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96)
- 2023(4155)
- 2022(3696)
- 2021(3657)
- 2020(3273)
- 2019(7741)
- 2018(7959)
- 2017(15039)
- 2016(8537)
- 2015(9947)
- 2014(9969)
- 2013(9491)
- 2012(8439)
- 2011(7746)
- 2010(8192)
- 2009(7320)
- 2008(7120)
- 2007(6196)
- 2006(5472)
- 2005(4729)
- 学科
- 济(32410)
- 经济(32389)
- 管理(23210)
- 业(22309)
- 企(19416)
- 企业(19416)
- 方法(18580)
- 数学(16668)
- 数学方法(16159)
- 理论(8977)
- 农(8319)
- 中国(7733)
- 学(6914)
- 技术(6880)
- 教学(6849)
- 业经(6507)
- 教育(5566)
- 财(5500)
- 农业(5218)
- 和(5145)
- 策(5128)
- 贸(5093)
- 贸易(5089)
- 易(4969)
- 地方(4942)
- 划(4922)
- 制(4634)
- 学法(4534)
- 教学法(4534)
- 经营(4163)
- 机构
- 学院(119629)
- 大学(117576)
- 管理(46423)
- 济(42422)
- 经济(41393)
- 理学(40469)
- 理学院(40077)
- 管理学(38842)
- 管理学院(38663)
- 研究(38560)
- 科学(25986)
- 中国(25901)
- 京(25077)
- 农(23510)
- 业大(21074)
- 所(20651)
- 研究所(19059)
- 农业(18984)
- 江(18503)
- 财(17788)
- 中心(17252)
- 技术(16477)
- 范(15742)
- 师范(15555)
- 北京(15284)
- 州(14824)
- 财经(14488)
- 院(13290)
- 经(13113)
- 省(12737)
- 基金
- 项目(83106)
- 科学(64380)
- 研究(58616)
- 基金(57755)
- 家(51746)
- 国家(51349)
- 科学基金(43578)
- 省(35515)
- 社会(34095)
- 社会科(32324)
- 社会科学(32314)
- 教育(30362)
- 自然(30236)
- 基金项目(30180)
- 自然科(29652)
- 自然科学(29647)
- 划(29492)
- 自然科学基金(29084)
- 资助(25302)
- 编号(25249)
- 成果(20332)
- 重点(19259)
- 创(18328)
- 课题(18172)
- 部(17762)
- 发(17177)
- 创新(16976)
- 计划(16646)
- 科研(15736)
- 项目编号(15343)
共检索到169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定春 朱艳 曹卫星
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及咨询农学专家的基础上 ,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 ,总结、归纳和提炼水稻品种选择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和农作制度之间的动态关系 ,定量计算了水稻品种特征值与环境因子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符合度 ,建立了适宜品种选择的量化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定量设计不同环境和生产条件下水稻种植的适宜品种。利用沈阳、南京、常德、昆明和广州 5个代表性生态点的常年逐日气象资料、当地的生产条件以及 2 4个不同品种资料 ,对品种选择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证明知识模型能有效地依据决策点的自然资源条件 ,对决策点适宜种植品种的选择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水稻 品种选择 知识模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雄 唐永群 文明 甘兴友 刘代杰 杨光荣 张现伟 李经勇
为明确重庆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以渝香203和Ⅱ优838为材料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对于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 cm×33.3 cm或23.3 cm×33.3 cm,种植密度为7500~8570穴/666.7 m2,每穴栽插2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强 荣湘民 朱红梅 彭建伟 卢向阳 陈静彬
为了给高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氮素代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两个高蛋白水稻品种 (组合 )湘早籼 2 4号和威优 5 6的叶片、茎鞘、籽粒、糙米的全氮和蛋白氮含量 ,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活性明显高于相应对照品种 (组合 )湘早籼 13号、中优早 81号和金优 974;湘早籼 2 4号籽粒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其对照品种 .三壮三高栽培法有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累积和再利用 ,有利于提高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 .
