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8)
- 2023(1890)
- 2022(1548)
- 2021(1426)
- 2020(1325)
- 2019(2780)
- 2018(2865)
- 2017(4983)
- 2016(3224)
- 2015(3448)
- 2014(3195)
- 2013(3165)
- 2012(3058)
- 2011(2577)
- 2010(2540)
- 2009(2160)
- 2008(2142)
- 2007(1842)
- 2006(1482)
- 2005(1294)
- 学科
- 济(8358)
- 经济(8345)
- 管理(5472)
- 业(5091)
- 方法(4228)
- 学(3791)
- 数学(3761)
- 数学方法(3706)
- 企(3622)
- 企业(3622)
- 财(2937)
- 中国(2869)
- 农(2640)
- 稻(2120)
- 农业(1800)
- 地方(1762)
- 制(1627)
- 贸(1596)
- 环境(1594)
- 贸易(1593)
- 业经(1581)
- 易(1564)
- 银(1521)
- 银行(1485)
- 务(1467)
- 财务(1467)
- 财务管理(1459)
- 企业财务(1396)
- 及其(1385)
- 行(1362)
- 机构
- 大学(40111)
- 学院(38835)
- 研究(17979)
- 农(15820)
- 科学(14379)
- 农业(13146)
- 济(12425)
- 经济(12189)
- 中国(11823)
- 业大(11523)
- 所(11189)
- 研究所(10510)
- 管理(10250)
- 京(9116)
- 理学(8823)
- 理学院(8637)
- 农业大学(8626)
- 管理学(8242)
- 管理学院(8178)
- 室(8099)
- 省(8032)
- 实验(7688)
- 中心(7615)
- 实验室(7413)
- 业(7352)
- 重点(7034)
- 江(6874)
- 科学院(6510)
- 院(6206)
- 技术(6171)
共检索到60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绪 赵云云
用扫描电镜对水稻叶鞘表面作了观察,叶鞘表面是由多列纵向排列的片状结构单元构成,每片状结构单元包含长形细胞带、硅化-木栓细胞带、气孔带和瘤状乳突带等4种不同结构区带,并对种和亚种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水稻 叶鞘 显微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绪 余张明
用扫描电镜对普通野猪、籼稻和粳稻三叶期第三叶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了三叶期第三叶片的硅化-木栓细胞带和气孔器乳突发育不完全的现象。气孔带乳突特征是粳稻小而密,普通野稻大而稀,籼稻居中。大瘤状乳突的形状,普通野稻为扁圆柱形,籼稻为长圆柱形,粳稻为椭圆球形,但农家粳稻品种与普通野稻相似。
关键词:
水稻 第三叶 乳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骁才 蒋辉 吴伯骥 郑国
对离体培养植物细胞(胡萝卜细胞和烟草细胞)的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表面细胞的表面上分布有颗粒和纤丝。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有各种各样,有些颗粒顶部凹陷成小坑。纤丝大多与颗粒相连,在有些细胞表面上纤丝交织成网络。对这些颗粒和纤丝的分泌活动及调节,以及颗粒和纤丝在细胞之间粘连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中 王瑞勤 付慧杰 韩秋波
应用SEM对兴安、长白、华北、新疆、日本落叶松10个种源种子种体、种翅的9个特定部位的表面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种的落叶松,其种子表面结构各具特点。②同种不同种源间,种子表面结构基本一致。③同一种子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面结构特征,选择同一部位才能进行种间比较。④在选定的9个特定部位,种子表面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⑤每种种于至少在2~3个位点具有独特的表面结构。⑥种子表面结构的差异是由于其外表皮细胞特征及干燥时收缩状况不同造成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晓月 王荫长 尤子平
朱砂叶螨雌成螨表皮肤纹突起,在第I对背中毛之间为三角状,密度为8.6个/10μm;第Ⅱ、Ⅲ对背中毛之间的为串珠状.密度为3.35个/10μm;第Ⅲ、Ⅳ对背毛之间的也是串珠状,密度为7.66个/10μm;第Ⅳ对背毛之间区域为三角状,密度为7.9个/10μm.腹部和足上无任何效突.生殖区肤绽放射状,上部区域有粒点,无纹突.眼背侧区域肤纹纵向,纹突三角状,密度为8.1个/10μm.腹部区域肤纹斜向,无纹突.雄成螨末端尖,体背有3~4条深凹陷,体背腹表皮均无肤纹突起。
关键词:
朱砂叶螨 体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游新 杨莉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了栋属20种、3变种和青冈属11种叶片角质层内外表面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外表面特征变化不明显,但内表面特征差异显著,落叶栎类、高山栎类、青冈栎类都有各自较突出而稳定的特征.该文综合讨论了栎属、青冈属各方面研究的资料,作者认为:把栎属、青冈属归为一属是有一定依据的,建议分为三个亚属,即落叶栎亚属(Subg.Quercus)、青冈栎亚属(Subg.CyclobaIanopsiS)、高山栎亚属(Subg.Suber).
