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1)
2023(6561)
2022(5907)
2021(5422)
2020(5096)
2019(11960)
2018(12060)
2017(22983)
2016(13328)
2015(15317)
2014(15710)
2013(15568)
2012(14701)
2011(13324)
2010(13686)
2009(12853)
2008(12835)
2007(11834)
2006(9972)
2005(8764)
作者
(41533)
(35017)
(34827)
(33176)
(22148)
(16825)
(16081)
(13960)
(13131)
(12708)
(11813)
(11793)
(11220)
(11149)
(11138)
(11059)
(10921)
(10292)
(10202)
(10085)
(8927)
(8892)
(8577)
(8009)
(7948)
(7920)
(7875)
(7787)
(7306)
(7174)
学科
(56827)
经济(56779)
管理(35276)
(33767)
方法(32236)
数学(29390)
数学方法(28965)
(26947)
企业(26947)
(14737)
(13068)
中国(13005)
(12869)
地方(10223)
(10027)
贸易(10025)
(9712)
业经(9622)
农业(9490)
理论(9081)
(9068)
(8589)
(8209)
财务(8171)
(8156)
财务管理(8147)
银行(8124)
(7770)
金融(7767)
(7683)
机构
大学(195308)
学院(195055)
(76015)
经济(74297)
管理(73161)
研究(66241)
理学(63309)
理学院(62583)
管理学(61037)
管理学院(60694)
中国(48729)
科学(44817)
(42003)
(41787)
(36135)
业大(35005)
农业(34027)
(33761)
研究所(33227)
中心(31131)
(30058)
财经(27115)
北京(25948)
(24645)
(24388)
师范(24315)
(23687)
技术(23203)
经济学(23100)
(22867)
基金
项目(131165)
科学(101062)
基金(93120)
研究(90612)
(82968)
国家(82318)
科学基金(68682)
社会(54176)
(53836)
社会科(51262)
社会科学(51243)
基金项目(49013)
自然(46800)
自然科(45741)
自然科学(45727)
(45420)
自然科学基金(44885)
教育(43547)
资助(39931)
编号(37322)
成果(30437)
重点(30175)
(28735)
(27829)
(26923)
计划(26845)
课题(26680)
科研(25978)
创新(25214)
大学(23897)
期刊
(77977)
经济(77977)
研究(50740)
(37857)
学报(37330)
中国(36583)
科学(31072)
(26861)
大学(26558)
农业(25930)
学学(25231)
管理(24054)
教育(20241)
技术(18721)
(14980)
金融(14980)
(14607)
统计(13206)
财经(12928)
业经(12783)
经济研究(12680)
(11564)
(11000)
问题(10851)
(10848)
技术经济(10830)
决策(10816)
业大(10272)
理论(9224)
科技(9104)
共检索到278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效华  张泽民  曾瑞珍  张桂权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偏态分离程度,测定了这4个粳型亲籼系在S-c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416-3的基因型为Si-2/Si-2;G2605和G3004-4的基因型均为Si-1/Si-1;G2417-2-1的基因型为Sn/Sn。本文还对F1花粉不育性基因遗传分化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跃进  丁效华  杨长寿  张桂权  卢永根  
为了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用程氏指数鉴定了待测粳型亲籼系及其杂交后代的籼粳型属性 .结果表明 :用程氏指数鉴定粳型亲籼系的籼粳型属性的结果准确率较高 ,且年度间和季度间的稳定性好 ;偏粳型品种与籼型或偏籼型品种杂交 ,其 F1 多为籼型和偏籼型 .用程氏指数法从 1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中鉴定出 1个粳型品系和 4个偏粳型品系 .另外 ,秧苗的 KCl O3抗性可作为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一个指标 ,改良程氏指数能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建梅  林荔辉  吴为人  周元昌  陈志伟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水稻杂种的不育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20年来,本实验室一直从事水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共鉴定出6个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或称特异亲和基因座位,其中的5个基因座,S-a、S-b、S-c、S-d和S-e已完成分子定位,这些基因座的基因模式为"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培育"粳型亲籼系"来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设想,利用特异亲和基因人为创建了"粳型亲籼系"的水稻新种质,并建立了粳型亲籼系分子育种的技术体系。利用粳型亲籼系克服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纲  李云武  赵德明  杨从金  
恢复系1313是采用粳质粳籼中间材料与籼恢配组的方式选育而成的籼粳中间型广谱抗病恢复系,它具有配合力强、恢谱广、生育期适中、开花习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30g以上,抗病性强和再生力强等特点,经多个不育系测配的杂种F1,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左清凡  张建中  
利用 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粳型品系及 1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光温敏不育系配组杂交 ,对籽粒充实度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偏籼型品系G2 12 3、G2 4 17- 1和偏粳型品系G30 0 5 - 4 - 1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表现正常 ,而粳型品系G2 6 15及粳型广亲和品种 0 2 4 2 8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未达正常水平。G2 4 17- 1、G30 0 5 - 4 - 1以及G2 12 3具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一般配合力 ,而籽粒充实度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多数源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 ,利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可以克服杂种后代的籽粒充实不良现象。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力较高 ,且以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旺兴  许旭明  祁建民  卓伟  张受刚  马彬林  韦新宇  邹文广  
