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9)
- 2023(8748)
- 2022(7917)
- 2021(7612)
- 2020(6310)
- 2019(14676)
- 2018(14800)
- 2017(28652)
- 2016(15772)
- 2015(17797)
- 2014(17768)
- 2013(17582)
- 2012(15997)
- 2011(14202)
- 2010(13949)
- 2009(12549)
- 2008(11932)
- 2007(10077)
- 2006(8618)
- 2005(7262)
- 学科
- 济(58386)
- 经济(58322)
- 管理(43816)
- 业(41690)
- 企(35043)
- 企业(35043)
- 方法(29705)
- 数学(25703)
- 数学方法(25418)
- 农(15577)
- 中国(14050)
- 财(13816)
- 学(13557)
- 业经(12975)
- 地方(12069)
- 理论(10674)
- 贸(10433)
- 贸易(10429)
- 和(10240)
- 农业(10232)
- 易(10121)
- 技术(9840)
- 环境(9599)
- 务(9231)
- 财务(9171)
- 财务管理(9157)
- 制(8989)
- 企业财务(8668)
- 教育(8655)
- 划(8441)
- 机构
- 大学(219265)
- 学院(217671)
- 管理(90165)
- 济(79909)
- 理学(79336)
- 理学院(78487)
- 经济(78054)
- 管理学(77102)
- 管理学院(76735)
- 研究(70668)
- 中国(49172)
- 科学(47100)
- 京(46749)
- 农(37853)
- 业大(36538)
- 所(35890)
- 财(34406)
- 研究所(33268)
- 中心(31537)
- 农业(30334)
- 江(30055)
- 北京(29093)
- 财经(28609)
- 范(28595)
- 师范(28293)
- 经(26076)
- 院(25467)
- 州(24921)
- 技术(24028)
- 师范大学(22931)
- 基金
- 项目(158007)
- 科学(122687)
- 研究(113749)
- 基金(113411)
- 家(99456)
- 国家(98643)
- 科学基金(84222)
- 社会(68776)
- 社会科(65069)
- 社会科学(65051)
- 省(62748)
- 基金项目(61553)
- 自然(56967)
- 自然科(55613)
- 自然科学(55602)
- 自然科学基金(54582)
- 划(52714)
- 教育(51831)
- 编号(47070)
- 资助(46700)
- 成果(37419)
- 重点(34891)
- 部(34138)
- 发(33156)
- 创(33080)
- 课题(31783)
- 创新(30754)
- 科研(30611)
- 计划(29421)
- 项目编号(29237)
共检索到298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彬 高翔 孙倩 李骅 陈坤杰
为了提高水稻秸秆饲料的纤维成分吸收率,采用一次回归中心组合正交旋转试验,研究了汽爆压力、保持压力时间和秸秆含水率对秸秆酶解还原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汽爆压力、保持压力的时间和秸秆含水率对水稻秸秆酶解还原糖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增加,酶解还原糖产量明显增加;而随着秸秆含水率的升高,酶解还原糖产量降低。在蒸汽压力1.6 MPa,保持压力时间140 s,含水率40%的工艺条件下,水稻秸秆酶解还原糖产量最高,为34.3%。与微波辐射、氢氧化钠碱化、氨水氨化、尿素氨化以及热喷等处理和加工方法相比,汽爆处理的水稻秸秆酶解还原糖产量最高,是热喷处理的2.14倍。
关键词:
水稻秸秆 汽爆 酶解 还原糖 饲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康建斌 李骅 缪培仁 高翔 李彬 姜丹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秸秆酶解还原糖产量,对水稻秸秆饲料汽爆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方法]把汽爆的恒压保压过程分为保压蒸煮和爆破前升压两个阶段,并分别控制两个阶段的蒸汽压力。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保压蒸煮压力(A/MPa)、保压蒸煮时间(B/s)和爆破前压力(C/MPa)3个因素对水稻秸秆酶解后还原糖产量(D/%)的影响。[结果]A、B、C对D的影响均显著。随着A和C的增加,D明显提高;随着B的增加,D提高。在保证汽爆后秸秆饲料的感官特性前提下,对照组在A=1.6 MPa、B=140 s、C=1.6 MPa时,D为20.07%;目标组在A=1.6 MPa、B=140 s、C=2.2 MPa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和立文 孟庆翔 李德勇 任丽萍 周振明
为评估汽爆作为秸秆饲料化处理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常规化学分析、体外产气量法以及模型预测等方法综合评价3种常见秸秆的汽爆处理效果。结果显示:汽爆处理后,秸秆的干物质和灰分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同时中性洗涤纤维的比例显著降低(P<0.01);不同种类秸秆的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的比例变化不一致。汽爆处理消除(P<0.01)了秸秆体外发酵的延滞期(lag),提高(P<0.01)了产气速率(c),降低(P<0.01)了理论最大产气量(B);汽爆处理对玉米秸和稻秸发酵产气的提升作用比小麦秸的效果好。汽爆处理显著提高(P<0.01)秸秆的粗饲料相对值(%)和干物质采食量(%,BW)。以上结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海龙 赵芳芳 左志 马垭杰 石斌刚 王鹏 张伟 李少斌 赵志东 胡江
