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99)
- 2023(3893)
- 2022(3293)
- 2021(3185)
- 2020(2742)
- 2019(5866)
- 2018(5794)
- 2017(10947)
- 2016(6413)
- 2015(6946)
- 2014(7085)
- 2013(6884)
- 2012(6731)
- 2011(6000)
- 2010(6111)
- 2009(5709)
- 2008(6081)
- 2007(5665)
- 2006(4812)
- 2005(4443)
- 学科
- 济(22182)
- 经济(22147)
- 管理(17216)
- 业(17121)
- 企(14274)
- 企业(14274)
- 方法(10895)
- 数学(9167)
- 数学方法(8955)
- 学(7749)
- 财(6844)
- 中国(5851)
- 农(5739)
- 制(5489)
- 务(4702)
- 财务(4690)
- 财务管理(4674)
- 银(4565)
- 理论(4557)
- 银行(4545)
- 企业财务(4511)
- 业经(4345)
- 行(4320)
- 融(4316)
- 金融(4312)
- 技术(4060)
- 贸(4009)
- 贸易(4006)
- 易(3911)
- 体(3757)
- 机构
- 大学(94964)
- 学院(93161)
- 研究(35515)
- 济(32085)
- 经济(31244)
- 管理(30115)
- 理学(25947)
- 理学院(25545)
- 中国(25495)
- 科学(25495)
- 管理学(24745)
- 管理学院(24575)
- 农(24501)
- 京(20743)
- 所(20491)
- 农业(20086)
- 研究所(18814)
- 业大(18486)
- 财(16337)
- 中心(16023)
- 江(15005)
- 省(13182)
- 财经(13027)
- 农业大学(12851)
- 北京(12476)
- 范(12236)
- 院(12081)
- 师范(11991)
- 经(11883)
- 州(11867)
- 基金
- 项目(62739)
- 科学(47637)
- 基金(45520)
- 家(42714)
- 国家(42378)
- 研究(39359)
- 科学基金(34357)
- 省(24831)
- 自然(24559)
- 自然科(24090)
- 自然科学(24079)
- 社会(23942)
- 自然科学基金(23655)
- 基金项目(23624)
- 社会科(22623)
- 社会科学(22616)
- 划(21562)
- 资助(19541)
- 教育(18700)
- 重点(14757)
- 编号(14395)
- 计划(14068)
- 部(13582)
- 创(12654)
- 科研(12629)
- 发(12622)
- 成果(12597)
- 科技(12588)
- 性(12078)
- 创新(11954)
共检索到140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远坤 S.D.Linscombe D.E.Groth F.Jodati
应用单行法评鉴水稻育种品系的叶稻瘟和穗颈猪瘟病抗性,大多数参试品系在旱地圃和水田圃均表现相同趋势。在水田圃中感病的品系在旱地圃也感病,在旱地圃中抗病的品系在水田圃中也表现抗病。1994年评鉴选择出的抗病品系,1995年仍表现相同抗性,一些选系表现了与抗病对照品种Katy和Kaybonnet同样的叶稻瘟和穗颈稻瘟抗性,且农艺表现代于对照。试验结果证明,用单行法评鉴育种品系的稻瘟病抗性是可行的。叶稻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显著相关(r=0.5829~0.7439),但也出现有的品系叶猪瘟和穗颈稻瘟的抗性不一致的例外,尤其是在抗叶猪瘟品系中。对于抗叶猪瘟的品系,叶稻瘟和穗颈稻瘟抗性的评鉴都是至关重要的。发...
