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52)
2023(3109)
2022(2648)
2021(2466)
2020(2027)
2019(4267)
2018(4464)
2017(7499)
2016(4657)
2015(5288)
2014(5621)
2013(5120)
2012(4862)
2011(4350)
2010(4445)
2009(4092)
2008(3942)
2007(3615)
2006(3114)
2005(2746)
作者
(15840)
(13268)
(13173)
(12561)
(8473)
(6513)
(5956)
(5268)
(5236)
(4991)
(4647)
(4542)
(4493)
(4455)
(4331)
(4132)
(4077)
(3973)
(3903)
(3831)
(3473)
(3440)
(3404)
(3148)
(3070)
(3063)
(3061)
(2954)
(2899)
(2799)
学科
(11770)
经济(11743)
管理(11161)
(8228)
(6518)
企业(6518)
(5619)
(5074)
(4919)
中国(4745)
(4672)
理论(3822)
(3627)
方法(3260)
教育(3228)
(3184)
银行(3160)
地方(3121)
(3083)
(3055)
金融(3047)
业经(2827)
体制(2791)
农业(2711)
数学(2427)
数学方法(2359)
教学(2333)
(2241)
制度(2232)
(2232)
机构
学院(63564)
大学(62437)
研究(27062)
(20664)
科学(19551)
管理(18881)
(18509)
中国(18412)
经济(17849)
农业(16962)
(15983)
理学(15551)
理学院(15307)
管理学(14820)
研究所(14760)
管理学院(14716)
(14522)
业大(14252)
中心(11724)
(11672)
(11445)
技术(10796)
农业大学(10561)
(9851)
(9829)
(9737)
(9595)
科学院(8871)
(8742)
(8708)
基金
项目(44482)
科学(32499)
研究(29635)
基金(29373)
(28354)
国家(28114)
科学基金(21626)
(19635)
(16599)
社会(16032)
基金项目(15079)
自然(15040)
社会科(14993)
社会科学(14989)
自然科(14682)
自然科学(14671)
自然科学基金(14394)
教育(13954)
编号(12549)
资助(11984)
成果(11118)
重点(10713)
计划(10616)
科技(10141)
(10123)
课题(10047)
(9927)
(9229)
(9220)
(8829)
期刊
(23665)
经济(23665)
(20265)
学报(18924)
中国(17959)
研究(17252)
农业(14095)
科学(13308)
大学(12719)
学学(12184)
教育(10745)
(8054)
管理(7362)
(7347)
业大(6440)
农业大学(5818)
技术(5663)
(5226)
(5126)
金融(5126)
业经(4422)
职业(3810)
中国农业(3676)
图书(3575)
经济研究(3574)
科技(3573)
财经(3496)
(3060)
(3052)
论坛(3052)
共检索到102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红旗  刘刚  朱旭东  闵绍楷  
对回交转育的簇生穗品系CL 80 2、自然簇生穗突变体麦颖稻、人工诱导簇生穗突变体双科早系列和中花 11系列进行观察和比较 ,发现人工诱导产生的簇生穗突变体具有粒长变短、长宽比变小的特点 ,而自然簇生穗突变体不存在这种现象。以簇生穗突变体麦颖稻为亲本 ,与正常穗型水稻品种杂交所得的F1代、F2 代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F1代表现簇生但簇生程度较亲本麦颖稻轻 ,为中间类型 ;F2 代产生簇生型、中间型和正常型的分离 ,组合分离比有些符合 1∶2∶1,有些不符 ,其正常穗型的比例在 30 %~ 4 0 %之间。麦颖稻的簇生穗性状表现为部分显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钟萍  陈璞睿  王迁  肖富良  张宽  马芙蓉  黄美菱  王平荣  邓晓建  孙昌辉  
【目的】对水稻穗退化突变体spd11进行遗传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以便了解水稻穗发育的调控机制。【方法】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粳稻品种中花11的直立密穗突变体dEp2,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穗退化突变体spd11。观察该突变体表型,并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由于突变体不能结实,将可分离出spd11突变植株的株系分单株收种、种植,并对后代株系的分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该突变性状的遗传行为。将spd11杂合植株与冈46B杂交的F2后代作为定位群体,对spd11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遴选候选基因并进行dNA测序验证;同时,对不同物种中spd11候选基因的同源基因所编码蛋白进行进化树和序列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万昌  姜丽娜  王俊伟  余娇娇  
水稻品种的抽穗期是重要农艺性状之一,鉴定和定位抽穗期基因,分析其遗传效应对改良水稻抽穗期至关重要。在水稻品种Nipponbare中发现一个早抽穗植株,经过多代自交获得稳定的早抽穗突变株,突变体ehd(t)比Nipponbare早抽穗15 d。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EHD(t)。通过2个F2定位群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将EHD(t)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RM223和RM584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5.2 cM和6.1 c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燕群  蒲翔  李春梅  钟萍  孙昌辉  李秀兰  邓晓建  王平荣  
【目的】对水稻507ys黄绿叶突变体进行遗传鉴定与候选基因分析。【方法】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从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份黄绿叶突变体507ys。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以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将507ys与正常绿色品种进行杂交,调查F1代的叶色表型和F2群体的叶色分离情况,分析该突变表型的遗传行为。利用(507ys/明恢63)的F2作为定位群体,对507ys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且遴选候选基因,对候选基因进行DNA测序验证及编码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同时,测定507ys突变体和野生型亲本的光合色素含量,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精确分析它们的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喜  周春雷  任雅琨  杨春艳  何旎清  柳周  江玲  万建民  
