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2)
2023(789)
2022(745)
2021(641)
2020(598)
2019(1282)
2018(1368)
2017(2206)
2016(1453)
2015(1691)
2014(1675)
2013(1688)
2012(1657)
2011(1465)
2010(1525)
2009(1450)
2008(1459)
2007(1326)
2006(1154)
2005(1028)
作者
(6519)
(5451)
(5450)
(5258)
(3685)
(2906)
(2446)
(2230)
(2223)
(2192)
(2015)
(1977)
(1898)
(1887)
(1829)
(1800)
(1774)
(1755)
(1731)
(1587)
(1518)
(1487)
(1359)
(1330)
(1308)
(1297)
(1291)
(1288)
(1246)
(1226)
学科
(5048)
经济(5043)
方法(3816)
数学(3230)
数学方法(3054)
(2840)
管理(2789)
(2635)
(2239)
企业(2239)
(2127)
理论(1069)
(967)
(966)
(909)
(883)
(871)
(815)
统计(798)
技术(795)
虫害(730)
(724)
财务(716)
财务管理(712)
决策(700)
环境(694)
企业财务(669)
病虫(647)
病虫害(647)
及其(642)
机构
大学(23919)
学院(23310)
(10419)
研究(10378)
科学(9091)
农业(8972)
业大(7489)
(7112)
管理(6867)
研究所(6681)
中国(6579)
(6004)
(5907)
理学(5891)
农业大学(5830)
经济(5796)
理学院(5785)
管理学(5411)
管理学院(5388)
(5241)
(5136)
(5025)
实验(4853)
实验室(4684)
重点(4449)
中心(4425)
科学院(4355)
(4172)
技术(4147)
工程(3680)
基金
项目(17563)
(12896)
国家(12836)
科学(12673)
基金(12488)
科学基金(9932)
自然(8463)
自然科(8313)
自然科学(8308)
自然科学基金(8145)
研究(8104)
(7524)
(6830)
基金项目(6064)
资助(6064)
计划(5635)
科技(5331)
重点(4400)
专项(4108)
(3918)
社会(3901)
科研(3851)
教育(3774)
社会科(3727)
社会科学(3724)
(3718)
(3501)
(3426)
(3373)
创新(3321)
期刊
(10003)
学报(9824)
农业(7618)
大学(6327)
科学(6281)
学学(6215)
(5242)
经济(5242)
中国(5060)
研究(4658)
业大(4004)
(3963)
农业大学(3715)
统计(3233)
管理(2579)
(2531)
决策(2472)
(2346)
中国农业(2337)
技术(2197)
自然(2111)
自然科(1909)
自然科学(1909)
(1822)
农业科学(1541)
技术经济(1518)
西南(1463)
情报(1322)
教育(1322)
科技(1258)
共检索到33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本泽  赵爽  龚耀  何亮  
利用湖北武汉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期间自然高温环境,采用分蘖田间耐热性鉴定法对2份耐热品种Ⅱ优838、汕优63和2份敏感品种Ⅱ优63、特优559进行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花期均温达到最高的时间点"08-02",4份品种的分蘖结实率均达到最低值,但耐热品种Ⅱ优838和汕优63的结实率要远高于敏感品种Ⅱ优63和特优559;表明Ⅱ优838、汕优63的耐热性大大强于Ⅱ优63、特优559,与生产实践非常吻合。在另一个高温胁迫点"08-11"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在受到高温热害时所有供试品种的分蘖结实率与花期均温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且对Ⅱ优63、特优559的结实率影响更为严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建田  范双喜  张喜春  韩良玉  
以6个结球莴苣品种为试验材料,从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耐热性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抽薹时间是理想的耐热性鉴定指标。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与抽薹时间显著相关,因而可作为结球莴苣耐热性鉴定的辅助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全  余四斌  李春海  牟同敏  
【目的】通过对水稻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的遗传研究,为水稻耐热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2个籼稻品种T219(对高温敏感)和T226(耐高温)为亲本构建的20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了2年的高温处理试验,对RILs在抽穗开花期的耐热性状进行了主效应QTL以及QTL上位性分析。【结果】利用181个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构建了覆盖水稻全基因组1559.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8.3cM的遗传连锁图谱。2年共检测到7个抽穗开花期耐热性主效应QTL以及7对上位性QTL。2004和2005年分别检测到3个和4个QTL,共解释29%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鹏  冯慧  陈浩  杨成明  吴孝波  黄强  
为了研究II优838的的耐高温特性,用II优838在内的10份水稻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和随机区组的方法,在自然高温区验证其耐高温的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期间的温度达到了对水稻材料耐温性检验的目的,在高温条件下II优838在所有水稻材料中结实率和小区产量都最高,并且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也最高。从而印证了其较好的耐热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如强  孙其信  张树榛  
利用51份春小麦材料对3种耐热性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供试材料在田间通过晚播计算各基因型的穗粒重感热指数(Se)或于籽粒灌浆期用塑料简棚进行遮盖处理并计算千粒重感热指数(Sg)评价其耐热性;而在室内采用膜热稳定性测定方法,以相对热损伤率(RI%)大小评价基因型的耐热性。相关分析表明:Se在年际间和年份内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r=0.676**~0.757**),从而具有较好的重演性;而RI%与Sg呈显著正相关(r=0.328*)说明基因型的膜热稳定性大小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其田间的耐热性表现。上述方法指标将在今后的耐热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盖钧镒  
