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2)
2023(7337)
2022(6378)
2021(5671)
2020(5075)
2019(11838)
2018(11700)
2017(22334)
2016(12773)
2015(14741)
2014(14929)
2013(15006)
2012(14531)
2011(13285)
2010(13341)
2009(12679)
2008(12888)
2007(11979)
2006(10345)
2005(9372)
作者
(43138)
(36465)
(36197)
(34517)
(23078)
(17698)
(16601)
(14321)
(13779)
(13164)
(12510)
(12144)
(11839)
(11745)
(11697)
(11601)
(11532)
(10931)
(10640)
(10594)
(9462)
(9163)
(8870)
(8439)
(8278)
(8252)
(8205)
(8012)
(7674)
(7645)
学科
(53136)
经济(53081)
管理(33535)
(32300)
方法(26295)
(24890)
企业(24890)
数学(23404)
数学方法(23169)
(15651)
(14860)
中国(13559)
(13163)
地方(10733)
(10485)
贸易(10483)
农业(10215)
(10160)
业经(10100)
环境(9818)
(9661)
(8613)
(8142)
银行(8095)
(7956)
金融(7953)
(7761)
财务(7745)
财务管理(7717)
(7713)
机构
大学(196010)
学院(193981)
(75612)
经济(73861)
研究(73059)
管理(68063)
理学(58182)
理学院(57420)
管理学(56167)
管理学院(55836)
中国(52967)
科学(50172)
(48868)
(43105)
(41256)
农业(39821)
研究所(37981)
业大(37471)
(33490)
中心(33217)
(31177)
北京(27069)
财经(26564)
农业大学(25400)
(25347)
(25177)
(24843)
师范(24744)
(24259)
(24007)
基金
项目(129876)
科学(98612)
基金(91748)
研究(87088)
(83976)
国家(83286)
科学基金(67523)
(52679)
社会(51829)
社会科(48909)
社会科学(48887)
基金项目(48449)
自然(46719)
自然科(45567)
自然科学(45544)
(45241)
自然科学基金(44727)
教育(40115)
资助(38797)
编号(34674)
重点(30416)
(28993)
成果(28671)
(28234)
计划(28040)
(26488)
科研(26158)
科技(25527)
课题(25161)
创新(24928)
期刊
(82316)
经济(82316)
研究(52628)
(44360)
学报(43269)
中国(38956)
科学(34858)
农业(30299)
大学(30200)
学学(28708)
(26260)
管理(22856)
教育(18892)
(16864)
(16231)
金融(16231)
技术(15885)
业经(13208)
财经(13148)
经济研究(13131)
业大(12254)
(11955)
问题(11308)
(11278)
农业大学(10558)
技术经济(9818)
图书(9348)
科技(9295)
统计(9287)
(9253)
共检索到287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黎琼  段玉云  孙一丁  殷富有  钟巧芳  程在全  胡强  黄兴奇  
本文综述了水稻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紫色基因定位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此类相关工作进行了展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慧敏  李道亨  赵凤梧  刘冬成  张爱民  
以旱稻品种远FH 2_1(O.sativa)为母本,高粱(S.bicolor)品种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远缘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紫色芒子、紫色柱头新性状,F5出现紫色单株。对田间F2群体452株调查,芒色的分离比例白色∶有色(紫色-红色)为109∶343,该性状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作基因隐性上位基因控制,χ2检验结果符合12∶4分离比例。但根据色泽由紫-红,表明色素性状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尚有修饰基因存在。柱头颜色分离比例白色∶紫色为260∶192,χ2检验结果符合9∶7分离比例。柱头颜色无中间过渡色,只表现紫色和白色2种颜色,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补基因控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爱国  华泽田  王嫘  李志彬  苏玉安  肖艳云  王彦荣  
将高柱头外露率60B与低柱头外露率辽粳9杂交,以P1、P2、F1和F2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柱头外露性状(开颖单边外露率、开颖双边外露率、开颖总外露率、闭颖单边外露率、闭颖双边外露率、闭颖总外露率)的遗传效应;并以F2群体为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各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柱头外露率的遗传符合E-2、E-1、E-1、E-0、E-1、E-1模型;共检测到控制柱头外露的主效QTLs12个,分别位于第1,2,5,8,9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RM257~RM215的位点效应最为显著,其LOD值为12.96,贡献率为32.04%;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与QTL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晨  孔维一  尤世民  钟秀娟  江玲  赵志刚  万建民  
【目的】水稻叶片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对卷叶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为水稻卷叶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紧密连锁标记。【方法】从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品种9311(wild-type,WT)所得突变体库中获得了一份卷叶突变体材料,暂时命名为rl16(t)(rolled leaf 16)。首先,对突变体rl16(t)进行连续多代套袋自交,确定突变表型的稳定性。在抽穗期,随机选取rl16(t)和WT各10株,分别测量剑叶卷曲度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取rl16(t)和WT新鲜叶片的相同部位用FAA固定,乙醇系列脱水,石蜡包埋,用石蜡切片机切10μm薄片置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喜  周春雷  任雅琨  杨春艳  何旎清  柳周  江玲  万建民  
[目的]对水稻叶色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进行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为水稻叶绿素合成与质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与‘日本晴’、‘越光’杂交构建F2群体,取隐性极端个体定位基因WGL。[结果]白化转淡绿叶突变体WGL由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稻‘南京11’获得,2叶1心期叶片开始转绿,但叶缘和叶尖仍表现白化。4叶期后,WGL叶色表现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WGL的株高显著降低,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分蘖、千粒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叶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3叶期WGL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叶绿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成合  刘传斌  任艳蕊  轩淑欣  申书兴  
【目的】明确结球甘蓝叶色(紫/绿)的遗传方式及其基因所位于的染色体。【方法】以普通结球甘蓝‘9601’及其系列初级三体为母本分别与紫甘蓝‘紫阳’杂交;结合形态学观察和染色体数目鉴定从各F1群体中选出三体(2n+1)植株进行测交;采用双体和三体遗传分析及χ2测验法对叶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双体遗传分析表明,结球甘蓝‘9601’和‘紫阳’的叶色(紫/绿)受2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紫红色对绿色为显性并表现加性效应;三体遗传分析显示,控制其叶色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结论】结球甘蓝‘9601’和‘紫阳’的叶色(紫/绿)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并表现加性效应,两基因分别位于3和8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马玉清  何平  黎汉云  陈英  周开达  朱立煌  
