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
- 2023(725)
- 2022(650)
- 2021(639)
- 2020(577)
- 2019(1150)
- 2018(1119)
- 2017(1772)
- 2016(1192)
- 2015(1284)
- 2014(1199)
- 2013(1213)
- 2012(1180)
- 2011(1048)
- 2010(1045)
- 2009(993)
- 2008(982)
- 2007(803)
- 2006(611)
- 2005(571)
- 学科
- 业(3064)
- 管理(2835)
- 企(2769)
- 企业(2769)
- 稻(2132)
- 济(2006)
- 经济(1999)
- 学(1855)
- 人事(1295)
- 人事管理(1295)
- 财(1154)
- 务(1031)
- 财务(1030)
- 财务管理(1030)
- 领导(1029)
- 企业财务(1007)
- 方法(971)
- 水产(845)
- 数学(832)
- 数学方法(800)
- 动物(762)
- 农(704)
- 动物学(698)
- 技术(628)
- 文化(548)
- 虫(536)
- 害(521)
- 研究(512)
- 业经(506)
- 生物(487)
- 机构
- 学院(16816)
- 大学(16688)
- 农(10084)
- 研究(8902)
- 农业(8727)
- 科学(8107)
- 所(6477)
- 业大(6427)
- 研究所(6194)
- 农业大学(5419)
- 业(5407)
- 中国(5018)
- 省(4750)
- 室(4691)
- 实验(4635)
- 实验室(4457)
- 重点(4251)
- 科学院(3937)
- 管理(3848)
- 京(3829)
- 理学(3464)
- 技术(3409)
- 理学院(3397)
- 中心(3302)
- 管理学(3211)
- 管理学院(3195)
- 江(3188)
- 济(3154)
- 经济(3040)
- 院(2877)
共检索到23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宗卜 K.A.K.Moldenhauer
由新的半矮秆品系RA73与其它4个不同株高的品种Lemont(半矮秆)、L202(次半矮秆)、Katy(次半矮秆)和Bond(高秆)组成一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于1994年和1995年对亲本、F1和F2进行中子辐射而得到的半矮秆品系RA73,控制其株高的基因,与半矮秆品种Lemont具有的sd—1半矮秆基因是不等位的。RA73与Lemont、L202和Katy杂交,其F2代的分离比为:9高秆:6半矮秆:1特矮秆或9高秆:3次半矮秆:3半矮秆:1特矮秆。在这些组合中存在两对不等位的独立的半矮秆基因。F1和F2出现高秆野生型植株,F2还出现新的双隐基因控制的特矮秆植株。L202或Katy具有显性次半...
关键词:
水稻 新半矮秆 基因 遗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立宏 赖桂贤 滕友仁 周傲南 王浩熙
KL908与6个高秆品种杂交,根据P1、P2、F1、F2、B1、B2和部分F3世代群体株高变异的分析,证明KL908的矮生性系受1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爱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显性效应较弱。KL908的基因型暂定为DKDK,DK与籼稻半矮秆基因sd-1非等位。作者论述了培育显性矮生系的潜在育种意义。
关键词:
水稻 矮生性 遗传,显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丽君 王术 王伯伦 黄元财 贾宝艳
利用半矮生水稻品种沈稻4号(P1)和中高秆品系沈农637(P2)及其杂交后代F1、F2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的遗传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性状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近似相等,分别为-4.742和-4.741,主基因遗传力为47.13%,多基因遗传力为41.3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志义 丁得亮 刘惠芬 夏宝森 乔东明 李金龙
用大穗高秆品种Akenohoshi与半矮生粳型系统SC-TN1杂交后代F5的6个品系及其亲本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品系与亲本遗传性状的表现及其联系。结果表明,通过改善sd-1基因的遗传背景,使半矮生性及优良株型的特性与大库容量相结合是可能的,能够从中培育出有更高产量潜力的新品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李生荣 任勇 周强 陶军
为了深入了解矮秆糯小麦材料的遗传规律,以4个矮秆糯小麦材料为母本,5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3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退化小穗和千粒质量5个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结实小穗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株高及各节间长与各产量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穗下节长与株高之间的关系,各节间长度与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从而实现糯小麦高产稳产的育种目标。
关键词:
糯小麦 节间长度 产量 遗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歆 于恒秀 唐丁 黄健 龚志云 程祝宽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
关键词:
水稻 显性矮秆基因 T-DNA插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籍贵苏 杜瑞恒 张喜英
对谷子根部性状的遗传及根的地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高秆、矮秆材料的根重、根伤流液大小均是受遗传控制的性状。高秆材料的根条数明显地高于矮秆材料。谷子的根部性状与产量及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根条多、根重大、后期根伤流液大小适中对植株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形成非常有利。根系大、在耕作层的分布范围广、后期根活力大、不早衰是高秆材料在产量上明显优于矮秆材料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谷子,高秆,矮秆,根,遗传,分布,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海春 陈立 李开兵 余学杰 袁继超 曲比伍合 柯永培
积极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利于玉米矮化育种。对比研究了矮秆突变体K125d和同源自交系K211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与7个不同株高自交系配制正反交F_1,回交B_1、B_2和自交F_2群体,分析突变体K125d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其矮秆基因定位用BSA-SSR标记法。结果表明,与K211相比,K125d的生育期极显著增长,株高极显著降低;叶片重叠密集,叶数和叶宽极显著增加,叶片夹角极显著降低。所有群体在2个不同生态点试验结果一致,正反交F_1均为高秆;7个B_1群体和F_2群体株高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除K123d外,6个B_2群体均为高秆,表明突变体K125d的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d125。以(K125d×K236)F_2为定位群体,将基因d125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其距离为6.6,5.1 cM。以br2基因模型GRMZM2G315375克隆d125发现,d125在模型第1 651个碱基处有一个9 bp片段插入,在第6 438碱基处有一个232 bp片段缺失,缺失导致移码突变,造成功能位点缺失可能是导致转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丽 石海春 赵长云 余学杰 柯永培