关键词:
水稻 氮素代谢 三壮三高栽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荣湘民 刘强 彭建伟 朱红梅 陈静彬
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根系特征的差异 ,加速高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合理栽培 ,于 1999至 2 0 0 0年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 .结果表明 :高蛋白水稻品种 (组合 )湘早籼 2 4号和威优 5 6根系的干重、α 萘胺氧化力、7种金属养分离子的吸收量在水稻 5个生育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湘早籼 13号、中优早 81号和金优 974 .三壮三高栽培法可明显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提高水稻根系的α 萘胺氧化力和金属养分离子的吸收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严长杰 田舜 张正球 韩月澎 陈峰 李欣 顾铭洪
目的明确高产水稻品种中与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性质,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53个典型的籼粳品种和近年育成的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理化品质和RVA谱特征,并利用根据籼粳基因组序列差异设计的Wx、Sbe1、Sbe3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了53个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并分析了3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学效应。结果3个分子标记均能很好的区分3个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籼粳来源,根据3个位点的基因型可将53个品种分为6种类型。单个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基因型品种间淀粉的理化特性(AC,GC,RVA)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3个基因的联合效应在不同基因型组合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3个基因在高产品种培育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艳 曹卫星 王绍华 姜东 戴廷波
在总结、归纳和提炼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学方法和结构化途径 ,建立了具有时空适应性的小麦栽培管理动态知识模型系统 ,用于确定不同环境条件和生产系统下的小麦生育特征及栽培管理技术方案。系统包括 :产量水平与产量结构、主要品质指标、品种类型、播种期、基本苗、播种量、适宜生育期 ;主要生育期的茎蘖数、叶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等动态指标 ;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等源库指标 ;氮、磷、钾肥料运筹及主要生育期的水分管理等。本系统克服了传统作物栽培模式与专家系统的地域性强和广适性差的不足 ,从而为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定量化和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管理 知识模型 专家系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2292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基本苗、施肥水平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9.0、18.0和36.0万株/hm23种水平的基本苗;3个施肥水平,水平1为纯N 75 kg/hm2、P2O537.5 kg/hm2、K2O 60kg/hm2,水平2为纯N 112.5 kg/hm2、P2O556.25 kg/hm2、K2O 90 kg/hm2,水平3为纯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120 kg/hm2。结果表明宜香2292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要求基本苗随之提高;在相同基本苗水平和相同肥力水平下,适度密植有助于提高产量。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宜香2292 高产栽培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栽培模式 产量构成 经济效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应斌
对中国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现已育成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种植产量达到12t.hm2,表现出根系旺盛、分蘖力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以及前期能早发和后期抗早衰的潜在高产优势。有关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超级杂交稻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是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产量稳定性、产量形成机理、适宜种植区域,群体诊断指标、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关键栽培的技术等,对于建立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栽培技术 生理生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鸿彦 郭孟璧 胡学礼 许艳萍 伍菊仙 张庆滢 陈璇 杨明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法,对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的栽培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4个关键农艺措施与籽产量和秆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2个数学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失拟性和显著性检验,证明2个模型皆与实际拟合较好,可靠程度较高。优选出同时获得籽产量1500 kg/hm2、秆产量12 750 kg/hm2的兼用型栽培措施为:行距76.16~83.84 cm,施氮(N)量为80.85~83.82 kg/hm2,施磷(P2O5)量为33.32~41.68 kg/hm2,施钾(K2O)量为54.24~65.76 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成贵 资月娥 陈路华 梅贵华 杨光利 叶琳华 郭肖艳 赵国珍
【目的】探索陆育4号低耗高效栽培的科学肥水运筹方案,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6Y-27/银光为母本,陆育1号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和系谱法选育,育成了常规粳稻新品种陆育4号。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区因素A,水浆管理为副区因素B,研究不同肥水管理对陆育4号机插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肥水处理,陆育4号的全生育期、最高分蘖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穗实粒数差异不显著。相同氮肥处理,水浆管控由B_1→B_2→B_3变化,全生育期延长,产量显著降低,最高分蘖数、有效穗、结实率、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变化不显著。产量为8 733~12 717 kg/hm~2,最高的是A_2B_1处理,最低的是A_5B_3处理。产值最高的也是A_2B_1处理,为33 271元/hm~2,分别比常规栽培(A_1B_3)增产24.7%和增收25.6%。氮肥利用率最高的是A_5B_1处理,比常规栽培高18.5%。综合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最好的肥水管理方案是A_2B_1,其次是A_3B_1。【结论】水稻新品种陆育4号低耗高效栽培的肥水处理方案为施氮量(尿素)312~351 kg/hm~2,采用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广彬 徐海港 丁艳锋 王绍华
为了进一步促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新技术的信息化,使其便于推广应用,在总结和提炼水稻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学方法和面向对象设计思想,采用数据库技术,集成水稻生育进程、群体指标、栽培管理和叶色诊断等方面的知识模型,建立了具有时空适应性的水稻设计栽培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针对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目标产量结构、生育进程、群体质量指标,以及密度、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的设计,并具有输入简便、输出模式多样、易用性强等特点。用多年多点的数据对系统进行验证,按系统设计方案实施后的田间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指标与设计值基本吻合。
关键词:
水稻 设计 栽培 系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友斌 叶永印 Ibrahim
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设计对水稻旱种的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及播种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与基肥施氮比例和播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播种密度一定和施氮水平较低时,氮肥应先满足中、后期群体之需要而作穗肥施用,基肥施氮比例不应超过50%;而在施氮水平较高时,氮肥施用应以基肥深施为主,基肥施氮比例应占总施氮量的72·5%右左,其余视苗情作穗肥施用较佳。选择生育期较短、高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是水稻旱种成攻的关键;选用适当的除草剂并进行有效除草是水稻旱种成攻的保证。
关键词:
二次回归旋转设计 播种密度 穗肥 生育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银巧 郭新宇 赵春江 赵传德 李存东
【目的】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时空动态性的玉米适宜品种选择和播期确定知识模型。【方法】运用知识工程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通过定量计算玉米品种特征值与生态环境因子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符合度,建立了玉米适宜品种选择动态知识模型。依据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原理,建立了玉米适宜播期确定知识模型。【结果】模型验证利用北京、济南、沈阳等不同生态点常年气象资料以及8个不同品种数据资料,对所建品种选择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利用河北滦平、山东济南、辽宁沈阳3个不同地区的气象资料和农大108品种资料对播期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论】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知识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军 叶春秀 李有忠 董永梅 陈林 孙国清 谢宗铭
为明确膜下滴灌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光合生理差异。通过对膜下滴灌和淹灌2种栽培模式下,4个水稻品系(T-04、T-43、T-66、T-69)在分蘖、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期倒一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模式下,4个参试材料在5个关键生育期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均低于淹灌,胞间CO_2浓度(Ci)总体上略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