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9)
2023(6872)
2022(5812)
2021(5251)
2020(4491)
2019(9935)
2018(9802)
2017(18090)
2016(10239)
2015(11425)
2014(11429)
2013(11217)
2012(10627)
2011(9581)
2010(9787)
2009(9312)
2008(9319)
2007(8530)
2006(7641)
2005(7302)
作者
(32904)
(27460)
(27322)
(26167)
(17810)
(13388)
(12235)
(10753)
(10517)
(10167)
(9631)
(9320)
(9274)
(9261)
(9088)
(8654)
(8259)
(8201)
(8128)
(8082)
(6988)
(6927)
(6891)
(6463)
(6409)
(6208)
(6188)
(6164)
(5788)
(5562)
学科
(35920)
经济(35837)
管理(34439)
(28867)
(25216)
企业(25216)
(13911)
(13910)
方法(12996)
数学(10820)
数学方法(10665)
中国(10515)
(9755)
(9611)
(9403)
业经(9209)
(8252)
财务(8232)
财务管理(8206)
(8173)
银行(8131)
体制(8037)
企业财务(7790)
(7741)
(7546)
金融(7543)
(6379)
贸易(6373)
(6332)
环境(6260)
机构
大学(149755)
学院(147254)
研究(57881)
(57606)
经济(56268)
管理(50224)
中国(43387)
理学(42237)
理学院(41695)
管理学(40777)
管理学院(40517)
科学(36681)
(33840)
(33159)
(31823)
(31331)
研究所(28680)
农业(27269)
业大(25864)
中心(25436)
(25192)
财经(23217)
(21712)
(20980)
北京(20756)
(20719)
(18911)
(18376)
经济学(18084)
师范(18021)
基金
项目(98471)
科学(75920)
基金(71370)
研究(66610)
(65745)
国家(65260)
科学基金(53527)
社会(41871)
社会科(39592)
社会科学(39580)
(38460)
基金项目(36855)
自然(36362)
自然科(35503)
自然科学(35489)
自然科学基金(34867)
(33485)
教育(30806)
资助(29723)
编号(25002)
重点(23645)
(22521)
(22176)
成果(21730)
(20804)
(20558)
计划(20193)
创新(19521)
科研(19361)
课题(19049)
期刊
(67653)
经济(67653)
研究(46132)
中国(36452)
学报(32692)
(31796)
(26574)
科学(26302)
大学(23948)
学学(22845)
农业(21661)
管理(21613)
(16247)
金融(16247)
教育(15611)
财经(12641)
(11562)
技术(11460)
(10804)
经济研究(10528)
业大(9921)
业经(9515)
(9010)
农业大学(8569)
问题(8528)
科技(7326)
(7091)
会计(6827)
理论(6761)
世界(6614)
共检索到237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云月  范金祥  赵建甲  胡玲萍  李炎  陈海如  李正跃  朱有勇  
本研究在云南省稻瘟病重病区石屏县宝秀镇和泸西县中枢镇,进行了品种随机布局和品种替换对稻瘟病流行控制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布局试验示范区中,7个品种(包括2个高感糯稻品种)叶瘟平均发病率为4.92%,穗瘟平均发病率为4.78%,平均损失率为0.95%。品种替换示范试验控制效果显著,替换品种合系41和合系39的穗瘟平均损失率仅分别为0.07%和0.15%,而对照的被替换品种楚粳12和楚粳17的穗瘟平均损失率分别高达5.86%和7.13%。本试验结果对利用品种资源有效控制稻瘟病流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陈茂华  张舒  田剑  潘学义  魏坦雄  朱有勇  
选择湖北省稻瘟病常发区的早稻田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能够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间栽后各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同时还具有增产的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有勇  陈海如  范静华  王云月  李炎  范金祥  杨仕生  马光亮  陈建斌  李作森  卢宝荣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学辉  袁洁  何海永  王云月  
采用Rep-PCR分子指纹对来自贵州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0.83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被划分为87个单元型,17个宗谱;同时,病菌群体遗传宗谱的组成与各地区水稻品种的布局有极大的相关性。以杂交稻为主栽品种的几个地区,如遵义、黔东南、黔西南等,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相对单一,且多为优势宗谱GZL17;以地方品种或粳稻为主栽品种的地区,如六盘水和毕节,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较为分散,各个宗谱所占的比例相对均匀,没有优势或次优势宗谱,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可促使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背景趋于一致,增加稻瘟病的成灾风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杰  杨金欢  王军  范方军  朱金燕  曹卿  田胜尼  仲维功  
