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43)
2023(4086)
2022(3751)
2021(3408)
2020(3045)
2019(7127)
2018(7140)
2017(13304)
2016(7899)
2015(8839)
2014(8954)
2013(8956)
2012(8483)
2011(7806)
2010(7934)
2009(7461)
2008(7470)
2007(6723)
2006(5949)
2005(5330)
作者
(26728)
(22788)
(22407)
(21380)
(14311)
(11125)
(10149)
(8992)
(8768)
(8424)
(8078)
(7741)
(7425)
(7361)
(7327)
(7081)
(6776)
(6607)
(6556)
(6537)
(5870)
(5825)
(5621)
(5173)
(5138)
(5133)
(5076)
(4913)
(4911)
(4830)
学科
(33546)
经济(33513)
管理(21327)
(20647)
方法(17525)
(17174)
企业(17174)
数学(15538)
数学方法(15324)
(9152)
(8388)
(7761)
中国(7175)
地方(6732)
业经(6366)
环境(5885)
农业(5618)
(5443)
(5331)
理论(5047)
技术(4995)
(4930)
财务(4921)
财务管理(4909)
(4866)
贸易(4866)
企业财务(4694)
(4680)
(4628)
资源(4620)
机构
大学(121706)
学院(119536)
研究(46008)
管理(43629)
(43279)
经济(42218)
理学(37942)
理学院(37385)
管理学(36452)
管理学院(36288)
科学(33098)
中国(31731)
(30785)
(27060)
(26629)
农业(25214)
研究所(24944)
业大(24197)
中心(19602)
(18909)
(18903)
(17149)
师范(16933)
北京(16599)
农业大学(16248)
(16064)
(15990)
科学院(15719)
财经(15540)
(14676)
基金
项目(84769)
科学(65074)
基金(60109)
(55792)
国家(55351)
研究(55347)
科学基金(44853)
(34831)
社会(33497)
基金项目(32256)
自然(31717)
社会科(31658)
社会科学(31639)
自然科(30979)
自然科学(30964)
(30472)
自然科学基金(30401)
教育(25728)
资助(25015)
编号(21104)
重点(20241)
计划(19235)
(18554)
(18396)
科技(17740)
(17293)
成果(17195)
科研(16885)
创新(16331)
课题(15983)
期刊
(46026)
经济(46026)
研究(30277)
学报(27550)
(27222)
中国(24156)
科学(23425)
农业(19625)
大学(18590)
学学(17640)
管理(14154)
(13773)
教育(11855)
(11230)
技术(9550)
资源(8331)
业大(8298)
(7518)
金融(7518)
财经(7329)
(7269)
业经(7193)
农业大学(7135)
统计(6853)
经济研究(6720)
科技(6313)
(6286)
(6267)
技术经济(6231)
问题(5995)
共检索到171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琳琳  赵晗舒  杨武  赵明辉  范淑秀  曹英丽  任彬彬  马殿荣  
为了筛选水稻氮高效利用品种,明确氮利用效率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选取80份水稻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于2017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和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同时进行试验。试验设置3种氮水平(纯氮0,120,180kg·hm-2),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氮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分析与物质生产和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根据3种氮水平下产量的平均值将试材分为氮高效、中间和低效3种类型,3个氮素水平下的穗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均表现为高效型>中间型>低效型,其中穗数、生物产量的类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高效型分别比中间型和低效型增产26.25%和29.59%(N0)、14.13%和16.26%(N1)、24.33%和41.97%(N2),高效型在不施氮(N0)和正常氮(N2)条件下优势尤为突出。3个氮素水平穗部、茎鞘、叶部和植株吸氮量均表现为高效型>中间型>低效型,其中穗部和植株吸氮量基本达到显著水平;类型间差异显著的穗数、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与不同部位吸氮量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氮水平产量均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是评价水稻氮高效的关键指标,在施氮量较低的中低产和较高的超高产条件下,更应注重氮高效品种的培育和应用,推荐氮高效品种沈农9816、辽粳237、铁粳11、盐丰47、沈星1号和盐粳468生产推广或作为种质资源育种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娜  杨志远  代邹  孙永健  徐徽  何艳  严田蓉  蒋明金  郭长春  王春雨  马均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014年以相同试验材料进行穴苗数和促花肥、保花肥配比的裂裂区试验;2015年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管理方式和氮肥施用模式的裂裂区试验;分别以上述3个大田试验获得的产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诊断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巍  曹树青  翟虎渠  杨图南  张荣铣  
对 10个水稻品种剑叶叶源量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剑叶叶源量与单株产量、单穗重及每穗实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进一步说明 ,光合功能期对叶源量的直接效应最大 ,其次为瞬时光合速率 ,叶面积的效应最小。结果还表明 ,剑叶叶源量在水稻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利用这种遗传差异通过育种手段选育叶源量大的品种是可行的。品种内叶源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其变异系数为 6 19%~ 17 34 % ,表明可以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叶源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杰  杨国涛  李亚男  范永义  蒋芬  陈敬  胡运高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水稻亲本的配合力,为筛选出氮素高效利用的水稻亲本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5个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浙8010A、宜香1A、川农1A、冈46A、803A)为母本,6个水稻恢复系(成恢727、绵恢662、绵恢4761、雅恢2115、乐恢188、宜恢1577)为父本,配置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30个,设低氮肥(0kg/hm2)、中氮肥(150kg/hm2,正常施氮水平)、高氮肥(300kg/hm2)3个施氮水平,比较各亲本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泽福  夏加发  苏泽胜  翟虎渠  万建民  
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BIL)作图群体(BC1F9) ,以及混合线性模型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定位方法 ,对水稻有效穗、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着粒密度和单株产量等 7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分布在 8条染色体上的 2 6个QTL ,其贡献率差异较大 ,在 5 2 %~ 4 9 2 %之间 ,其中有 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 30 % ,分别是控制有效穗的qPN 4、每穗颖花数的qSN 3、每穗实粒数qGN 2和千粒重的qGW 3a。相...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威  张鉴  吕文彦  程海涛  曹萍  韩勇  邵国军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品种的籽粒充实状况,以最新育成的13个新品系和1个对照品种为试材,根据糙米厚度分级对籽粒充实程度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糙米千粒重与糙米厚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可以由籽粒厚度代表充实程度。新育成品系的籽粒充实度分布在77.60%~93.03%之间,品种间差异显著。新品系充实度与平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与其他产量性状相关不显著。充实程度与产量水平不完全一致,高产品种多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着粒密度、实粒数·m-2和中等的充实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汤海涛  黄铁平  夏海鳌  李向阳  左光华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和稻草N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但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以施氮180kg/hm2处理最高;籽粒、稻草N含量,稻草氮素积累量及氮素总积累量则以施氮225kg/hm2处理最高,而N180处理仅次于N225处理;氮肥用量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收获指数(NHI)、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利用率(RE)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P...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志列  王术  秦阳  徐士铁  