关键词:
水稻育种 稻瘟病抗性 评鉴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康迳 黄利兴 游年顺 吴志源 郑燕 黄姗
以10个水稻系列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制一套包括16个亲本和60个F1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室内喷雾接菌和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供试亲本及其F1的抗性特征.结果表明:除连丰A外的9个不育系及其配制的54个F1,对2003-2006年福建省流行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2006年上杭茶地田间稻瘟病菌的群体毒力都表现抗病反应,抗性频率100%,抗谱广,抗性评价均为抗(R);同时这9个不育系均含有显性主效抗瘟基因.连丰A的抗性频率为4.8%,抗谱窄,抗性评价为感(S).蜀恢527的抗性频率为76.2%,抗谱较广,中抗(MR);明恢77、晚3、福恢13和福恢5138的抗性频率均为4.8%...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抗稻瘟病 抗性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月雄 颜群 黄大辉 梁海福 高汉亮 马增凤 刘驰 阎勇 高利军 秦刚 李容柏
培育和种植稻瘟病抗性品种是控制水稻稻瘟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发掘和鉴定稻瘟病抗性基因/QTL是开展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的重要基础。利用10个菌株对97份单片段代换系进行苗期人工接种,筛选出7份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9311之间存在稻瘟病抗性差异,表明这些单片段代换系上存在稻瘟病抗性座位。通过代换作图的方法,分别在第4、8、11和12染色体上鉴定出了5个稻瘟病抗性座位。
关键词:
单片段代换系 稻瘟病 代换作图 抗性座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靳春鹏 孙庚 刘金亮 李桂华 张世宏 潘洪玉
选用22个稻瘟菌鉴别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吉林省全部水稻主栽品种及育种材料(98个)的抗瘟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弱,高达98%的供试品种均可以被稻瘟菌不同程度地侵染;本研究筛选到3个品种:超级稻2号、吉粳801、吉粳806,具有极高的抗瘟性,为将来克隆新的抗瘟基因及培育新的抗瘟品种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根据上述抗性鉴定结果,本研究进一步通过PCR方法,以水稻DNA为模板,扩增6个水稻抗瘟基因:Pib、Pi-ta、Pi9、Pi-d2、Pi36及Pikh,检测抗瘟基因在98个品种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这6个抗瘟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5%,94.9%,21....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稻瘟病 抗瘟基因 稻瘟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刚 袁彩勇 曹奎荣 孙祥良 李军 王健 程保山 罗伯祥 徐卫军 唐九友 储成才
采用苗期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并结合10个主效抗性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分析544份水稻种质资源的稻瘟病抗性水平及其携带的抗性基因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水平达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及高感的材料分别为25、50、78、152、156和83份;10个分子标记对应的抗病基因在供试材料中均被检测到,含有2和3个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为4和17份(占0.7%和3.1%),476份材料含有4~6个抗性基因(占87.5%),47份材料含有7个抗性基因(占8.6%);品种抗病反应与其抗病基因种类密切相关,Pi5、Pita、Pi9、Pib等4个基因对6个强致病鉴定小种抗性表现较好。隆粳968、秀水134、嘉58、津稻263、淮稻20号、盐稻10号、谷梅4号等品种含有多个主效抗病基因,连续多年达到高抗水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不同来源的主效抗病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种中,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基因聚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葛少彬 刘敏 蔡昆争 蔡一霞 骆世明
【目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主要的病害之一,每年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表明,施用硅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病害防治措施,在增强植物抗病性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探讨硅处理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效应及生理作用机理,为稻瘟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选用稻瘟病广谱感病品系CO39(不含已知抗稻瘟病基因)及其近等基因系C101LAC(Pi-1)(抗病品系)为试验材料,设置(1)不加硅不接种(Si-M-)、(2)加硅不接种(Si+M-)、(3)不加硅接种(Si-M+)和(4)加硅接种(Si+M+)等4个处理,通过光照培养箱控制生长条件,用Hoagland营养液进行水培试验...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硅 根系 酚类物质 乙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维佳 谢海呈 曾令祥
