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89)
2023(9148)
2022(8279)
2021(7890)
2020(6622)
2019(15307)
2018(15393)
2017(29494)
2016(16315)
2015(18301)
2014(18305)
2013(18138)
2012(16500)
2011(14672)
2010(14507)
2009(13077)
2008(12475)
2007(10739)
2006(9148)
2005(7774)
作者
(47605)
(39354)
(39085)
(37241)
(25109)
(18925)
(17669)
(15635)
(15064)
(14167)
(13554)
(13207)
(12421)
(12385)
(12154)
(12026)
(11987)
(11778)
(11254)
(11138)
(9886)
(9483)
(9476)
(8914)
(8849)
(8777)
(8768)
(8610)
(7963)
(7921)
学科
(60865)
经济(60799)
管理(46374)
(43539)
(36842)
企业(36842)
方法(30418)
数学(26300)
数学方法(25988)
(16171)
(14953)
中国(14801)
(14165)
业经(13750)
地方(12714)
理论(10921)
农业(10857)
(10602)
(10594)
贸易(10590)
(10268)
技术(10169)
(9987)
环境(9984)
财务(9930)
财务管理(9915)
(9749)
企业财务(9388)
教育(8990)
(8923)
机构
大学(226848)
学院(225006)
管理(93241)
(83320)
理学(81636)
经济(81337)
理学院(80755)
管理学(79350)
管理学院(78968)
研究(73843)
中国(51825)
科学(48687)
(48566)
(39361)
业大(37632)
(37455)
(36680)
研究所(34643)
中心(33019)
(31518)
农业(31456)
北京(30344)
财经(30168)
(29444)
师范(29170)
(27487)
(26704)
(26006)
技术(24597)
师范大学(23686)
基金
项目(162867)
科学(126758)
研究(117265)
基金(117145)
(103139)
国家(102311)
科学基金(87175)
社会(71025)
社会科(67219)
社会科学(67199)
(64380)
基金项目(63437)
自然(58977)
自然科(57579)
自然科学(57564)
自然科学基金(56499)
(54619)
教育(53443)
编号(48483)
资助(48084)
成果(38580)
重点(36306)
(35230)
(34205)
(33978)
课题(32893)
创新(31622)
科研(31467)
计划(30583)
项目编号(30093)
期刊
(87779)
经济(87779)
研究(63065)
学报(39377)
中国(39111)
(35904)
科学(34788)
管理(32814)
大学(28749)
学学(27102)
(26199)
农业(26137)
教育(25443)
技术(19428)
(15090)
金融(15090)
业经(14593)
财经(13530)
图书(13397)
(13286)
经济研究(13204)
理论(12053)
科技(11947)
实践(11402)
(11402)
问题(11370)
(11330)
技术经济(10860)
业大(10852)
(10591)
共检索到312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丁艳锋  凌励  苏祖芳  徐茂  阙金华  王绍华  
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斯坦福方程为理论基础,配合现有阶段性的、单项的定量测试方法,对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理论的3个参数进行测定及验证,初步找到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按产量等级测定需氮量的新方法,形成把秸秆还田归为土壤氮素供应量的研究新思路,并发现氮素化肥前后分配比例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有巨大影响。研究解决了施氮总量及施氮量分配两个方面的精确定量技术问题,使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同时为“3S”技术的应用提供知识支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盛莲  雷振生  吴政卿  赵献林  杨会民  杨攀  何宁  王美芳  晁岳恩  李巍  
郑麦366是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审定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为建立郑麦366相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郑麦366的精确施氮量。结果表明:在240 kg.hm-2范围内,适当增加施氮量能改善后期旗叶光合性能、提高产量和品质,过量施氮肥效果降低。经模拟分析,施氮量为235.8和279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综合产量、品质和效益,每公顷施氮量应控制在230~280 kg之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太一梅  袁琼芬  杨从党  徐光辉  毕艳芳  金振华  
2009年至2010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和多点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稻瘟病发病程度。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叶瘟和穗瘟均有控制作用,在发病前期、中期较明显,并可推迟10 d左右发生叶瘟,其中在水肥调控的前提下,扩行处理(26.4 cm×9.9 cm、33 cm×16.5 cm、29.7 cm×13.2 cm、19.8 cm×19.8 cm)对穗瘟的控制率在36.04%~53.15%,与其他处理控制率差异显著;而到发病后期,尤其是在稻瘟病偏重发生年份和感病品种中,差异则不明显。生产上应用该技术作为控制稻瘟病的综合措施之一,对减少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贵勇  宁波  刘玉文  胡慧  王安东  李加华  夏琼梅  邓安凤  杨从党  
2010~2011年,在临沧市以再生力强的高产组合宜优673为材料,在头季稻种植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造高产的基础上,设置播期、促芽肥用量及施用时期、留桩高度、不同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探索再生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均比当地高产栽培技术增产,两季增产3.21 t/hm2,增22.22%,其中再生稻增产2.16 t/hm2,增132.90%。在云南再生稻头季应在2月20日以前育秧,4月中旬前移栽,8月中旬前收获,再生季于10月中旬收获;再生稻的产量与头季稻的产量相关性达到极显著,要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必须确保头季稻的高产。在云南省再生季的精确定量栽培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景蕻  李刚华  张应贵  罗启荣  杨从党  王绍华  刘正辉  王强盛  丁艳锋  
【目的】研究高寒水稻产量构成和株型特征的关系,明确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水稻增产的机理。【方法】以当地品种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研究高海拔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探讨高寒生态区水稻增产的主攻目标,以精确定量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较,分析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上部三叶叶长较长;上部三叶叶角较小;抽穗期叶片的比叶重大,且与叶片、茎秆及穗部性状关系密切;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罗德强  王绍华  江学海  李刚华  周维佳  李敏  姬广梅  丁艳锋  凌启鸿  刘正辉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小军  曹静  李艳大  张玉屏  曹卫星  朱艳  
