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7)
- 2023(6945)
- 2022(5772)
- 2021(5214)
- 2020(4460)
- 2019(9790)
- 2018(9395)
- 2017(17381)
- 2016(10079)
- 2015(10829)
- 2014(10456)
- 2013(10268)
- 2012(9682)
- 2011(8706)
- 2010(8661)
- 2009(7867)
- 2008(8008)
- 2007(6940)
- 2006(5943)
- 2005(5119)
- 学科
- 济(35625)
- 经济(35576)
- 业(26083)
- 管理(25811)
- 企(19622)
- 企业(19622)
- 方法(17004)
- 数学(15039)
- 数学方法(14883)
- 学(11685)
- 农(11616)
- 财(9692)
- 中国(9165)
- 贸(8696)
- 贸易(8696)
- 易(8467)
- 业经(8207)
- 农业(8103)
- 地方(6444)
- 环境(6411)
- 制(6312)
- 技术(6286)
- 务(5805)
- 财务(5801)
- 财务管理(5792)
- 企业财务(5550)
- 银(5482)
- 银行(5412)
- 和(5304)
- 融(5257)
- 机构
- 大学(149190)
- 学院(147824)
- 研究(56579)
- 济(54955)
- 经济(53960)
- 管理(52121)
- 理学(46405)
- 理学院(45743)
- 管理学(44704)
- 管理学院(44474)
- 农(43519)
- 科学(41691)
- 中国(38434)
- 农业(35430)
- 业大(33161)
- 所(32455)
- 京(31960)
- 研究所(30625)
- 中心(24476)
- 农业大学(23426)
- 财(22991)
- 江(21971)
- 省(19754)
- 院(19615)
- 科学院(19384)
- 财经(19302)
- 北京(19208)
- 业(19071)
- 范(19029)
- 室(18878)
- 基金
- 项目(111366)
- 科学(85145)
- 基金(81133)
- 家(77058)
- 国家(76429)
- 研究(68704)
- 科学基金(62121)
- 自然(44555)
- 省(44438)
- 基金项目(43835)
- 社会(43649)
- 自然科(43569)
- 自然科学(43545)
- 自然科学基金(42817)
- 社会科(41312)
- 社会科学(41299)
- 划(38697)
- 资助(32531)
- 教育(31289)
- 重点(26118)
- 计划(25600)
- 编号(24708)
- 部(23755)
- 发(23695)
- 科技(23672)
- 创(23417)
- 科研(22612)
- 创新(22056)
- 业(21856)
- 农(20622)
共检索到200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云英 许锦彪 朱庆森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实验室手段测定各品种水培稻株甲烷传输速率,研究水稻品种间甲烷传输能力的差异及原因;通过控制甲烷排放路径,研究水稻植株状况对甲烷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株甲烷传输速率逐渐增大(南京1号偏小除外),根氧化力与甲烷传输速率趋势一致。苗期甲烷有50%是经叶片传输的;剪根后甲烷传输速率随之改变,留根条数、根重与甲烷传输速率的变化均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植株茎蘖数对甲烷传输有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植株茎蘖越多,甲烷传输速率越大。这说明根氧化力是造成品种间甲烷传输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多,根系发达,茎蘖多,植株甲烷传输速率大。
关键词:
水稻 植株状况 品种 甲烷传输 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家恩 许荣宝 全国明 赵本良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鸭稻共作能提高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可防止水稻在后期的过早枯黄与衰败,从而增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性能及其持续时间;鸭稻共作还能够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减少空(秕)粒数,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鸭稻共作生态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巧兰 吴礼树 赵竹青 黄利民
在溶液培养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对水稻植株氮损失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氮损失的因素。水稻幼苗先在以15N为氮源的营养液中生长2周,然后转入供给不同氮形态的营养液中培养10 d。结果表明:供给NH4+-N的水稻长势最好,收获时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均高于其他氮形态处理,但其氮损失量也最大,损失率达到17.06%;供给复合氮源NH4NO3的水稻生物量和供给NH4+-N的相差不大,然而其氮损失率却显著下降,仅为9.96%,说明供给复合氮源可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条件下,降低植株氮损失,提高其氮肥利用率。此外,供给NH4+-N的水稻叶片中NH4+含量、谷草转氨酶活性及叶片组织pH值均高于其他氮...