关键词:
栎属,青冈属,角质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维金 徐珍秀
不同品种水稻剑叶和穗颈大维管束的扫描电镜观察王维金,徐珍秀(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电镜室,武汉430070)关键词:水稻,剑叶,穗颈,大维管束,扫描电镜EXAMINATIONTOLARGEVASCULARBUNDLEOFF...
关键词:
水稻,剑叶,穗颈,大维管束,扫描电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惠蓉 陈志远
泡桐(属)是原产中国的著名速生树种,有关这一属植物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注意到了不同的种在叶表皮毛特征上的差异,包括毛的有无、疏密及是否粘手等等。但叶片被毛的类型与疏密因苗期叶与大树叶、幼叶与成熟叶、小枝下部叶与上部叶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以大树上小枝中上部的成熟叶被毛类型最为稳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严格采用这一部位的泡桐叶进行系统研究;其次,在方法上,以前的观察基本限于光学显微镜甚至扩大镜。Theobald对玄参科的叶表毛状体扫描电镜观察只注意到腺毛的有无,《植物学实验图说》上也只是刊出几幅泡桐叶表毛状体的图像,均未作扫描电镜下的系统研究;同时,由于对毛状体没有采用统...
关键词:
泡桐属 叶表 毛状体 形态 扫描电镜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崔龙波 孔俊 周雪莹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蛤蜊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所有鳃丝的组织结构均相同。鳃丝上皮按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4个区带:前纤毛柱状细胞区、侧纤毛柱状细胞区、粘液细胞区和扁平细胞区。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扁平细胞为呼吸上皮,其结构有助于气体交换。相邻鳃丝通过成排的、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
关键词:
中国蛤蜊 鳃 组织学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关键词:
枯叶蛱蝶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利 秦道正 任红楼 夏明聪 李慧龙 卢兆成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了小贯小绿叶蝉与凯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小绿叶蝉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雌雄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鳞状突起,鞭节细长,分为多个亚节,分布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2种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存在,且均为球状刺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慧 陈保平 付新华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端黑萤(Luciola praeusta Kiesenwetter)成虫及幼虫头部的形态,结果表明:端黑萤成虫复眼发达,但口器退化,仅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须及下唇组成;幼虫有1对不发达的侧单眼,1对发达的、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其口器非常发达,具有1对锋利的、中空的镰刀状上颚,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和1对内颚叶。端黑萤幼虫口器的典型特征为上颚近1/2处向内侧弯曲成1个齿状突起。
关键词:
端黑萤 头部 形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瞿波 朱旭彤 程鹏飞 王前和
对生态核不育大麦不育株和可育株的成熟花粉以及对照品种8909和鄂啤2号的成熟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态核不育大麦不育株和可育株均含有空秕状和圆形、饱满两类花粉;两对照品种的花粉为圆形、饱满类型。生态核不育大麦可育株的圆形花粉与对照品种花粉一样,其萌发孔有明显突出的孔盖;而生态核不育大麦不育株的圆形花粉则无孔盖。因此,可认为萌发孔孔盖的有无是生态核不育大麦可育与不育花粉的典型鉴别特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邢维贤 安利国 杨桂文 尹苗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胡子鲶鳃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对其丝状鳃、片状鳃与枝状鳃的表面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三种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胡子鲶 鳃 扫描电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际佳 郭云贵 李桂峰 赵会宏
选取性成熟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亲鱼,体质量800~2 300 g,经人工催产后,在27℃条件下进行干法人工授精。取成熟卵及相遇后不同时间段的精卵用扫描电镜对赤眼鳟成熟精、卵及精子入卵早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赤眼鳟成熟精子为鞭毛型形态,全长19.6~22.4μm。头部直径约1.65μm,鞭毛长17.8~20.6μm,头径与鞭毛长度之比为(1∶9.89)~(1∶11.4)。赤眼鳟成熟卵呈圆形,具单一受精孔。卵膜厚度约为2.78μm,卵膜表面平滑光洁;无明显的沟或嵴,卵膜表面可见均匀分布有很多孔小管,直径约0.14μm。在动物极具一漏斗状凹陷卵膜孔,直径1...
关键词:
赤眼鳟 受精 扫描电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