利用籼稻窄叶青8号和粳稻京系17的杂交F1、F2 以及衍生的DH系和回交群体, 对水稻籼粳杂交的落粒性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难脱粒对易落粒为显性,易落粒植株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应用DH系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将这两对落粒性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G270-RG541和第11染色体的G320-RZ638之间,分别定名为sh-4和sh-5; 该两对基因与经典遗传图谱上已定位的sh-2和sh-1位于相同的染色体, 但其遗传效应相反, 只有双隐性基因型(sh-4sh-4sh-5sh-5) 的植株才表现易落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马玉清  周开达  黎汉云  
用6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组成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杂交水稻收获指数和源库性状进行了遗传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与源库性状均以基因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其中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穗粒数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而生物产量、籽粒源容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力则较低。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生物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源容对单株产量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7621、0.5033和0.718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匡勇  罗丽华  周倩倩  何云丽  范锡麟  肖应辉  
利用由大穗籼稻品系1126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构建的包含216个株系(F7)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调查每穗总粒数、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表型分布,对4个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与一次枝梗数以外,其余性状均呈1%显著水平的两两正相关,其中二次枝梗数对于增加每穗总粒数的作用最大。遗传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数遗传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主基因控制;穗长和一次枝梗数由2对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二次枝梗由4对主基因(2对等效)+加性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武名  吴亚辉  王慧  郭涛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为了弄清一个水稻种质类病变性状的发生特点并探明其类病变的遗传特征,以一个籼型地方水稻品种抗白油占为研究对象,采取症状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等方法,结果发现:其于孕穗期开始在植株中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早晚季种植均出现;遗传分析表明,其类病变由隐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为lm-(t),并通过SSR和In Del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11号染色体长臂。目前,11号染色体上尚未见相关基因的报道,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类病变基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小丽  苗利国  林红梅  林文雄  
利用由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 46和大穗大粒型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家系F10的重组自交系,测定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籽粒灌浆期功能叶性状,并进行QTL定位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表明,2种环境下共检测到35个加性QTL,位于1、2、5、6、7、11、12号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贡献率为0.66%-56.75%;检测到12个位点存在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位于1、2、6、11号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45%-12.05%;莆田环境下,检测到7对加加上位性QTL位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0-15.6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雪微  郭超程  宋瑶  高长斌  张小康  熊秋芳  刘克德  
为筛选控制萝卜花叶性状的候选基因,以萝卜花叶品种J4和板叶品种WA构建F_2分离群体,在F_2群体中,选择20个花叶和20个板叶单株,分别构成花叶和板叶DNA混合池,分析花叶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萝卜花叶性状受1对基因控制,且花叶对板叶呈不完全显性;结合集团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与简化基因组测序基因型分析技术(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将花叶基因定位在R7染色体0.07~7.97 Mb区间内;通过萝卜全基因组与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的共线性分析发现,萝卜候选区间内0.87~1.32 Mb与油菜A10染色体的16.35~16.80 Mb存在很好的共线性;对共线性区段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确认Rs390250(899863~901 651 bp)为萝卜花叶的候选基因;该基因编码1个HD-ZipⅠ(the class Ⅰ homeodomain leucine-zipper)转录因子,其位于第二外显子的非同义突变位点T425C会导致LZ(leucine zipper)结构域内保守氨基酸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叶形变异的关键位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倪大虎  杨亚春  宋丰顺  倪金龙  李莉  杨剑波  
【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黎汉云  周开达  马玉清  
本文用6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36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稻米外观品质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其中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垩白率和垩白面积的遗传力较小。相关分析结果,长宽比与粒长以及垩白率与垩白面积和粒宽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长宽比与粒宽、垩白率与粒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与简单相关的趋势一致。只有千粒重对长宽比的影响主要通过粒长间接影响,直接作用较小。本文还分析讨论了优质高产组合的育种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林  李青  王立博  张祖新  李建生  严建兵  
【目的】尝试利用分子标记和QTL定位技术直接定位影响重组频率的QTL,探索物种遗传变异难易的分子基础。【方法】分别借助3张玉米和3张水稻分子标记连锁图,以所有染色体上标记的交换次数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分别定位了7个和11个影响玉米和水稻重组频率的QTL。以玉米和水稻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IBM302和Genetic98每条染色体上标记的交换次数为性状,分别在玉米和水稻上定位了12个和57个QTL。【结论】影响重组频率的基因真实存在。培育高重组频率材料将有助于加速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比较图位克隆基因和遗传育种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