为了提高牧草类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商品化水平,以玉米(Zea mays)秸秆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为原料(按照质量比1∶1),研究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最优生产工艺。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7个总水分含量,分别为8%、 10%、 13%、 16%、 19%、 22%和25%。通过测定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成型率筛选出较适宜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成型率呈下降趋势,总水分含量为8%的成型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原料粉碎粒度>水分含量;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生产工艺的最优组合为模孔直径7 mm,粉碎粒度8 mm,总水分含量8%。
关键词:
玉米秸秆 苜蓿干草 颗粒饲料 生产工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贤喜 陈忠良 李晓民
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开发了基于Windows的配合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设计专家系统(FPES)的实现技术。该系统根据人类专家的设计知识,从饲料厂工程设计大纲入手,能自动完成设备选型、设计计算、参数选择、流程图绘制等工作。
关键词:
面向对象 饲料加工工艺 专家系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骅 赵汝东 李超 吴鑫 刘玉涛 丁想
为探索水稻秸秆微贮制备饲料的最佳工艺参数,推动秸秆微贮制备饲料产业化,利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探究各因素对水稻秸秆发酵效果的影响。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菌剂(植物乳杆菌、啤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比例(A)、菌剂添加量(B)(0.10%~0.30%)、含水率(C)(40%~80%)、秸秆长度(D)(1~5cm)在取5个不同水平时对挥发性脂肪酸以及氨态氮含量的影响;再在单因素试验确定的A、B、C、D取值范围内进行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对试验结果采用有机酸与氨态氮综合评分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饲料质量评分的影响顺序为秸秆长度(D)>含水率(C)>菌种比例(A)>菌剂添加量(B);在A=2∶2∶1(植物乳杆菌∶啤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B=0.20%、C=60%、D=3cm条件下,样本做真空抽气处理,放置恒温箱中以25℃发酵28d,检验发酵样本发现粗蛋白含量与未处理秸秆相比有明显提升,由5.36%提升至9.13%,差异显著(p0.05);利用电镜扫描发酵后的秸秆表面发现秸秆外表面蜡质层有破损现象,内表面有明显片状脱落及分层的倾向,物理特性表现为样本结构组织变得松软,有浓郁酵香。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秸秆微贮制备饲料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微贮发酵 营养指标 秸秆饲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俊成 赵利华 李俊 杨德勇
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饲料厂工程设计,在广泛应用的AutoCAD软件平台上开发了工艺流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根据饲料加工专业标准创建的饲料加工设备图形符号库和相应的屏幕下拉式菜单与图标菜单。该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大中型饲料厂的工艺流程设计。实践表明,采用工艺流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不仅提高了设计图纸的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
关键词:
CAD 饲料厂 工艺流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际英 李宝山 王世信 孙永智 黄炳山 张利民
比较了两种加工工艺对饲料(D1、D2)颗粒物理性状的影响,并用其投喂初始体重为16 g的大菱鲆幼鱼64 d,比较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D2组饲料平均颗粒直径、平均百粒重和水中稳定性显著高于D1组(P<0.05),但其吸水性、堆积密度和沉降速度显著低于D1组(P<0.05)。D2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摄食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1组(P<0.05)。大菱鲆对D2组饲料中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1组(P0.05)。投喂18 h后,养殖水体中N、P含量均有了显著升高,D2组每升水中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贺克勇 杨帆 薛泉宏 来航线
为了优化鲜苹果渣直接发酵的工艺条件,以不接菌鲜苹果渣为对照,以酵母菌和黑曲霉为混合发酵剂,分别对混合原料和纯果渣进行了氮素、pH和灭菌3因素试验。结果表明,①加入氮素能大幅度提高发酵产物中纯蛋白质含量,氮源种类对发酵产物中纯蛋白质含量也有一定影响;当pH为6时,加NH4NO3处理可使混合原料和纯果渣发酵产物中纯蛋白质含量较不接菌对照分别提高96.9%和105.5%。②不同pH下发酵产物中纯蛋白质含量不同,较适宜的发酵pH为6。③加热灭菌有利于提高发酵产物中纯蛋白质含量,混合原料的平均增幅为23.6%,纯果渣增幅为49.8%。说明在利用鲜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时,应选择灭菌加氮发酵,较适宜的氮源为N...