对8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在小麦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耐热性的高低与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冠层温度显著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品种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量;叶片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小麦抗热性育种的选择指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光光  黄红弟  张华  郑岩松  
以6个不同熟性的菜心品种为材料,研究供试材料在不同条件下萌发的发芽率(GR)、发芽势(GV)、发芽指数(GI)、芽全长(BFL)、根长(RL)、芽鲜重(WFW)和根鲜重(RW)相对值的变化,采用隶属函数法分析并筛选与热害指数显著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42℃萌发2 d的GV、GR、GI,38℃萌发4 d的GV,42℃萌发的BFL,42℃老化处理4 d的GV、BFL、RL,42℃老化处理8 d的GV、BFL等10项指标与热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837、–0.824、–0.849、–0.964、–0.841、–0.842、–0.835、–0.867、–0.915。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智慧  聂文娟  孟焕文  王明钦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下黄瓜芽苗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筛选芽苗期黄瓜耐热鉴定的形态指标。【方法】以25℃为对照(CK)温度,以4个已知耐热性的黄瓜品系种子为试材,在不同高温(35,38,42℃)下发芽6d后,测定芽苗形态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38℃高温发芽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全鲜质量(X1)、去子叶鲜质量(X2)、根鲜质量(X3)、下胚轴长(X4)、活力指数(X5)与黄瓜品系耐热性的相关性比35和42℃下更密切,可作为耐热种质筛选的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二主成分对耐热性评价的贡献率分别为89.03%和9.86%;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黄瓜耐热性预测方程。【结论】在38℃高温条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迪  孙操稳  王立宪  贾黎明  
【目的】花楸是分布在我国山区海拔500~2 200 m的重要乡土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研究对不同花楸无性系的田间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为早期筛选出适应于北京高平原地区的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5个种源的14个无性系花楸的2年生嫁接苗为材料,在北京延庆海拔500 m的田间条件下,对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的活性进行测定;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分析法对14个无性系花楸幼苗的耐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各单项指标值在4个月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在不同无性系之间的差异也显著;WL1、WL2、SH1和SH2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表现显著优于其他无性系。TB1和TB2的生长表现最差;TB1和TB2的MDA含量从5月到6月升高最显著,耐热性表现差。FN2和WL2的MDA含量从5月到6月反而下降,优于其他无性系;WL2、FN1和FN2的两种保护酶活性高,优于其他无性系;FN1和FN2的叶绿素含量受高温的影响下降最少,优于其他无性系;SS1、SS2、SS3和SS4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优于其他无性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苗高和地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0个单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后,得到4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结论】经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各无性系幼苗的田间耐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WL2、WL1、FN1、SH2、SH1、FN2、SS2、HS2、SS4、SS3、SS1、HS1、TB2、TB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波  关攀锋  辛明明  汪永法  陈希勇  赵爱菊  刘曼双  李红霞  张明义  逯腊虎  魏亦勤  刘旺清  张金波  倪中福  姚颖垠  胡兆荣  彭惠茹  孙其信  
【目的】利用热感指数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分别对冬、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为小麦耐热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冬小麦材料采用延期播种、春小麦材料种植在温度有显著差异的地理环境下,人为致使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根据不同环境处理的千粒重值计算冬、春小麦各个材料的热感指数。依据热感指数,对来自中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和国外不同地区和组织的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包括688份冬小麦和637份春小麦,分别进行耐热性评价。热感指数小于0.5为极耐热材料、大于等于0.5小于1为中等耐热材料、大于等于1小于1.5为中等热敏感材料、大于等于1.5为极敏感材料。