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08)
2023(2915)
2022(2540)
2021(2448)
2020(2277)
2019(5216)
2018(5329)
2017(9496)
2016(5809)
2015(6491)
2014(6568)
2013(6270)
2012(5827)
2011(5131)
2010(5263)
2009(4886)
2008(4621)
2007(4081)
2006(3444)
2005(2925)
作者
(17527)
(14729)
(14698)
(13802)
(9615)
(7100)
(6634)
(5895)
(5739)
(5484)
(5091)
(5082)
(4856)
(4829)
(4792)
(4611)
(4399)
(4289)
(4279)
(4218)
(3891)
(3807)
(3648)
(3492)
(3361)
(3338)
(3234)
(3218)
(3182)
(3062)
学科
(23301)
经济(23284)
方法(15221)
管理(14516)
数学(14278)
数学方法(13923)
(12404)
(10602)
企业(10602)
(5560)
中国(5197)
(4526)
理论(4514)
(3993)
业经(3317)
(3254)
地方(3240)
银行(3239)
环境(3221)
(3207)
金融(3205)
技术(3198)
(3117)
(3104)
(2867)
(2835)
(2738)
农业(2733)
(2702)
贸易(2700)
机构
学院(77325)
大学(76877)
管理(29089)
(27701)
研究(27163)
经济(27074)
理学(25459)
理学院(25174)
管理学(24189)
管理学院(24072)
中国(19331)
科学(19292)
(18270)
(16630)
业大(15456)
(15095)
农业(14963)
研究所(14050)
中心(12818)
(12036)
(11933)
技术(10746)
北京(10087)
(9851)
农业大学(9779)
财经(9755)
(9530)
(9321)
(9126)
师范(8966)
基金
项目(56689)
科学(43545)
基金(40040)
研究(36957)
(36790)
国家(36534)
科学基金(30411)
(24288)
自然(21724)
社会(21706)
自然科(21276)
自然科学(21269)
自然科学基金(20867)
社会科(20620)
社会科学(20617)
(20436)
基金项目(20371)
教育(18533)
资助(18092)
编号(14538)
重点(13469)
计划(12765)
(11915)
(11901)
(11702)
科技(11504)
成果(11458)
科研(11379)
课题(11289)
创新(11147)
期刊
(25150)
经济(25150)
研究(18724)
学报(17275)
(16544)
中国(15436)
科学(13219)
农业(12105)
大学(12072)
学学(11556)
管理(10610)
教育(9296)
(8790)
技术(8656)
统计(7796)
(7015)
(6718)
决策(6312)
业大(5716)
(5372)
金融(5372)
农业大学(4919)
技术经济(4411)
(4390)
经济研究(4319)
财经(4238)
科技(4082)
理论(3906)
业经(3774)
实践(3675)
共检索到109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跃进  丁效华  杨长寿  张桂权  卢永根  
为了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用程氏指数鉴定了待测粳型亲籼系及其杂交后代的籼粳型属性 .结果表明 :用程氏指数鉴定粳型亲籼系的籼粳型属性的结果准确率较高 ,且年度间和季度间的稳定性好 ;偏粳型品种与籼型或偏籼型品种杂交 ,其 F1 多为籼型和偏籼型 .用程氏指数法从 1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中鉴定出 1个粳型品系和 4个偏粳型品系 .另外 ,秧苗的 KCl O3抗性可作为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一个指标 ,改良程氏指数能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效华  张泽民  曾瑞珍  张桂权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偏态分离程度,测定了这4个粳型亲籼系在S-c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416-3的基因型为Si-2/Si-2;G2605和G3004-4的基因型均为Si-1/Si-1;G2417-2-1的基因型为Sn/Sn。本文还对F1花粉不育性基因遗传分化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建梅  林荔辉  吴为人  周元昌  陈志伟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水稻杂种的不育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20年来,本实验室一直从事水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共鉴定出6个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或称特异亲和基因座位,其中的5个基因座,S-a、S-b、S-c、S-d和S-e已完成分子定位,这些基因座的基因模式为"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培育"粳型亲籼系"来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设想,利用特异亲和基因人为创建了"粳型亲籼系"的水稻新种质,并建立了粳型亲籼系分子育种的技术体系。利用粳型亲籼系克服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纲  李云武  赵德明  杨从金  
恢复系1313是采用粳质粳籼中间材料与籼恢配组的方式选育而成的籼粳中间型广谱抗病恢复系,它具有配合力强、恢谱广、生育期适中、开花习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30g以上,抗病性强和再生力强等特点,经多个不育系测配的杂种F1,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小军  欧立军  李文嘉  刘平  陈良碧  
利用SRAP,TRAP,SSR,ISSR标记系统对水稻典型籼粳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共检测到86条特异性标记带可用于区分典型籼粳稻,其中SSR有13条,ISSR有18条,SRAP有25条,TRAP有30条.4种分子标记都检测到爪哇稻有丰富的籼型和粳型特异性标记,表明爪哇稻籼粳是介于籼型、粳型之间的中间类型.野生稻材料在不同标记中部分材料在偏籼,偏粳上存在差异,但在结合4种分子标记的籼粳特异性带对比中,所有野生稻材料粳型特异带较多,表明普通野生稻是籼粳分化不太彻底的原始性,但已经有了偏粳的趋势.实验结果证实四种分子标记系统都可以较好的应用于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分析,而SRAP和TRAP标记有更大的应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琳  年飞翔  江洋  
为推进湖北省"籼改粳"种植模式发展,提升稻作模式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稻米品质,本研究结合湖北省多点田间试验资料及气象数据,对水稻生育期、干物质分配及产量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对湖北省籼、粳稻生育期的模拟误差在2个生理发育日之内,对生育期、穗部干物质分配的模拟基本分布在1∶1线附近,拟合效果较好;水稻实际产量和模拟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11.4%,因此,该模拟过程具有可信度。同时,应用本研究模型模拟方法初步预测了粳稻在湖北省的适宜播期。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籼、粳稻种植分布及播期选择提供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树坤  钟鸣  徐正进  张丽  马慧  刘少霞  