提出两种DNA水平上籼粳分类的划分标准:①85%分类标准:粳(85%~100%)、偏粳(50%~85%)、偏籼(15%~50%)、籼(0%~15%)。②70%分类标准:粳(70%~100%)、偏粳(30%~70%)、偏籼(15%~30%)、籼(0%~15%),进行浅析,以期对分子标记应用在籼粳分类上进行探讨与研究。选用39份不同类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和17份籼、粳稻亲本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分子标记分类方法与程式分类法相关性均表现显著,85%分类标准与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方法极显著相关(r=0.96**),70%分类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旭明  梁康迳  张受刚  尚伟  张瑛英  韦新宇  柯蓓  
【目的】揭示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度,为培育实用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育种阶段,涉及18个籼粳杂交亲本和39个衍生系为研究材料,采用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结果】57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在所检测位点上均存在籼粳分化。18个亲本共检测出4个粳稻、5个偏粳、8个偏籼和1个籼稻类型。在18个亲本中,明恢63和9308的粳稻成分分别为12.50%和33.33%;粳型恢复系C418的粳稻成分仅有31.25%。39个籼粳杂交衍生系共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马玉清  何平  黎汉云  陈英  周开达  朱立煌  
利用籼稻窄叶青8号和粳稻京系17的杂交F1、F2 以及衍生的DH系和回交群体, 对水稻籼粳杂交的落粒性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难脱粒对易落粒为显性,易落粒植株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应用DH系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将这两对落粒性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G270-RG541和第11染色体的G320-RZ638之间,分别定名为sh-4和sh-5; 该两对基因与经典遗传图谱上已定位的sh-2和sh-1位于相同的染色体, 但其遗传效应相反, 只有双隐性基因型(sh-4sh-4sh-5sh-5) 的植株才表现易落粒。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文龙  郭涛  周丹华  陈海英  王慧  陈志强  刘永柱  
Wx和fgr基因分别调控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和香气形成。在基于凝胶电泳功能标记的基础上,发展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的功能标记Wx–a/b和BAD2–E7,分别用于鉴定88份水稻种质Wx和fgr的基因型。利用LightScanner 96平台进行HRM检测,单次检测在10 min内即可完成最多96个样品的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88份水稻种质中,25份含纯合Wxa基因型的种质,直链淀粉含量为25.08%;59个含纯合Wxb基因型的种质,直链淀粉含量为15.00%,其余4个杂合型(Wxa/Wxb)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8.13%。携带纯合fgr基因的3份种质(巴太香占、象牙香占和Basmati 3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小军  欧立军  李文嘉  刘平  陈良碧  
利用SRAP,TRAP,SSR,ISSR标记系统对水稻典型籼粳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共检测到86条特异性标记带可用于区分典型籼粳稻,其中SSR有13条,ISSR有18条,SRAP有25条,TRAP有30条.4种分子标记都检测到爪哇稻有丰富的籼型和粳型特异性标记,表明爪哇稻籼粳是介于籼型、粳型之间的中间类型.野生稻材料在不同标记中部分材料在偏籼,偏粳上存在差异,但在结合4种分子标记的籼粳特异性带对比中,所有野生稻材料粳型特异带较多,表明普通野生稻是籼粳分化不太彻底的原始性,但已经有了偏粳的趋势.实验结果证实四种分子标记系统都可以较好的应用于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分析,而SRAP和TRAP标记有更大的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新立  才宏伟  王象坤  周清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琳  年飞翔  江洋  
为推进湖北省"籼改粳"种植模式发展,提升稻作模式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稻米品质,本研究结合湖北省多点田间试验资料及气象数据,对水稻生育期、干物质分配及产量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对湖北省籼、粳稻生育期的模拟误差在2个生理发育日之内,对生育期、穗部干物质分配的模拟基本分布在1∶1线附近,拟合效果较好;水稻实际产量和模拟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11.4%,因此,该模拟过程具有可信度。同时,应用本研究模型模拟方法初步预测了粳稻在湖北省的适宜播期。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籼、粳稻种植分布及播期选择提供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Khallaf Abdullah  唐正合  王建新  陈长军  周明国  
通过离体接种的方法,用已知抗瘟基因型反应的22个稻瘟菌株,对江苏省6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瘟基因型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7个水稻品种可能携带1个或多个抗瘟基因,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z5、Pizt、Pi1、Pi9、Piz、Pi5、Pi3和Pii的水稻品种对22个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大于50%。携带Pita2和Pi9这2个基因的水稻品种特占A和携带Pi9基因的水稻品种辐优136对所有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免疫,Pita2和Pi9这2个基因,尤其是Pi9基因对于水稻抗瘟性极为重要,推测特占A和辐优136是较好的抗瘟育种材料;含有Pia基因的水稻品种,如徐稻41926、徐稻40993等品种抗病性差,极易...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隆四清  许明辉  姚春馨  李鼎  
利用经测验可区分籼粳品种的12对SSR特异引物对来自云南元阳不同海拔梯田的24个水稻样品进行了SSR分析.发现24个样品属于21个不同品种,其中现代育成品种6个,地方品种15个.现代育成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其余是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但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粳血缘(16.7%~33.3%),说明这些现代育成品种是籼粳杂交的结果.地方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3个粳稻品种,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籼或偏粳,发现在海拔1750m以上的有9个(占37.5%)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这些偏籼品种可能是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