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1)
- 2023(7237)
- 2022(6341)
- 2021(5667)
- 2020(5106)
- 2019(11853)
- 2018(11541)
- 2017(22252)
- 2016(12601)
- 2015(14419)
- 2014(14531)
- 2013(14647)
- 2012(14037)
- 2011(12846)
- 2010(12924)
- 2009(12189)
- 2008(12237)
- 2007(11346)
- 2006(9693)
- 2005(8636)
- 学科
- 济(54296)
- 经济(54236)
- 管理(32943)
- 业(32671)
- 方法(28102)
- 企(25369)
- 企业(25369)
- 数学(25242)
- 数学方法(25024)
- 农(15084)
- 学(14170)
- 财(13992)
- 中国(13033)
- 贸(10803)
- 贸易(10801)
- 易(10484)
- 业经(10101)
- 地方(10038)
- 农业(9973)
- 制(9552)
- 务(8275)
- 财务(8261)
- 财务管理(8234)
- 和(7927)
- 银(7840)
- 银行(7787)
- 环境(7781)
- 企业财务(7779)
- 融(7768)
- 金融(7764)
- 机构
- 大学(194392)
- 学院(191575)
- 济(77626)
- 经济(76024)
- 研究(70836)
- 管理(68174)
- 理学(59014)
- 理学院(58278)
- 管理学(57094)
- 管理学院(56769)
- 中国(50673)
- 科学(48281)
- 农(47633)
- 京(41698)
- 所(39538)
- 农业(38854)
- 业大(36761)
- 研究所(36458)
- 财(34557)
- 中心(32214)
- 江(30031)
- 财经(27893)
- 北京(25698)
- 经(25357)
- 农业大学(25163)
- 经济学(24742)
- 院(24418)
- 范(23773)
- 省(23574)
- 师范(23346)
- 基金
- 项目(130993)
- 科学(100379)
- 基金(94749)
- 家(86666)
- 研究(86517)
- 国家(86000)
- 科学基金(70501)
- 社会(53199)
- 省(52106)
- 社会科(50380)
- 社会科学(50360)
- 基金项目(50163)
- 自然(48833)
- 自然科(47718)
- 自然科学(47695)
- 自然科学基金(46871)
- 划(45052)
- 教育(40061)
- 资助(39822)
- 编号(33483)
- 重点(30525)
- 部(28965)
- 发(28460)
- 计划(28100)
- 成果(27105)
- 创(26906)
- 科研(26436)
- 创新(25339)
- 科技(25094)
- 业(24062)
共检索到276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晓建 王平荣 李秀兰 董春林 杨志荣
Ef-cd基因是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显性早熟基因。本研究以早籼核不育系6442S-7为Ef-cd基因的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与自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离了Ef-cd基因,分别构建了以迟熟籼稻品系明恢63、蜀恢881和蜀恢527为受体亲本(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并在此基础上探明Ef-cd基因在纯合及杂合状态下一般可使水稻提早抽穗11~14d。Ef-cd基因对促进水稻早熟与高产的有机结合,快速、高效培育出早熟超高产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文银 李文涛 丁效华 张泽民 曾瑞珍 朱海涛 张桂权
以籼稻品种广陆矮4和粳稻品种台中65为亲本构建高世代回交分离群体,选用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145个SSR标记对亲本及抽穗期早熟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4个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多态率78.6%;在BC3F1群体中,检测到10个标记的基因型来源于供体亲本广陆矮4号;在BC3F2定位群体中,早熟植株数与晚熟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早熟植株平均比晚熟植株提早抽穗21 d;通过SSR标记与抽穗期共分离分析将显性早熟基因Ehd界定在分子标记RM271和RM258之间;Ehd与标记RM184和RM271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6 cM和2.1 cM,此结果为该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宪平 何跃忠
本文报告“早显A”早熟性的遗传行为及特点。该不育系与晚熟恢复系配组,F1比它们的父本(晚亲)提早抽穗15~20天,并早于中亲值而接近不育系(早亲)。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系含有2对早熟主效基因和1~2对修饰基因控制抽穗期,属不完全显性,其显性度为-0.41~-0.56。同时,这两对主效基因中一对等位基因表现出基因互作关系,F2代早和晚的分离比为9∶7。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佳鑫 徐敏杰 黄根勇 张聪 杨志刚 成永旭 杨筱珍
性早熟是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发掘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正常与性早熟雌蟹的Y-器官转录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分别获得44 619 538和43 052 958个clean reads,比对发现2655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归类到3大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的42个类别中。KEGG富集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3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性早熟 Y-器官 转录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董鹏生 刘青 吴旭干 何杰 常国亮 丁怀宇 王幼鹏 成永旭