应用RAPD标记方法对30个水稻栽培品种进行了籼粳分类研究。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扩增出具有多态性的谱带的18个引物,并从中选出重复性高、稳定性好的S1004,S1012,S1019,S1048,S1049,S1053,S1063,S1070,S1075共9个引物进行反应。依据随机引物对不同品种水稻总DNA扩增出的特异性扩增条带,用Ne i’s公式计算30个水稻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并以UPMGA法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与品种系谱基本吻合,证明RAPD标记可应用于水稻的分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左清凡  张建中  
利用 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粳型品系及 1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光温敏不育系配组杂交 ,对籽粒充实度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偏籼型品系G2 12 3、G2 4 17- 1和偏粳型品系G30 0 5 - 4 - 1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表现正常 ,而粳型品系G2 6 15及粳型广亲和品种 0 2 4 2 8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未达正常水平。G2 4 17- 1、G30 0 5 - 4 - 1以及G2 12 3具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一般配合力 ,而籽粒充实度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多数源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 ,利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可以克服杂种后代的籽粒充实不良现象。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力较高 ,且以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艇  徐海  郭艳华  朱春杰  陈凯  王嘉宇  徐正进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对象,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94对及籼粳特异性28对共122对SSR引物对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对与籼粳分类相关的程氏指数各性状进行QTL分析,找出与程氏指数各性状连锁的34对标记,运用这34对标记及28对籼粳特异性标记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类型对分类的影响;并按在每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大约3,5,8对引物共计34,65,90对引物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数量对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方法都将群体划分为以偏粳到粳类型居多的连续分布,籼及偏籼呈极少数。按血缘来源为50%的界限进行籼粳划分对比发现28对籼粳特异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旺兴  许旭明  祁建民  卓伟  张受刚  马彬林  韦新宇  邹文广  
提出两种DNA水平上籼粳分类的划分标准:①85%分类标准:粳(85%~100%)、偏粳(50%~85%)、偏籼(15%~50%)、籼(0%~15%)。②70%分类标准:粳(70%~100%)、偏粳(30%~70%)、偏籼(15%~30%)、籼(0%~15%),进行浅析,以期对分子标记应用在籼粳分类上进行探讨与研究。选用39份不同类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和17份籼、粳稻亲本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分子标记分类方法与程式分类法相关性均表现显著,85%分类标准与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方法极显著相关(r=0.96**),70%分类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旭明  梁康迳  张受刚  尚伟  张瑛英  韦新宇  柯蓓  
【目的】揭示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度,为培育实用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育种阶段,涉及18个籼粳杂交亲本和39个衍生系为研究材料,采用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结果】57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在所检测位点上均存在籼粳分化。18个亲本共检测出4个粳稻、5个偏粳、8个偏籼和1个籼稻类型。在18个亲本中,明恢63和9308的粳稻成分分别为12.50%和33.33%;粳型恢复系C418的粳稻成分仅有31.25%。39个籼粳杂交衍生系共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虹  林晗  孙健  王嘉宇  马殿荣  唐亮  徐正进  
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论指导下,亚种间杂交为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北方栽培粳稻品种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标记Indel与SSILP分析了不同年代与地区北方粳稻品种的籼型血缘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籼型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籼稻血缘含量与每穗粒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对籼粳杂交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育种家通过"选择"将控制穗粒数与粒重的籼稻增产基因GN1a、GS3部分固定于北方粳稻基因组中,淘汰了适口性差的籼稻高直链淀粉基因Waxy以及不符合北方农民收获习惯的籼稻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尧忠  徐宁生  
回顾了近10年来作者对酯酶酶带籼粳分类法及籼粳分类体系的研究结果。对于稻种酯酶同工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了籼稻、粳稻、普通野生稻、非洲稻的标志酶带,以程氏分类法为基础,建立了酯酶酶带分类法,实现了形态分类向实验分类的转化。在处理难分类的品种时,酶带分类和形态分类结果出入10%左右,处理普通品种时,出入5%左右。从典型籼到典型粳,各种分类性状都是连续变异的;在连续变异的某个环节上,应该有籼粳中间型,具体表现为某些品种很难精确分为籼稻或粳稻。建议籼粳中间型与籼、粳并列,为第三个亚种。普通野生稻一向被认为是独立于栽培稻之外的一个种。普通野生稻和籼或粳杂交,后代纯合可育,没有生殖隔离;1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梅明华  李泽炳  
1990~1991年分析了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相互杂交的F_1、F_2、F_3等植株在武汉自然长光照或遮光短日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1514S、31111S和33001S的光敏不育基因均来源于农垦58S,相互间还存在着微效修饰基因的差异,但籼型核不育系W6154S和W7415S的不育基因座位可能不相同,W7415S的光敏不育基因来源于农垦58S,W6154S温敏感特性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