【目的】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水分精确管理对于水稻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在分析和提炼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描述水稻需水规律与栽培技术、品种类型、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采用土壤水势作为灌溉指标,建立水稻水分精确管理知识模型;基于系统工程思想,进一步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平台上构建水分精确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结果】模型具有灌溉管理方案设计以及动态调控的功能,在杭州和南京两个生态点进行的大田对比试验表明,两生态点按照模型设计方案进行水分管理的田块,其产量平均分别提高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小红  陈温福  宋玉婷  全革  
以穗型直立的紧凑型水稻品种沈农07425和穗型弯曲的松散型水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两种株型品种的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结果表明,施氮条件下不同株型品种的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存在差异,紧凑型沈农07425施氮处理的硝化作用强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最大值为齐穗期高氮处理,分别较低氮、中氮处理及PK和CK处理高18.87%、16.53%、60.29%和56.60%;而松散型秋光施氮处理以分蘖期低氮的硝化作用强度最大,较中氮、高氮处理高13.32%和3.05%,但比PK和CK处理小21.27%和27.37%。施氮条件下紧凑型沈农07425与松散型秋光的反硝化作用强度表现一致,施氮水平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元财  王伯伦  王术  贾宝艳  
在大田条件下,以辽粳294(直立穗型)和沈农8718(弯曲穗型)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294和沈农871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0kg.hm-2和167kg.hm-2。两个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反应基本相同。增加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但同时也导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减少,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脂肪酸含量和整精米率,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沈阿林  姚健  刘春增  宋保谦  
3种供试水稻品种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 ,生育期间吸收氮、磷、钾的绝对量以郑稻 6号最多 ,黄金晴最少 ;郑稻 6号对氮的吸收积累在生育中前期相对较低 ,在抽穗至成熟阶段相对较高。因此 ,施肥时应充分考虑品种需肥特点 ,以保证高产高效。水稻叶色与施氮量相关 ,低氮时水稻倒二叶叶色值 (SPAD)变幅为 4 1 8~ 2 2 1,中等施氮量时为 4 4 3~ 2 6 4 ,而高氮量时为4 4 6~ 32 3。采用中等施氮量 (N2 2 5 0 )时 ,水稻齐穗前叶色值一直保持在 37以上 ,且后期叶色绿而不浓。因此认为 ,水稻齐穗前倒二叶SPAD值 37可作为是否追施氮肥的参考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均  明东风  马文波  许凤英  
选用2个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杂交水稻组合,采用不同施氮期处理,对水稻开花后籽粒灌浆、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类活性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侧重后期施氮可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同时还可适当提高稻米支链淀粉含量。不同施氮期处理条件下,与淀粉合成相关的3个关键酶的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上未明显变化,但是酶活性大小及峰值高低有所不同,其中淀粉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差异较大,而分支酶活性变化较小。侧重前期施氮有利于提高淀粉合成酶活性,而侧重后期施氮则可提高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枝酶活性。籽粒灌浆期淀粉合成酶平均活性及灌浆中、后期的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枝酶活性与籽粒灌浆速率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绍华  曹卫星  丁艳锋  刘胜环  王强盛  
以迟熟中粳稻武香粳 9号为材料 ,研究了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增加 ,水稻吸氮量增多 ,但营养器官的氮转运率、氮收获指数和产谷效率显著下降 ;基本苗增加 ,水稻吸氮量也增多 ,而营养器官的氮转运率、氮收获指数、氮素产谷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则明显提高。因此 ,适当增加基本苗是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施氮量的有效方法。研究还发现 ,在 8 5t·hm-2 以上的高产条件下 ,10 0kg稻谷需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基本稳定 ,每生产 10 0kg稻谷需氮量约为 2 1kg ,氮肥利用率在 4 2 %左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志芸  丁峰  谌洁  向开宏  马鹏  郭长春  马均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英  冉炜  沈其荣  李伟  
田间条件下用半腐解稻草覆盖后对旱作水稻进行了氮肥不同用量 0 (N0 ) ,90 (N90 ) ,15 0 (N150 ) ,2 10 (N2 10 )和2 70 (N2 70 )kg·hm-2 试验 ,研究了施氮后土壤中无机氮 (NH4 -N、NO3 -N)的动态变化及水稻吸氮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水稻土壤速效氮以硝态氮为主 ,水稻的产量以N2 10 处理最高 ,水稻的植株含氮量及氮素的累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的中期 ,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也以N2 10 处理最高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对土壤氮的依存率逐渐降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一凡  胡承孝  尹名济  赵竹青  
在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的鄂南红壤性水稻土上,以三要素多水平优化设计方案对双晚杂交稻进行田间实验和盆栽实验,求得该土壤上双晚杂交稻三要素的经济用肥量分别为每666.7 m~2:16 kg N,8 kg P_2O_5,12 kg K_2O,三者比例为2.0:1:1.5。株高、穗长、茎杆重、谷/草和穗粒效等因素的改善对提高杂交双晚产量有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