关键词:
苹果渣 蛋白饲料 发酵饲料 发酵工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玉洁 张祖立 白晓虎
利用单螺杆挤压机对粉碎后的秸秆物料进行加工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 ,找出秸秆含水率、粉碎粒度、螺杆螺距、螺杆头部与喷孔间隙对试验指标的影响。通过通用旋转组合试验 ,找出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 ,建立了数学模型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作物秸秆 螺旋挤压 颗粒饲料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丹阳 李成华 宫元娟 王强
利用深床干燥试验台,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辽粳294进行研究,分析了热风温度、表现风速、谷层厚度对爆腰增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水稻爆腰增率的回归方程,利用贡献率法确定各因素在二次非线性模型中的主次关系,并确定了爆腰增率最低条件下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向阳 阎巧娟 韩鲁佳 郭佩玉 谭奈林
为制定氨化秸秆饲料质量评定标准 ,进行了氨化秸秆饲料的感官评定、化学分析和生物学饲养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 ,并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 ,提出了氨化秸秆饲料感官评定法、化学分析法和生物技术法的评定指标 ,并制定了评定标准。认为生物技术法可较全面地鉴定饲料品质 ,将 4 8h瘤胃降解率作为评定指标 ,评定等级依据干物质降解率的百分点增加值确定 ,10~ 15为优秀 ,8~ 9为良好 ,5~ 6为及格
关键词:
氨化秸秆饲料 质量 评定标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贵阳 孙金世
秸秆经发酵制沼气和氨化制取氨化饲料是提高秸秆利用价值的2种方法。对利用麦秸兼制沼气和氨化饲料的结合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固体床酸化两步发酵及氨化工艺实现了秸秆能流和物流的分流转化,工艺是可行的。提出了牛粪和麦秸共同处理的新工艺。
关键词:
发酵 酸化 氨化 固体床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科 卢向阳 彭丽莎
以饲料稻品种湘早籼 2 4号和普通早稻品种中优早 81为材料 ,研究了饲料稻氮代谢特性 .结果表明 ,两水稻品种上三叶叶片内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氮素还原同化酶类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转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随着叶片的衰老籽粒成熟逐渐下降 ;而叶片内催化氮素降解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初期有所下降 ,在籽粒灌浆后期又有所上升 ,加速了氮素的降解转移 ;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稻品种比蛋白质含量较低的普通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籽粒内蛋白质的积累
关键词:
饲料稻 氮代谢 硝酸还原酶 蛋白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余杨 赵辉 何啸宇 祝芙蓉 刘斌 刘庆华
为探究巨菌草饲料的最佳发酵工艺和优势菌群,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接种量、发酵温度、含水量和发酵时间等,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主要因素,以检测指标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氨态氮/总氮、乳酸/乙酸和丁酸的总评归一值(OD)为唯一响应值,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再对饲料菌群进行富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饲料中细菌及真菌的组成和功能.结果表明:饲料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8℃、含水量60%、接种量2.6%和发酵时间9 d;传至第4代时,营养品质高且质量较稳定,其中性洗涤纤维含量62.2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7.02%、相对饲用价值89.76%、粗蛋白含量10.41%、氨态氮/总氮为2.54%、pH 4.28、乳酸含量9.55%、乳酸/乙酸为0.85、丁酸含量5.40%;经连续富集后饲料中菌群的多样性增强,其菌群结构与原始菌种和发酵基料相关;传代前后的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子囊菌门)并无显著差异,而优势细菌属由片球菌属和肠球菌属改变为泛菌属和乳酸杆菌属,优势真菌属由木霉属改变为Blumeria,并增加了Naganishia、Khuskia和Meyerozyma的丰度.综上,基于最佳工艺,菌群传至第4代的巨菌饲料营养品质、菌群结构和丰度较稳定且最佳,表明第4代菌群可作为巨菌草饲料的专用发酵菌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