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75)
- 2023(2769)
- 2022(2419)
- 2021(2347)
- 2020(2038)
- 2019(4802)
- 2018(4786)
- 2017(9125)
- 2016(5128)
- 2015(5751)
- 2014(5951)
- 2013(5793)
- 2012(5477)
- 2011(4631)
- 2010(4740)
- 2009(4378)
- 2008(4344)
- 2007(4026)
- 2006(3420)
- 2005(2994)
- 学科
- 济(24143)
- 经济(24135)
- 方法(13189)
- 管理(12254)
- 数学(12229)
- 数学方法(12003)
- 业(11608)
- 企(8746)
- 企业(8746)
- 地方(5720)
- 农(5270)
- 财(5154)
- 中国(4884)
- 学(4875)
- 农业(4071)
- 税(3930)
- 税收(3843)
- 收(3826)
- 地方经济(3824)
- 理论(3560)
- 业经(3538)
- 环境(3226)
- 和(2976)
- 务(2944)
- 财务(2931)
- 财务管理(2921)
- 教学(2752)
- 技术(2678)
- 企业财务(2638)
- 贸(2618)
- 机构
- 学院(72581)
- 大学(71421)
- 济(28380)
- 经济(27757)
- 管理(26369)
- 研究(26119)
- 理学(22580)
- 理学院(22313)
- 管理学(21688)
- 管理学院(21578)
- 中国(18876)
- 科学(18090)
- 农(16724)
- 京(16076)
- 所(14589)
- 业大(13802)
- 农业(13616)
- 研究所(13425)
- 财(12885)
- 中心(11915)
- 江(11623)
- 财经(10015)
- 北京(9861)
- 省(9861)
- 技术(9554)
- 院(9349)
- 经(9022)
- 州(8938)
- 农业大学(8856)
- 经济学(8670)
- 基金
- 项目(50098)
- 科学(37481)
- 基金(34136)
- 研究(33427)
- 家(31182)
- 国家(30981)
- 科学基金(25277)
- 省(21412)
- 社会(19785)
- 社会科(18869)
- 社会科学(18863)
- 基金项目(17672)
- 划(17520)
- 自然(17117)
- 自然科(16713)
- 自然科学(16706)
- 自然科学基金(16348)
- 教育(15772)
- 资助(15327)
- 编号(13163)
- 重点(11880)
- 发(11037)
- 计划(10867)
- 部(10596)
- 成果(10356)
- 科技(10231)
- 课题(9847)
- 创(9808)
- 科研(9648)
- 创新(9314)
共检索到106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洪松
根据连续3年对旱育秧技术的系统研究,结合1993~1994年旱育秧和水育秧多点同田对比试验资料,揭示了旱育秧的增产原理,探讨了旱育秧的增产效果与海拔、水育秧产量和稻作类型的关系。为在四川大面积推广旱育秧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水稻,旱育秧,增产原理,增产效果评价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巍 王岩 沈其荣 蔡毅敏 王树平
种衣剂能在种子表面固化成膜,不仅对种子完全无害,保证其正常吸水发芽,而且使作物秧苗生长健壮[1~3]。如果在种衣剂中加入肥料或生长调节剂等,更可改善秧苗素质,提高成活率。水稻旱育秧是在中国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的一项育秧新技术,其特点是改变以往水层灌溉而...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开德
采用水稻施硅单因素肥效试验和同田对比试验 ,表明水稻每施入 1kg有效SiO2 ,可增产 1 .8— 4.5kg稻谷 ,提高结实率 0 .4个百分点 ,增加剑叶厚度 0 .0 1—0 .0 3mm ,降低稻瘟病病指 0 .1 5 %— 0 .3 % ,降低纹枯病发病率 0 .5 % ;施硅还显著增大剑叶面积和减小叶与茎夹角 ,减少农药用量。硅钙肥的投入产出比为 1 :4.1 8(杂稻 )—2 1 .94(优质稻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迟道才 卜凡刚 吴奇 孙一迪 陈涛涛
为进一步研究沸石对水稻的增产及环保效应,确定最优氮肥与沸石施用量,于2014年5月~2014年10月进行测坑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2个因素(不同氮肥施用量、沸石施用量),8个处理,2次重复。主区为氮肥设置4个水平,依次为0,52.5,105,157.5kg·hm-2;副区为沸石设置4个水平依次为:0,5,10,15t·hm-2。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除水稻土CEC之外,氮肥对本试验测量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水分生产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水稻土CEC及土壤全氮均随氮肥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沸石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性、吸附性,适量沸石(5~10t·hm-2)施入增加水稻的...