【结果】冬小麦和春小麦热胁迫处理组灌浆期平均最高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1.91℃和7.09℃,且热胁迫处理组千粒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根据热感指数分级评价结果,极耐热冬、春小麦材料31和48份,占供试材料的4.51%和7.54%;极敏感冬、春小麦材料19和58份,占供试材料的2.76%和9.11%;其余大多数材料为中间类型(中等耐热材料和中等热敏感材料)。从中国小麦生态区域的地理分布来看,来自南部麦区(西南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耐热性整体高于来自北部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对于春小麦,来自新疆春冬麦区的材料耐热性最强,平均热感指数为0.70,且其中88.00%的材料属于耐热材料(极耐热材料或中等耐热材料);此外,来自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春小麦平均热感指数为0.88,也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耐热性最弱,平均HSI为1.18,其中69.58%的材料为热敏感材料(中等热敏感材料和极敏感材料)。【结论】采用延期播种或在高温的地理环境下种植能使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综合考虑正常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和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筛选出优异耐热资源103份,可用于相应生态区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鑫  朱军  刘旭广  
本文在温室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盆栽实验,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所引种的3三种兰花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种兰花耐热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寒兰>春兰>风兰。为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希勇  李亚军  高增玉  田胜民  
以Seui82×SieteCerros重组近交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电解质渗漏测定细胞膜热稳定性的方法,对耐热性获得与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耐热性表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供试材料幼苗相当热损伤率的变幅为39 0%~75 8%,基因型间在该性状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幼苗相对热损伤率和大田环境条件下耐热性表现的相关分析中,发现相对热损伤率与大棚升温及第2播期的千粒重、穗粒重热感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和第2播期产量性状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和升温处理的产量性状也表现出较高的负相关。研究认为细胞膜热稳定性是一个耐热性评价的理想生理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敏  苏慧  李阳阳  李金鹏  李金才  朱玉磊  宋有洪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耐热性,筛选耐热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耐热评价模型,为耐热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高温(花后第14—20天,连续7 d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2种处理,在灌浆后期测定小麦穗部冠层温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收获晾干后测定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根据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生长下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温处理下各性状变异幅度为-14.89%—15.09%。通过对9个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55.970%、15.530%和12.171%,代表了全部数据83.670%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热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耐热性强弱将20个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第一类耐热型8个品种;第二类中等耐热型7个品种;第三类高温敏感型5个品种。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D=-4.801+0.834X4+2.913X7+0.303X6+2.937X8-1.409X1-0.524X3+0.876X9(R2=0.986),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VP)与D值基本一致,表明SOD活性(X4)、单穗粒重(X7)、CAT活性(X6)、千粒重(X8)、冠层温度(X1)、MDA含量(X3)和产量(X9)这7个指标可用于小麦耐热性品种的鉴定。【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评价是可行的;20个小麦品种被分为3类(耐热型、中等耐热型和高温敏感型);高温处理下,SOD活性、单穗粒重、CAT活性、千粒重、冠层温度、MDA含量和产量可以作为小麦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但忠  木万福  苏银玲  麻继仙  杨龙  袁建民  张志星  杨红均  
关键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长春  罗本钒  傅强  徐跃进  万正杰  
为筛选适合夏季高温气候条件下生产的不结球白菜品种,并为耐热不结球白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资源,对笔者所在实验室收集到的78份不结球白菜自交不亲和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武汉夏季自然高温环境进行了热害指数测定。结果发现,四季矮脚特白梗奶白菜(编号C72)的热害指数在所有材料中最低,并且植株对高温具有较强的耐受力。此外,经测定发现C72相比较于其他材料具有更高的POD、SOD酶活性和更低的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这些生理指标进一步表明C72具有更强的耐热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