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0)
2023(9218)
2022(8393)
2021(8009)
2020(6796)
2019(15706)
2018(15825)
2017(30569)
2016(17070)
2015(19237)
2014(19327)
2013(19108)
2012(17457)
2011(15723)
2010(15573)
2009(13887)
2008(13289)
2007(11415)
2006(9771)
2005(8450)
作者
(50268)
(41540)
(41431)
(39459)
(26775)
(20240)
(18821)
(16601)
(15967)
(14980)
(14443)
(14095)
(13280)
(13226)
(12976)
(12871)
(12736)
(12372)
(11942)
(11832)
(10550)
(10150)
(10115)
(9425)
(9425)
(9330)
(9285)
(9083)
(8553)
(8513)
学科
(62086)
经济(62019)
管理(46465)
(44683)
(37080)
企业(37080)
方法(30623)
数学(26470)
数学方法(26152)
(17155)
中国(15847)
(15576)
(15198)
业经(13850)
地方(13148)
农业(11483)
(11325)
贸易(11321)
理论(11029)
(10958)
(10817)
(10480)
技术(10305)
(10068)
财务(10004)
环境(10000)
财务管理(9990)
企业财务(9475)
教育(9449)
(8870)
机构
大学(237807)
学院(235651)
管理(95433)
(86284)
经济(84187)
理学(83450)
理学院(82494)
管理学(80991)
管理学院(80575)
研究(79795)
中国(56070)
科学(53158)
(51303)
(43517)
(41693)
业大(40039)
研究所(38547)
(37739)
中心(35569)
农业(34750)
(33665)
北京(32091)
(31469)
师范(31133)
财经(31037)
(28702)
(28262)
(27613)
技术(26504)
师范大学(25209)
基金
项目(169393)
科学(131065)
研究(121564)
基金(120946)
(106795)
国家(105880)
科学基金(89490)
社会(72873)
社会科(68835)
社会科学(68814)
(67439)
基金项目(65287)
自然(60698)
自然科(59264)
自然科学(59250)
自然科学基金(58171)
(57274)
教育(55520)
编号(50211)
资助(50109)
成果(40664)
重点(37840)
(36727)
(35835)
(35250)
课题(34703)
科研(32935)
创新(32794)
计划(32379)
大学(31134)
期刊
(91806)
经济(91806)
研究(66204)
学报(43192)
中国(41880)
(39747)
科学(37530)
管理(33451)
大学(31223)
学学(29331)
农业(28811)
教育(27118)
(26762)
技术(19716)
(16680)
金融(16680)
业经(15417)
图书(14595)
(14574)
财经(13995)
经济研究(13715)
科技(12488)
理论(12385)
业大(12041)
问题(11874)
实践(11703)
(11703)
(11687)
(11527)
技术经济(10796)
共检索到331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楚桃  李贤勇  李顺武  何永歆  
用育种中常用的籼型和粳型水稻材料,研究了F1和F2代稻谷粒形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其中籼籼交F1代粒形接近双亲均值,籼粳交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而趋近粳形亲本;F2代各组合都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超双亲粒形,但在籼粳交中,F2代粒形大多偏向粳型亲本,出现大量超粳型亲本粒形,只有少量超籼型亲本粒形出现。本研究对目标粒形组合和亲本材料的选育在双亲粒形的选择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莹莹   钱子燕   肖长春   李相宜   谢展文   王泓超   凌波   张玉婷   程祖锌   林荔辉  
【目的】通过分析亲本及其杂种的遗传效应,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依据。【方法】系统评估了20个亲本的抗倒伏特性,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6×14)方法配制了84个杂交组合,考察了亲本及杂交组合在茎秆物理和解剖结构等16个抗倒伏性状上的表现,并估算了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结果】籼粳中间型亲本在茎秆的物理和解剖性状上均优于籼稻亲本。除基部第二节长外,其他14个性状与倒伏指数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株高、基部抗折力、秆型指数、大维管束数和小维管束数对倒伏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17、-0.566、0.189、-0.775和0.447。1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5.51%~99.12%,狭义遗传率为9.24%~79.04%。籼粳中间型恢复系对杂交后代的抗倒伏性状具有显著影响,而籼粳中间型不育系则能够降低后代的重心高度,提高抗折力。恢复系R105、R106、R108和不育系CS61、CS66、CS48在倒伏指数上的一般配合力为负值,而在基部抗折力、茎直径和茎壁厚上的一般配合力为正值,这使得在育种时容易选育出茎秆粗壮、基部抗折力较强的杂交后代。此外,R106、CS61和CS48在茎秆解剖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均为正值,可有效增加后代组合的大、小维管束面积或数量。【结论】在水稻育种中,应根据亲本和组合的抗倒伏特性进行科学选配,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出具有抗倒伏优势的籼粳杂交组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永生  陈葆棠  张端品  
以水稻籼粳交F1 为材料 ,研究了改变培养基的氮素比例和碳源、30℃高温热击处理花药及改善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等措施对提高籼粳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氮素比例中NH+4 NO-3 为5 .3 2 8.0时对提高花药培养力效果最好 ;混合使用 3%蔗糖和 3 %麦芽糖作碳源对提高出愈率、绿苗分化率及花药培养力效果显著 ;高温热击处理 36h ,可以同时使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的提高达到显著水平 ;对供体植株的喷施 0 .8%KH2 PO4能使出愈率显著提高 ,从而提高了花药培养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春杰  徐海  郭艳华  徐正进  方萍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王嘉宇  柴永山  孙玉友  孙国宏  冯章丽  陈温福  
为了深入剖析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以典型籼稻品种七山占(Qishanzhan)和典型粳稻品种秋光(Akihikari)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于2011~2013年分别对各株系的粒长、粒宽和粒厚3个粒形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并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粒形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7个控制粒形性状的QTLs,包括3个粒长QTLs,11个粒宽QTLs和13个粒厚QTLs,它们分布于第1,2,3,4,5,11和12号染色体上,可分别解释14.45%~38.48%,28.98%~52.36%和38.77%~44.23%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第3,5和12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树明  曾亚文  杜娟  普晓英  靳祥  尹志涛  杨仕强  