[目的]对水稻叶色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进行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为水稻叶绿素合成与质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与‘日本晴’、‘越光’杂交构建F2群体,取隐性极端个体定位基因WGL。[结果]白化转淡绿叶突变体WGL由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稻‘南京11’获得,2叶1心期叶片开始转绿,但叶缘和叶尖仍表现白化。4叶期后,WGL叶色表现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WGL的株高显著降低,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分蘖、千粒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叶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3叶期WGL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叶绿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涛  刘燕清  张亚东  朱镇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于新  赵凌  王才林  
为发掘、定位和克隆水稻窄卷叶相关突变基因,揭示叶片发育机理。对武运粳7号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品系中发现的窄卷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在叶片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其株高、分蘖性、穗长、枝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以500株辐恢838/nrl(t)的F2隐性单株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NRL(t)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短臂末端RM11-01、RM11-11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60 kb的范围内。通过水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分析发现,在该区域存在26个预测的基因,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文辉  严维  陈竹锋  谢刚  卢嘉威  刘东风  唐晓艳  
【目的】对水稻甲磺酸乙酯(EMS)诱变产生的雄性不育突变体oss125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克隆突变基因,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功能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稻品种黄华占,通过观察表型,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株雄性不育突变体,记为oss125。将oss125与野生型黄华占进行杂交,调查F1的育性和F2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随机挑取F2中30个雄性不育表型的株系,提取DNA后等量混合形成DNA池,采用IlluminaHiseq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分析测序数据获得候选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高分辨率溶解(HRM)方法确定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悦  孙娟  韩思迪  范磊  许凯文  江玲  王春明  
[目的]水稻叶片作为重要的光合器官,是作物产量的形成基础。叶色突变体不仅可以作为育种标记,还是研究叶绿体发育和培育高光效水稻品种的先决条件之一。[方法]从籼稻品种‘9311’的~(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了1个水稻黄叶突变体yl。利用yl/‘宁粳4号’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yl突变体的幼叶表现出明显的黄化,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下降。突变体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结构排列松散。与野生型相比,yl突变体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下降。该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9染色体长臂上,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把定位区间缩小在14.5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小秋  付磊  王兵  肖云华  邓晓建  
【目的】对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对不育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调查802A突变体的花粉育性、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对其不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802A/Ⅱ-32B F2和802A/02428 F2为定位群体,运用SSR、InDel等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802A突变体的花药瘦小、干瘪、不开裂,外观呈乳白色,花粉以典败为主,属于普通雄性不育类型。同时,该突变体还表现颖壳变细、扭曲,剑叶变短、变窄、内卷,穗颈包颈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802A的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不育突变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的SSR引物RM3513附近,InD...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秀兰  王平荣  曲志才  孙小秋  王兵  邓晓建  
【目的】对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23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通过EMS化学诱变获得类病变突变体。对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对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C23/浙辐802F2作群体,应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植株三叶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近似圆形淡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数量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并连成中心枯黄色,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几乎遍布整个植株,该类病变发生可能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23的成熟期株高降低,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着粒数减少,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C23的突变性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康迳  王俊兰  姚小兰  林晶  陈仁财  柯庆明  林文雄  