河蟹一龄性早熟是扣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构建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性成熟河蟹家系,综合评估了两种家系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早熟率、成活率、产量、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及其规格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1)除215日龄雄体甲壳长外,一龄早熟家系扣蟹在155和215日龄的体质量、甲壳长、甲壳宽、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二龄成熟家系(P<0.05);(2)整体上两种家系子代的成活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尽管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雄体的早熟率略高于二龄成熟家系,但是两者的差异不显著,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雌体无一龄早熟现象,二龄成熟家系子代雌体的早熟率是其雄体的两倍;(3)...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性早熟 扣蟹 养殖性能 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世会 王海宁 刘青 姜晓东 吴旭干 成永旭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组F_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 PI组F_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PI组F_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PHN组(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_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 PI组F_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F_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PHN组(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F_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_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章辉 朱青竹 赵丽芬 眭书祥 李增书 张艳丽 王虎 郭永召 姚则羊 赵国忠
棉花中miRNA的数量仍较少,miRNA在棉花早熟发育中的作用有待证明和揭示。为丰富棉花中miRNA的数量,同时,为揭示miRNA在早熟棉发育中的作用,以早熟棉花品种石早1和中熟棉花品种冀棉958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2个小RNA文库,鉴定新的miRNA,比较早熟棉花和中熟棉花中miRNA表达的差异、特点。结果共鉴定到131个miRNA,包括41个不同家族的64个已知miRNA和67个新的miRNA;新miRNA中,54个miRNA属于已知miRNA家族,13个miRNA属于新的miRNA家族。比较2个品种中miRNA表达的差异,共发现39个miRNA在2个品种中的表达差异超过2倍,占总miRNA数的29. 8%,主要为中低量表达的miRNA。15个高表达miRNA中,只有miR398家族的ghr_21在2个品种中的表达差异超过2倍(达到3. 4倍);比较相同家族的不同miRNA在两品种中的表达差异,发现相同家族的miRNA在2个品种中表达差异可以不同,推测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揭示了miRNA在早熟棉发育过程中,对其早熟性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棉花早熟性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棉花 miRNA 高通量测序 早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伯勋 章文才
研究了早熟灵对 5~ 7a生脐橙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3a的结果表明 ,8月中旬喷施 1次 30 0mg/L或2 0 0mg/L的早熟灵 ,与对照相比能明显提早果实着色 ,鲜果中维生素C含量提高 2 2 .2 8%和 1 5 .86 % ,可溶性固形物增加 4.5 5 % ,柠檬酸含量降低 30 .0 0 % ,固酸比提高 48.6 9%和 5 1 .6 % ,产量提高 2 3.7%和 2 5 .1 %
关键词:
早熟灵 脐橙 产量 品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再忠 王武 成永旭
采用磷酸苯二钠法在520nm波长测定了未成熟、早熟和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与性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表明:(1)各组蟹肝胰腺ACP和ALP活性都显著高于性腺;(2)早熟蟹肝胰腺中ACP活性都显著高于未成熟蟹而低于正常成熟蟹,在各发育阶段没有性别差异,但是,早熟雌蟹和正常成熟雌蟹卵巢中ACP活性都较早熟雄蟹和正常雄蟹精巢低,早熟与正常成熟个体没有差异;(3)早熟雌蟹肝胰腺ALP活性显著高于未成熟和正常成熟雌蟹,而与三组雄蟹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早熟和正常成熟雌雄蟹的性腺中ALP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1)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动员或合成主要与肝胰腺AC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彬 郑伟 范建新 李兴忠 邓仁菊 蔡永强