运用毒力频率,分析贵州省部分水稻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常规稻中,特三矮2号,胜优2号毒力频率值最低;杂稻组合中,佛-青优青的毒力频率值最低。汕优多系1号,威优467、冈优12、冈优22的毒力频率值均低于汕优63(CK)。毒力频率在不同地区间有差异。通过联合抗病性分析,提出了抗性较好的品种(组合)搭配。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毒力频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芳艳 李春光 孟昭河 刘华招 刘永巍 孟巧霞 张景龙 宋冬明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第一大病害。Pi-b基因在我国很多稻区都表现出广谱抗病性并得到了应用。然而该基因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及应用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源于Pi-b基因本身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混合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抗病鉴定,检测和分析了来自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36份水稻品种Pi-b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垦稻06-193、垦稻06-774、垦稻19、垦稻13这4份材料含有Pi-b基因。该结论有助于含有Pi-b基因的品种合理布局及利用,为进一步进行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显性标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哲 王宇江 粱结彩 刘永柱 周继勇 陈雄辉 梁克勤 肖武名
为选育优质抗稻瘟病保持系软华B,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46和Pi2的优质籼稻H281作为供体亲本、以软华B为轮回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结合系谱选育法,聚合2个外源基因以改良保持系软华B。对性状稳定的改良株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稻米品质分析等。通过回交及多代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检测,获得以软华B为遗传背景且含有2个纯合目标基因的BC_1F_6群体2个、BC_2F_5群体2个、BC_3F_4群体2个。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回交世代改良材料在自然病圃均抗稻瘟病;育性鉴定结果显示,回交世代对不育系的不育度为52.7%~100.0%;农艺性状考查及米质分析表明,改良株系基本保留了软华B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特性。SNP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BC_1F_6的背景回复率为74.42%~77.77%,BC_2F_5的背景回复率为86.42%~87.75%,BC_3F_4的背景回复率为92.27%~92.59%。利用连续回交、自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可有效聚合多个抗性基因,获得抗稻瘟病的新保持系,快速实现保持系软华B的分子改良,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的亲本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增建 刘水芳 刘亦学
每年选用天津市有代表性的7群11~15个稻瘟生理小种,先后对768个品种(系)进行抗谱测定,抗菌率达80~100%有34个品种(系),占供试品种(系)4.4%,抗菌率在60~79%属中等抗病的品种(系)有109个,占14.2%,其余625个品种(系)属感病类型。另外用7群10个小种对抗菌力较高的74个品种(系)进行抗病类型划分,抗菌率在90%有4个类型,抗菌率在80%有3个类型。根据各地优势小种分布选择抗源和供生产上品种轮换种植的参考。以上结果说明抗谱测定是相对稳定的,对生产与育种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抗性谱 抗菌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勤忠 林菲 冯淑杰 王玲 潘庆华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亚栋 何近刚
基因OsBRR1是LRR-RLKs基因家族中的一员,LRR-RLKs的成员大多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防卫反应。本研究分别对OsBRR1的转基因干涉株系和超表达株系进行了稻瘟病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干涉株系比转空载体和野生型对照株系对具有中等毒性的稻瘟病菌株研54-04显示更强的感病性;而超表达株系对三种不同的强致病力菌株97-27-2、99-31-1与中10-8-14具有显著的抗性。结果表明,OsBRR1的表达与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密切相关,参与调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刚 王健 曹奎荣 李军 孙祥良 程保山 罗伯祥 杨子博 徐卫军 唐久友 储成才 袁彩勇
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和孕穗期注射接种法,鉴定江苏省49个水稻主导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利用14个抗性基因相关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主导品种中,未鉴定出高抗苗叶瘟和穗颈瘟的品种,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苗叶瘟的品种分别有5、7、14、12和11个,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穗颈瘟的品种分别有2、8、6、9和24个;仅有4个品种对苗叶瘟和穗颈温的抗性均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8.2%。14对引物共检测出35个等位变异,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000 00.537 5,平均为0.33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洪彦彬 杨祁云 林佩珍 王慧 陈志强
对空间诱变的丽江新团黑谷SP1~SP3代株系稻瘟病抗性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空间诱变后,510株SP1代植株中有70株对接种的GD 531菌株由感病变为抗病,占总株数的13.7%;SP2代多数抗病株系对接种菌株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或15∶1的规律,说明SP2代多数抗病株系受1对或2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SP3代受1对抗病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株系抗性继续分离,而受2对抗病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株系抗性基本稳定;利用LR 8-SP2群体对丽江新团黑谷经过空间诱变后产生的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发现该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上,与微卫星标记RM 409连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