主效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高水平的稻瘟病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但这2个基因在国内品种资源中的分布及利用情况缺乏详细的资料,致使育种利用上存在着盲目性。本研究利用Pita和Pib基因的功能标记,检测和分析了我国115份水稻地方品种的Pita和Pib基因型。结果表明,Pita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河北、吉林均有分布,在江苏、上海、山东、湖南、湖北、辽宁没有发现;而只有来自四川的地方品种桂东籼和来自河南的德国稻携带Pib,其他省均未发现。在江苏的主要推广粳稻品种中,晚粳品种几乎都携带这两个基因,部分迟熟中粳携带这两个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太一梅  袁琼芬  杨从党  徐光辉  毕艳芳  金振华  
2009年至2010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和多点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稻瘟病发病程度。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叶瘟和穗瘟均有控制作用,在发病前期、中期较明显,并可推迟10 d左右发生叶瘟,其中在水肥调控的前提下,扩行处理(26.4 cm×9.9 cm、33 cm×16.5 cm、29.7 cm×13.2 cm、19.8 cm×19.8 cm)对穗瘟的控制率在36.04%~53.15%,与其他处理控制率差异显著;而到发病后期,尤其是在稻瘟病偏重发生年份和感病品种中,差异则不明显。生产上应用该技术作为控制稻瘟病的综合措施之一,对减少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辉  周江鸿  王云月  周惠萍  何霞红  孙雁  杨黎华  朱有勇  
【目的】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最佳种植模式,探讨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对稻瘟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与黄壳糯,采用混合间栽法,研究不同种群结构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结果】不同种群结构对黄壳糯稻瘟病的控制效果不同,相对防治效果随杂交稻群体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种群结构为1﹕15.01时对叶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种群结构为1﹕12.40时对穗颈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混合间栽的不同群体结构的复合产量都比净栽有所增加,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结论】黄壳糯与汕优63的群体比例为1﹕12.40~18.88是最优化的群体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娇  圣聪  李涛  喻唅晞  李绚  赵弘巍  
[目的]水稻乙醇酸氧化酶1(OsGLO1)是光呼吸中的关键酶,能调控植物免疫信号分子过氧化氢(H_(2)O_(2))的产生。本研究旨在分析OsGLO1在稻瘟病抗性中的功能,揭示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稻瘟病菌株Guy11分别侵染水稻野生型和OsGLO1基因过表达(OsGLO1-OE)以及沉默(cas9-glo1)的转基因水稻,观察抗病性表型,确定OsGLO1对抗病性的影响。使用稻瘟病菌GZ1(GFP标记)侵染水稻,比较菌丝扩增差异,明确OsGLO1抑制稻瘟病菌侵染后扩展的能力。分别通过定性和定量试验观察和分析H_(2)O_(2)的积累位点和积累量,研究OsGLO1在PTI途径中的作用;通过RT-PCR检测SA和JA信号通路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水平,探明OsGLO1对激素信号途径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受Guy11侵染的OsGLO1-OE水稻病斑更小,相对真菌生长量显著降低,附着胞以及侵染菌丝周围的活性氧积累增多,叶片中H_(2)O_(2)含量显著升高;而cas9-glo1在病斑面积和真菌生物量等方面明显高于野生型,被侵染叶片表面附着胞周围活性氧积累无显著变化,侵染菌丝周围的活性氧积累减少,叶片中H_(2)O_(2)含量显著降低。GZ1侵染48 h后,荧光显微观察显示,OsGLO1-OE水稻叶鞘中的稻瘟病菌侵染程度比野生型明显减弱,而cas9-glo1叶鞘中的稻瘟病菌侵染程度比野生型明显增强。OsGLO1过表达能显著提高SA信号途径的防卫基因如OsPR1a和OsEDS1的表达水平,但是对JA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OsGLO1可以通过激活SA信号通路正向调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慧丽  王平  姚琳  毛建辉  卢代华  胡容平  吴江  龚学书  肖兰英  
