础发展而来的TALEN技术遗传修饰水稻感病基因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利用TALEN技术可将高产优质但感病的水稻品种(材料)转变为高产优质兼广谱抗病的水稻品种(材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舒灿伟 王陈骄子 江绍锋 张衡 周而勋
在前期研究中,采用RNA-seq技术获得了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的6个自噬相关基因,为阐明这些基因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提取了菌核发育过程中3个阶段的RNA,根据特异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谱。结果表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ssp1、ATG13和Vam6基因的表达量在白色菌核形成阶段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在菌核发育成熟阶段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基因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在菌核发育阶段呈现出连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祥 侯明生 胡汉桥
用采自湖北省44个县、市的6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与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融合群国际标准株AG-1IA、AG-1IB、AG-1IC、AG-4和AG-5进行了菌丝融合试验。结果证明,供试的62个菌株均能与AG-1IA株融合,其中有60株也能与AG-1IC株融合。比较而言,供试株与AG-1IA的融合率高于与AG-1IC的融合率。据此,供试菌株应归于R.Solani AG-1IA。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菌 菌丝融合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勇 李俊凯 徐汉虹 殷素侠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柠檬酸、草酸、水杨酸、乙酸、丙酸、山梨酸对多菌灵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有机酸对多菌灵都有增效作用,当多菌灵与有机酸质量比为1∶2时其配比最合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草酸、柠檬酸对多菌灵的增效作用最明显,500 mg/L多菌灵原粉与有机酸以质量比为1∶2混配使用后,防效分别为80.26%、65.51%,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同样浓度的防效(36.22%)。
关键词:
多菌灵 水稻纹枯病菌 有机酸 增效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韩翔宇 杨红 马家瑞 吕彬 桑海旭
从辽宁省水稻主产区17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73株。核相测定结果为多核丝核菌71株,双核丝核菌2株。对71株多核丝核菌,应用14个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供试71株多核丝核菌,67株分属于3个菌丝融合群:即AG1-IA、AG4-HGⅠ和AG4-HGⅡ,相应菌株数分别为57,6,4,出现频率依次为85.07%、8.96%和5.97%。其余4株与所有标准菌株均不融合。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茄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