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3F5和BC4F4(172份)为材料,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供体亲本及其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及其后代的谷粒长和谷粒宽遗传力较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2)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长宽比3个谷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供体亲本及其后代进行粒形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谷粒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稻谷粒形、供体亲本与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和特点.3)籼粳间、稻谷粒形间的3个谷粒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现出显著的粒形多样性.遗传改良可使粒形多样性明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耀懋  陆岗  蔡庆生  黎坤爱  梁云涛  
对栽野稻杂交F2代在不同海拔试点的籼粳性状分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海拔等环境因素对籼粳稻进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拔(实质主要是气温)对籼粳稻进化有重要影响,但影响是有限的,并非是进化的唯一动力。籼粳稻的进化应是包括海拔在内的多种环境因素的自然选择压下,不断累积、逐步演变而完成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刘进  王嘉宇  毛艇  陈温福  
以籼稻七山占(Qishanzhan)和粳稻秋光(Akihikari)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穗长、穗重、颖花数等11个穗部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4个控制穗部性状的QTL,包括2个穗长QTL,1个穗重QTL,2个一次枝梗数QTL,2个二次枝梗数QTL,2个颖花数QTL,3个结实率QTL,1个千粒重QTL和1个着粒密度QTL,它们分布于第1,3,4,5,6,7,11,12号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控制穗部性状的QTL多分布在第1号染色体上,数量占总数的40%以上,表明1号染色体相关基因的表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匡勇  罗丽华  周倩倩  何云丽  范锡麟  肖应辉  
利用由大穗籼稻品系1126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构建的包含216个株系(F7)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调查每穗总粒数、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表型分布,对4个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与一次枝梗数以外,其余性状均呈1%显著水平的两两正相关,其中二次枝梗数对于增加每穗总粒数的作用最大。遗传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数遗传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主基因控制;穗长和一次枝梗数由2对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二次枝梗由4对主基因(2对等效)+加性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海  朱春杰  郭艳华  刘宏光  王嘉宇  杨莉  杨乾华  郑家奎  徐正进  陈温福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穗部形态、解剖性状与亚种特性都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从辽宁到四川,穗颈粗和穗颈大维管束数极显著减少,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和大维管束比极显著增加,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下降,程氏指数更加偏粳。穗颈大维管束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亚种类型间差异显著。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与穗"库"结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充...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海涛  苏展  曹萍  郭玉华  
针对内陆苏打盐碱土pH值高的特点,分别利用0.30mmol·L-1NaCl和0.15mmol·L-1Na2CO3作为胁迫条件,研究了籼粳杂交形成的DH群体的芽期和苗期相关性状的伤害率。结果表明:各性状盐碱伤害率株系间存在明显分离,且Na2CO3伤害率明显高于NaCl,NaCl胁迫条件下芽期和苗期伤害率平均值为8.70和24.93,Na2CO3胁迫条件下分别为19.38和59.73。芽期和苗期的综合伤害率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比较发现芽期和苗期的耐盐碱性并不一致。NaCl和Na2CO3伤害差株系间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不同株系对碱性胁迫反应存在遗传差异,芽期和苗期的伤害差分为4个级别,其中芽期和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新立  才宏伟  王象坤  周清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娟  杨加珍  杨晓梦  杨涛  李霞  普晓英  刘建伟  曾亚文  
【目的】了解云南稻微核心种质籼粳回交后代功能成分含量差异,为有效利用云南稻微核心种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108份云南稻微核心种质及121份籼粳回交后代4种功能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筛选功能稻米选育的桥梁材料。【结果】微核心种质及其回交后代糙米黄酮、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生物碱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微核心种质供体功能成分变异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是:黄酮>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生物碱;回交后代变异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抗性淀粉>生物碱>黄酮>γ-氨基丁酸。粳稻回交后代具有选育富含黄酮、γ-氨基丁酸等成分材料的优势,而籼稻回交后代具有选育高生物碱含量材料的优势。在籼粳各回交后代中,筛选出糙米总黄酮、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分别都较高的共10个优良株系,这些株系可以作为功能稻米选育的桥梁材料及功能成分基因定位的近等基因系材料。【结论】云南微核心种质籼粳回交后代糙米的4种功能成分均存在广泛的变异,以微核心种质及滇屯502、合系35培育具有高功能成分近等基因系的方案是可行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秀娟  解慧芳  曹红瑞  杨桂英  谢长荣  梁康迳  孙新立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个亚种,程氏形态指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籼粳分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但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还多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粳稻牡丹江8号和典型籼稻明恢63的杂交F2群体为材料,构建遗传连锁图,检测到了11个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稃毛长、粒长、粒宽、倒一节间长和抽穗期)的QTL.同时定位了13个与这些性状高度相关的株高、穗长和护颖长的QTL.结果表明,检测到5个控制稃毛长的QTL,最大贡献率为25.57%;4个控制穗长的QTL,总贡献率为47.13%;4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第7染色体上;控制粒长和控制粒长的QTL各检测到1个,贡献率分别为38.03%、20.56%.本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