根据穗倾角穴穗颈节至穗尖的连线与茎秆延长线的夹角雪的大小,将参试的12个品种划分为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3种类型,研究了不同穗型的群体形态生理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较高,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和成熟期干物重较高,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的百分比也较高,半弯曲穗型上述方面介于二者之间。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和弯曲穗型的颖花/叶值相近,说明三者单位叶面积所负担的颖花数差异不大。就粒重/叶而言,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直立穗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比叶重大的品种,抽穗后群体叶面积衰减缓慢,具有一定的群体叶面积,对干物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长明  秦道珠  徐明岗  申华平  王伯仁  
在田间条件下 ,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 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早稻仅在分蘖—拔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 ,约占总吸氮量的 6 0 % ;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 ,分别占总吸氮量的 4 0 %和 2 4 %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一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 ;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 ,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 5 5 %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 ,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 ,分别高出 2 1% ,4 6 %和 32 % ;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晚稻的磷钾养分 (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莉  蒋开锋  张涛  赵建国  郭小蛟  杨乾华  万先齐  游书梅  曹应江  罗婧  郑家奎  
以‘日本晴’与‘泸恢99’及其构建的RIL群体的188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含207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同一地点两年再生力及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7个性状共检测到20个QTL,分布于除4、6、10、11号染色体外的8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为0.01%~13.85%,单个性状QTL个数为1到6个。其中再生力QTL3个,位于第7、8染色体上,贡献率3.4%~5.39%。7个性状共检测到4对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但均不显著。单株产量、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检测到了较明显的环境互作效应。再生力与单株有效穗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辛业芸  
水稻许多重要的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日趋完善,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QTL)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综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定位群体和常用方法及分子标记在水稻产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水稻产量性状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蒋明金  李应洪  严奉君  徐徽  王海月  马均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氮效率杂交水稻产量差异与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以期为水稻品种改良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设置低肥(75 kg N·hm~(-2),37.5 kg P_2O_5·hm~(-2),75 kg k_2O·hm~(-2),记为N_1P_1k_1)、中肥(150 kg N·hm~(-2),75 kg P_2O_5·hm~(-2),150 kg k_2O·hm~(-2),记为N_2P_2k_2)、高肥(225 kg N·hm~(-2),112.5 kg P_2O_5·hm~(-2),225 kg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刚  高清松  王健  罗伯祥  程保山  徐卫军  储成才  袁彩勇  
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等产量因子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对于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但蒸煮食味品质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间矛盾较为突出,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树鹏  刘洋  简超群  徐云姬  张伟杨  王志琴  杨建昌  
干湿交替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都具有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的正负效应主要由土壤落干的程度决定。本文从稻田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以及地上部农艺性状与生理特性等方面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作用机制,同时简述了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互作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研究存在土壤落干程度监测标准不统一、调控机制阐明不深入等问题,建议今后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茎蘖成穗率的调控机制并基于籽粒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开展干湿交替灌溉、氮肥施用等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立华  沈娟  冯国忠  王志刚  高强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配施处理对盐碱地水稻产量性状及吸肥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盐碱化稻田上,氮磷钾肥合理配施水稻产量可较不施肥处理提高95.5%,水稻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可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00kg/hm2、30kg/hm2和80kg/hm2。盐碱化稻田土壤供肥能力较低,氮肥分次施用是提高其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水稻种植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常出现亏缺,因此,今后在盐碱地水稻种植中一定要注意氮肥的合理投入以及氮磷钾的合理配施,并不断加强提高磷肥有效性的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