关键词:
水稻 氮形态 植株氮损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兰 张耀栋 吕烈武 朱建春
本试验在研究13个番茄品种吸钾特性的基础上,选用6个品种进行不同嫁接组合比较。结果表明:嫁接植株地上部的生育状况与接穗密切相关。在霍克兰特营养液(Ⅱ)1/3份额钾和全份额钾水平下基本上保留了接穗营养体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特性。嫁接植株的吸钾特性则取决于砧木和接穗的联合效应。选用吸钾能力强的番茄品种为砧木,与早花、早果、需钾量多的品种为接穗进行嫁接后,其总吸钾量为最高,输送到花、果实中钾量也较多,且抗性增强。其中,以吸钾能力强、总吸钾量高、向地上部运输的钾亦多的抗青枯龙虎号作砧木,与早熟类型如北京早红接穗进行嫁接后,其嫁接植株对提高吸钾能力、抗逆性、早熟和高产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番茄,嫁接植株,吸钾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强 焦晓燕 王云中 丁玉川 杨治平 程滨
在生长室利用水培研究了不同供硼水平对绿豆生长及矿质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抑制绿豆生长,对根系的影响比对地上部的影响更大,表现在根冠比变小;供硼水平对植株的矿质营养含量也有明显的影响,缺硼降低了地上部和根系中的P,K,Fe的含量,促进Ca在根系中的积累,但地上部Ca的含量降低;缺硼时有利于Mg在植物体内的累积;硼对Mn的含量影响不大;严重缺硼时地上部Zn含量最高,但供硼正常时,Zn在根系中含量较高。
关键词:
硼 绿豆 生长 养分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红梅 邹春琴 张福锁
在水培条件下 ,比较了不同旱稻品种 (系 )在不同供铁水平下植株铁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 :不论是否供铁 ,不同旱稻品种 (系 )在生物量、植株铁含量、叶绿素SPAD值、铁在植株体内的分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旱稻 2 97地上部相对铁含量 (4 3% )及缺铁条件下铁吸收总量 (5 6 0 μg·plant-1)为最大 ,TP某株系的相对生物量(地上部为 10 6 %、根系为 10 8% )及缺铁条件下铁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 (84 % )为最高。
关键词:
铁 旱稻 铁营养状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傅志强 黄璜 朱华武 陈灿
为比较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采用圆柱体静止箱取样、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考察其与水稻植株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早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抽穗期、孕穗期出现峰值;晚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拔节期、乳熟期出现峰值。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差异显著,早稻分蘖数、根系干重与甲烷排放呈极显著正相关,根体积、地上部干重与氧化亚氮排放呈显著正相关;晚稻甲烷排放与根体积、根系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氧化亚氮排放与分蘖数、地上部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早稻常规品种单位产量温室气体增温潜势是杂交品种的1.77倍,晚稻常规品种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惟薇 张超兰 潘丽萍 覃霞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和玉米植株镉累积的影响,为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水稻秸秆和蚕沙在500℃限氧条件下制备生物炭,通过室内培养实验(45 d)研究添加1%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5 mg/kg)中镉化学形态(BCR法)的影响,并从土壤p 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变换初步探讨生物炭对土壤镉的钝化机理;通过玉米盆栽实验(45 d)研究添加0.5%和1%生物炭对玉米植株镉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在培养结束时,添加水稻秸秆生物炭和蚕沙生物炭的土壤镉弱酸可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党姝 王伯伦 张振宇 黄元财 贾宝艳 王术
以42个水稻品种为试材,探讨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对不同株穗型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穗型、中穗型、轻穗型和高秆型垩白粒率较低,垩白度较小,外观品质较优;半直立穗型、散穗型、中穗型、中秆型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大,加工品质较优;弯穗型、散穗型、重穗型和中秆型胶稠度较长,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蒸煮食味品质较优;直立穗型、散穗型、轻穗型和矮秆型蛋白质含量较多,营养品质较优。适当减小穗颈节宽度、穗长、二次枝梗数和着粒密度对改善品质有促进作用。成熟期光合速率在13.6μmol/(m2.s)时,蒸煮品质较优;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对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有不利影响,但能促进营养品质的改善;成熟期保持较大的叶面...