关键词:
水稻 沸石 产量 离子交换量 全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金成海 南钟浩
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现状,稻作科技不断进步,水稻产量逐年提高,从20世纪60年代总产56.9万t、单产4005kg·hm-2,到2011年总产623.5万t、单产9019kg·hm-2,但同时水稻生产面临现实单产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然灾害严重、技术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从单产、品种、区域优势等方面挖掘增产潜力的措施,并讨论提高水稻产量的策略。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吉林省 增产潜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建平 李俊杰 李文娟 周振亚 王秀芬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随着稻谷总需求量增长,保持其稳产增产能力对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明显先下滑后回升、单产增速减缓,产量呈稳中略降趋势,增产形势严峻。稻田基础地力、灌排条件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基石,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配套是实现水稻单产飞跃的主要推力,经济效益是种植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政策导向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十四五"期间水稻生产面临的形势,采用CAMES模型预测,2025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1797万吨,与2020年相比增加611万吨。保障增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具体实现路径为划定水稻面积红线不低于3000万公顷,力争全国2/3的稻谷产自高标准农田,突破水稻生产种子和机械两大技术瓶颈,通过政策调整稳定水稻种植主体受益预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花
水稻、玉米施锌增产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12个协作单位,于1982—1986年,根据土壤理化结构和作物生理机制,在全国经过2000多个实验和取得5万多个测试数据基础上,研究成功并达到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荣发 陈爱珠 唐德强
采用浅沟渗灌技术,对南方直播水稻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水稻浅沟渗灌栽培技术既可大幅度节水,又能显著提高产量,与常规淹灌栽培相比,浅沟渗灌技术在早稻的整个栽培过程中,可节水3129m3/hm2,节水率达48.1%;同时显著减少土壤中的还原物质,提高根系活力,使白根数量增加32.62%,黑根和黄根数量分别减少20.04%和12.58%;浅沟渗灌栽培可降低田间的空气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性,减少水稻病害,从而提高叶片的生活力;浅沟渗灌还能促进水稻分蘖,使有效穗增加11.53%,谷粒千粒重提高1.0g,使产量增至10845kg/hm2,增产1320kg/hm2,增产...
关键词:
直播水稻 浅沟渗灌 常规淹灌 增产机理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平培元
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水稻需求增加、产量增幅变小、库存减少、价格走高的供求形势;提出了加速普及新品种,积极推广杂交稻;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种植技术;推行先进收后技术,减少水稻后期损失;提高水稻育种水平,突破产量制约因素;加快品种资源研究,掌握水稻遗传信息;培养新一代水稻人才,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加强自然环境治理,保护农业基础资源;增加农业投入,改善水稻研究和发展条件等增产策略。
关键词:
水稻 供求形势 分析 策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军 张玉龙 刘鸣达 代凤芝 吴晓良 薛德志 赵晓燕 吴彤宇 吴春红 于国锋
在辽宁省主要类型的水稻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钢渣作为硅肥对水稻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施用钢渣可改善水稻的生长状况;提高水稻植株中SiO2和籽粒中K2O的含量;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8.3% ̄20.9%。
关键词:
钢渣 水稻 产量 辽宁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景 杨亚东 刘洋 朱文博
为厘清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的区域差异,把握区域水稻增产能力,利用全国县级样本水稻生产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分析水稻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县域水稻增产的驱动因素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9年我国水稻生产格局呈现北增南减变化趋势,黑龙江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增产明显。县域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接近。全国层面上,种植面积和单产共同促进了水稻产量增长,但单产累计效应的贡献度超过93%,种植面积贡献度较小;时间维度上单产提高对水稻增产的驱动强度逐步增强,而种植面积作用逐步减弱并转化为减产效应。区域上,东北平原区水稻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主要推动因素来自种植面积;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沿海区水稻产量的下降主要由种植面积主导;黄淮海区水稻产量呈现增长,来自于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共同推动作用;西南区水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种植面积和单产均起到负向抑制作用。因此,东北平原区在稳住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单产提升潜力;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沿海区继续强化单产提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适宜的早晚稻品种组合,加强城市周边优质稻田保护;加强西南区水库建设,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
关键词:
县域 水稻生产 区域差异 增产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言文 丁艳锋 陈留根 黄丕生 王强盛
从旱育秧苗离土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方面初步研究了旱育秧苗的水分生理特性和对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育秧苗离土后达到临界萎蔫时间比水育秧早 6 0min左右 ,失水速率较快 ,但旱育秧苗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比水秧苗低 5 5 2 % ,且临界萎蔫后旱育秧苗在水中恢复展叶所需时间短于水秧苗 16 0~ 2 14min ,吸水速率是水秧苗的 2 4~ 6 3倍。旱育秧苗在离土—临界萎蔫—再吸水恢复展叶过程中 ,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 (NRA)分别是水秧苗的 2 7~ 2 1 1倍、 6 3~ 17 5倍、 13 0~ 2 1 0倍 ;秧苗体内NO 3 含量变化趋势与NRA类似 ;旱秧苗...
关键词:
水稻 旱育秧苗 萎蔫 水分代谢 生理特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艳锋 王强盛 王绍华 黄丕生
以武运粳七号为材料 ,对水稻旱育秧苗和湿润秧苗根系生长的生理物质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旱育秧苗总根数、白根数、根系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较高 ,根系C/N稍低于湿润秧苗 ,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是湿润秧苗的数倍至数十倍 ,糖和硝态氮的较高积累不仅有利于维持秧苗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 ,也为移栽后秧苗根系生长和新根的发生贮备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旱育秧苗移栽前根系中脱落酸 (ABA)、吲哚乙酸 (IAA)含量高于湿润秧苗 ,异戊烯基腺嘌呤(iPAs)、赤霉素 (GA3)含量低于湿润秧苗 ,而移栽后 3d ,IAA、GA3、iPAs含量均高于湿润秧苗
关键词:
水稻 旱育秧苗 湿润秧苗 根系生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