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研究其遗传特性,可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以自然突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K718d和野生型K718为材料,比较表型差异和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K718d与5个高秆自交系组配正反交F_1、BC_1、BC_2和F_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通过BSA-SSR标记法定位矮秆基因,用等位杂交法鉴定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与K718相比,K718d株高、穗位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48.23%,75.57%,30.83%和65.92%,穗长缩短28.57%,产量降低36.4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突变体K718d对GA_3和IAA均不敏感。2个生态点试验结果,正反交F_1均为高秆;BC_1和F_(2 )群体高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BC_(2 )群体为高秆,表明K718d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将矮秆基因d718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2.5 cM,是一个br1等位基因。该结果为d718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兴普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增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2、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之间,生物产量与粒数/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矮秆基因的不同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春小麦,矮秆基因,籽粒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等位性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稀 蒲定福 田露申 余青青 杨玉恒 代兵兵 赵昌斌 黄成云 邓武明
【目的】株高是影响油菜抗倒性、丰产性和全程机械化进程的关键性状,油菜矮秆、半矮秆资源的发掘与研究,是实现株高遗传改良的关键。目前油菜优异矮源缺乏,通过对获得的甘蓝型自然矮化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及激素相关形态学、生理学分析,旨在综合评估其利用潜能,为其在油菜矮化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后续基因定位、克隆奠定基础。【方法】将甘蓝型油菜品系141492自交6代后发现的半矮秆突变体经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DH系群体,选取1个半矮DH系,暂命名dw-1,其平均株高约95 cm,变幅83—105 cm。对dw-1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等进行表型鉴定,并以dw-1与野生型高秆为亲本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进行遗传分析。通过光暗处理(16 h光照/8 h黑暗、24 h黑暗)形态学观察、下胚轴与茎秆赤霉素敏感性测验,鉴定突变体突变类型。【结果】与野生型相比,dw-1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菌核病病指、二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主序有效长、一次分枝数、株高、分枝部位高度、重心高度、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全生育期极显著缩短。遗传分析表明,dw-1株高的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47.5,显性度0.2;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0%、84.0%、85.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5.6%、6.7%。光照与黑暗条件下,dw-1形态建成正常且下胚轴长度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外施低浓度赤霉素对下胚轴与茎秆伸长作用不明显,高浓度处理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均不能恢复至野生型表型。【结论】dw-1田间综合性状优良,矮生性状以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又以加性效应为主,常规杂交育种早代选择有效。dw-1矮化机制与油菜素内酯途径无关,为赤霉素敏感性减弱应答类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中良 郑钦玉
利用4个普通小麦品种与13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数代以上产生的4套近等基因系,于2006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二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株高株粒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3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8.3~73.2 cm,显性矮源株高与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68 9)。显性矮源株高提高到62.4 cm以上时,既可达到或超过轮回父本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其中,具有SWO7,RHT21,SWO5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使轮回父本株高(92.6 cm)分别降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袁亮 张亚勤 张采波 汤玲 荣廷昭 曹墨菊
为了更好地利用矮秆突变体,对突变体dm676的形态特征、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矮化机理、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进行了试验研究。从正常玉米自交系m676中发现一矮秆突变体dm676,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降低了2/3,节间数减少且节间长度明显缩短;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属于隐性单基因遗传;外施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试验均不能使突变体dm676株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该突变不属于iaa或Ga3缺乏性突变;石蜡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dm676的穗位下1节间表皮细胞明显缩短,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推测突变体节间长度缩短可能由于茎部细胞长度缩短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