为评价早熟枇杷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用RAPD标记对贵州省内收集的16份和省外引进的3份早熟枇杷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稳定扩增的引物,共扩增出8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67条,多态性比例为78.82%。聚类分析,结果为19份早熟枇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距离在0.10~0.54;当GD=0.32时,19份早熟枇杷种质资源可以分为5类。结论:聚类结果与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为早熟枇杷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枇杷 早熟 RAPD 遗传多样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维信 陆剑锋
运用放射化学方法跟踪测定中华绒螯蟹早熟个体和正常发育个体的大颚器合成和分泌的激素—甲基法尼酯(methylfarnesoate,MF),发现早熟雌、雄蟹当年9月的MF合成速率约为正常蟹的2倍,早熟蟹的MF在当年秋季(10月或11月)均达到峰值,之后MF合成速率显著降低,而成熟系数继续升高。正常发育的雌、雄幼蟹,当年至翌年4月的MF合成速率始终维持较低水平,翌年6月开始,MF合成速率迅速增大,至翌年10月的MF合成速率已超过早熟蟹的峰值,11月的MF合成速率明显降低,性腺发育至Ⅳ期末。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蟹大颚器的提早发育,大量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MF,刺激卵巢或精巢发育成熟是导致性早熟的内分泌...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性早熟 大颚器 甲基法尼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德隆 杜晓燕 赵金利 郑伟 魏凤艳 张世凯 张振孝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魏薇 魏华 刘青
The precociousness of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Eriocheir sinensis) is correlative with the level of estradiol in the hemolymph and gonad.In female,the hemolymph estradiol level of immature crab was(118.75?11.25) pg?mL~(-1),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precocious and mature crab((291.84?33.71...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性早熟 雌二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魏薇 吴嘉敏 魏华
于2004年6月至11月在崇明岛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进行1秋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试验,通过荧光免疫二步抗体检测法和原子吸收等方法,测定了1秋龄蟹血淋巴钙离子和雌二醇水平,研究了不同盐度水体中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情况及盐度促进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率上升,成活率则呈下降趋势;(2)水体盐度升高导致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Ca2+含量上升(P0.05);(3)池塘养殖90 d之后,高盐度水体中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低盐度水体1秋龄未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朱华忠 郑建敏 刘泽厚 王琴 罗江陶 万洪深 伍玲
【目的】研究早熟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可为今后四川盆地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盆地目前推广种植的早、中、晚3种熟性的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利用小麦 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川麦1247全生育期较四川大面积推广中熟品种提早4~5 d,较晚熟品种提早7 d。与其他品种相比,川麦1247的抽穗期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从灌浆3个阶段来看,川麦1247的灌浆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较短,而灌浆渐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较高。从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来看,早熟品种能持续保持较快的灌浆速度,且灌浆高峰的峰值高。利用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分型表明,川麦1247含光周期基因Ppd-D1a、春化基因vrn-A1、Vrn-D1a以及正向控制千粒重基因(TaSus2-2A、TaGASR-7A、TaGW2-6B、TaSus1-7B、TaGS1a和TaGS-D1a)的聚合效应可能是川麦1247在早熟、高产性状上表现优良的重要原因。【结论】川麦1247灌浆速率高,可以弥补灌浆期缩短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聚合早熟、高产相关优异功能基因资源。因此,川麦1247在当前生产上和早熟小麦育种中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