在水稻Lemont×Dular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10)中发现了裂颖突变体(split rice glume,srg).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野生型水稻和裂颖水稻的颖花原基分化情况,结果发现,突变体水稻的幼穗在形成内、外稃原基后,有些颖花在形成浆片后并不是直接发育形成雄蕊原基,而是在外稃或内稃原基内侧又分化出浆片原基;有些颖花原基从中间缢裂,缢裂的颖花原基又分别形成类稃片的结构,颖花发育后期,6枚雄蕊发育畸形,并且观察到不同数目的雄蕊.同时以突变体作母本,Dular、Lemont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F2表型和χ2测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基因隐性控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涛  纪庆绵  陈志强  王慧  刘永柱  张建国  
通过对籼稻美香占经空间诱变筛选出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MLA-1进行遗传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MLA-1与高直链淀粉含量材料杂交的F2籽粒群体直链淀粉含量呈现一对等位基因3:1分离模式,且低直链淀粉籽粒均表现为半透明胚乳性状,F2代植株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植株及高直链淀粉含量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2:1;而MLA-1与糯稻"荆香糯"杂交的F2代单株自交穗出现糯粒穗、杂合(糯粒和半透明粒)穗及半透明籽粒穗三种类型,比例为1:2:1.选用180对微卫星引物对MLA-1和对照美香占进行SSR分析,有22.8%的扩增产物在两个材料间表现出了多态性,第6染色体短臂上与Wx基因紧密连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佳  张孝波  陶怡然  熊毓贞  周倩  孙莹  杨正林  钟秉强  桑贤春  
【目的】通过对一个水稻短穗小粒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为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籽粒发育及分子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在水稻EMS诱变体库中鉴定到一个短穗小粒突变体,暂命名为sps1(shorten panicle and seed 1)。成熟期观察野生型和sps1的形态变化,考察株高、节间长、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对野生型和sps1籽粒外稃内外表皮中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利用石蜡切片进一步分析野生型和sps1籽粒的形态变化;配制缙恢10号/sps1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其F2群体进行基因精细定位;对野生型和sps1两叶一心期的叶鞘进行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敏感性试验;抽穗期分析SPS1在水稻根、茎、叶、鞘和穗中的表达,并对籽粒发育相关基因和BR相关基因进行q PCR分析。【结果】sps1穗和倒1、2、3的节间长度均极显著短于野生型,导致株高半矮化;此外,sps1穗枝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也显著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sps1外稃中部内外表皮细胞长度极显著小于野生型,宽度则极显著变大,石蜡切片观察进一步证实了sps1籽粒宽短是由细胞变短、变宽造成的;籽粒发育相关基因q PCR分析发现,部分通过调控细胞分裂和扩展进而影响水稻籽粒发育的基因表达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sps1中,AFD1、SLG、HGW和GS3的表达量显著上调,GW7和GID1显著下调;选取符合3﹕1分离比例的F2代分离群体中的突变单株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调控基因精细定位在第7染色体上标记sps1-3和sps1-2之间134 kb的物理范围内,包含19个注释基因;经测序,与野生型相比,发现sps1中的Os07g0616000在编码区有一个A-T的碱基替换,致使编码的赖氨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初步确定为候选基因。q PCR分析发现SPS1在水稻的根、茎、叶、鞘和穗中均有表达,且在茎秆中的表达量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PS1是DEP2的一个新等位基因。sps1对外源BR的敏感性降低,BR钝感基因D1的表达极显著下调;推测SPS1/DEP2可能通过BR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和株型的发育。【结论】sps1是一个水稻短穗小粒突变体,SPS1编码一个表达蛋白,是DEP2的新等位基因,通过BR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和株型的发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海涛  柯善文  冯小龙  邹龙海  曾秀瑜  张向前  
在粳稻中花11的组培后代中发现1个突变体ep7,其稻穗直立,且株高、有效穗、粒长和千粒质量等均显著降低;利用该突变体与籼稻华粳籼74构建F2分离群体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表型由1对核隐性基因控制,并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上,命名为EP7,其与InDel标记ID5198-2和ID4309-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0.5 cM;生物信息学和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可能是大片段的DNA插入造成候选基因功能缺失,导致该突变表型的产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艳丽  向珣朝  徐艳芳  
对突变体TS和正常籼稻G2480B的品质进行分析,考察其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等指标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正常籼稻G2480B相比,TS谷粒粒型变长,长宽比变大,谷粒长宽比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国标优质稻米3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