为了明确杂糯间栽技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在四川省的叙永、资中、营山、蒲江、雅安5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间栽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发病程度下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不同。在发病较重的生态区(叙永,发病率86.46%,病指53.61),间栽糯稻发病程度与净栽糯稻无显著差异。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营山,发病率6.90%,病指1.08),部分间栽处理中糯稻发病程度极显著低于净栽。在叙永,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叶瘟的控制效果在12%~26%,对颈瘟的效果为0;在发病较轻的雅安、营山,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最高达到46%~88%,对糯稻颈瘟控制效果的范围在11%~76%。总体来说,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汉明  房辉  周惠萍  谢勇  刘林  冯建孟  李成云  朱有勇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间栽模式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病害发生过程是一个多因子互作的不确定性的灰色系统,本文利用水稻间栽模式下的8个田间生态指标,根据灰色理论和方法对各生态指标与糯稻冠层孢子捕捉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和权重的分析,并对不同混栽模式下的上述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糯稻冠层稻瘟病孢子捕捉数与田间风速和湿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大,其次温度,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灰色关联度最小。此外,随着糯稻和杂交稻行比的增加,反映间作生态系统抑制或降低病害发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递增趋势。由于灰色系统理论具备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不具有的处理贫信息和非正态分布等不确定性数据的优势,因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桂菊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鉴材料参鉴品种(系、组合)共计35组次,264份,均由湖北省种子公司统一组织,各供种单位提供: 1.2 鉴定方法 1) 稻白叶枯病鉴定。分别于分蘖期及孕穗期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接种。接种菌株为白叶枯菌Ⅱ致病型的代表菌株KS-6-6和Ⅳ致病型的代表菌株浙173(均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病圃设在枝江县问安镇宜昌市农科所水稻病鉴圃内。稻白叶枯菌采用胁本哲氏培养基于26~28℃的条件下培养2d,于下午4~6时分别用浓度为3×10~8Cell/ml的菌悬液剪叶30~40片。接种21d后,每品种调查记载20片接种叶的叶长及病斑长度,观察、记载、评级均按全国统一标准进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颜群  罗志勇  张晋  高利军  陈小林  高汉亮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靳春鹏  孙庚  刘金亮  李桂华  张世宏  潘洪玉  
选用22个稻瘟菌鉴别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吉林省全部水稻主栽品种及育种材料(98个)的抗瘟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弱,高达98%的供试品种均可以被稻瘟菌不同程度地侵染;本研究筛选到3个品种:超级稻2号、吉粳801、吉粳806,具有极高的抗瘟性,为将来克隆新的抗瘟基因及培育新的抗瘟品种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根据上述抗性鉴定结果,本研究进一步通过PCR方法,以水稻DNA为模板,扩增6个水稻抗瘟基因:Pib、Pi-ta、Pi9、Pi-d2、Pi36及Pikh,检测抗瘟基因在98个品种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这6个抗瘟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5%,94.9%,21....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美琦  赵桢梅  马占鸿  曾士迈  
用分小种接种法在共18个品种-小种组合上进行了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Barr.)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用综合病指法、流行速率法、抗性组分法三种方法推求了不同品种-小种组合的寄生适合度;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三种寄生适合度估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以综合病指寄生适合度(PFID)、流行速率寄生适合度(PFr)、综合抗性组分寄生适合度(PFRC)为因变量,以侵染几率FIP、病斑面积(FSS)、产孢面积(FPS)和产孢量(FPD)为自变量的相对寄生适合度预测模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雪梅  冯慧  白玉莲  向芮琪  黄富  彭云良  
为指导四川抗稻瘟病品种选育和合理布局,在四川蒲江、雅安和江油对含20个不同抗稻瘟基因的25个单基因系以及134个以杂交稻为主的四川水稻主栽品种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km,Pi-kp,Pi-kh,Pi-z5或Pi-9(t)的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在各病圃抗性表现较优。134个品种中98.48%的品种在蒲江和叙永叶瘟表现为感病,63.43%的品种在雅安叶瘟表现为感病;在各病圃均得到颈瘟数据的126个品种中,至少在一个病圃抗颈瘟的有4个,其中D优202在叙永、蒲江和雅安病圃叶瘟和颈瘟均表现为抗或中抗,而在各病圃颈瘟均严重感病(9级)的有27个品种。D香287叶瘟阶段在叙永和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