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程凯凯 汪柯 潘孝晨 李微艳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紫云英-双季稻种植模式结合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大田定位试验,以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为对照(RTO),应用常规分析方法开展了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处理对双季水稻植株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早稻和晚稻成熟期,RT和CT处理均有利于增加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茎叶干物质转运量; CT、RT和NT处理植株茎叶物质转运率和物质贡献率均高于RTO处理; NT处理抽穗后物质同化贡献率均为最高,均高于CT、RT和RTO处理。早稻和晚稻成熟期,RT处理水稻植株茎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T、NT和RTO处理,CT、RT和NT处理植株穗和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CT和RT处理植株茎和叶的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T和RTO处理; CT、RT和NT处理植株穗和地上部的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CT和RT处理植株茎和地上部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 CT处理植株叶和穗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结论]秸秆还田措施促进了水稻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中以土壤翻耕、旋耕结合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水稻植株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关键词:
水稻 土壤耕作 干物质 积累 转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焱 张平 陈翔云 陈劲 吴婷 陈永亨
研究重金属铊对水稻种子萌发、根系生长、植株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铊在0.1~10.0mg/L浓度范围内,水稻种子均可萌发,但幼苗的胚根和胚轴生长受到显著抑制,5.0 mg/L为苗期抑制的有效临界浓度。植株叶绿素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均受到铊的抑制,铊对叶绿素b含量的抑制能力大于叶绿素a。可溶性糖含量在叶和根中表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关键词:
铊 水稻 种子萌发 生长 生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轲 唐磊 郭保卫 张洪程 霍中洋 戴其根 魏海燕
为研究不同水直播方式水稻植株倒伏的差异,在稻麦两熟制下,以2个常规粳稻(常农粳7号、超级稻南粳44)和2个杂交粳稻品种(甬优2638、甬优7号)为试材,设置水直播点播和条播2种方式,于齐穗后30 d,研究了不同直播方式高产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各节间抗倒伏能力的差异,并对倒伏指数、抗折力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条播方式水稻倒伏比例较大,水稻植株基部第2,3节间抗折力和弯曲力矩,点播方式显著高于条播方式;条播方式倒伏指数显著较高。点播方式水稻株高、重心高度高于条播方式,但相对重心高度低于条播方式。点播方式水稻基部第1,2节间长度显著小于条播方式,基部3个节间的茎秆内径长均显著高于条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玉珍 罗景兰 徐进 刘香玲
以水稻品种ZH11和RBQ为材料,通过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有效愈伤组织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获得水稻转基因植株,为水稻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结果表明:NMB培养基适合水稻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MS培养基适合愈伤分化;500mg/L谷氨酰胺或精氨酸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培养条件:愈伤组织诱导时温度25~28℃,暗培养,pH5.8;分化时温度25~28℃,光照1500~2000lx,12~14h/d,pH5.8;6 BA对继代过程中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潮霉素筛选的最佳浓度为50mg/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虹 李品芳 刘宇雄
在辐射育种中,种子或植株吸收剂量D的测定比较困难,照射量X的测定有较成熟的技术。因此物质(种子或植株)吸收剂量的确定,可通过照射量的测定转换为吸收剂量。转换关系通常称为f因子。文献〔1〕利用这一原理研究了作物干种子的f因子,以此计算出各作物种子的吸收...
关键词:
水稻小麦活体植株,转换因子,钴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全志 丁艳锋 黄丕生 凌启鸿
采用田间和水培试验的方法,对水稻生育中后期不同器官的含氮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植株根、茎鞘、叶各器官的含氮量与后期穗粒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抽穗前10 d 顶四鞘及抽穗期各叶位叶片含氮量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之间, 穗后19 d 顶二、顶三鞘的含氮量与千粒重、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顶二鞘的含氮量可作为后期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诊断指标。
关键词:
水稻 含氮量 穗粒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