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57)
2023(9831)
2022(8755)
2021(8312)
2020(6923)
2019(16017)
2018(16016)
2017(30656)
2016(16724)
2015(18884)
2014(18759)
2013(18607)
2012(16984)
2011(15150)
2010(14770)
2009(13383)
2008(12834)
2007(10694)
2006(9168)
2005(7799)
作者
(48213)
(39830)
(39412)
(37610)
(25502)
(19238)
(17866)
(15753)
(15206)
(14255)
(13769)
(13394)
(12526)
(12507)
(12282)
(12173)
(12033)
(11877)
(11332)
(11320)
(9955)
(9624)
(9608)
(9068)
(8885)
(8875)
(8869)
(8677)
(8027)
(8004)
学科
(64308)
经济(64242)
管理(47941)
(44657)
(37219)
企业(37219)
方法(31021)
数学(26899)
数学方法(26600)
(17031)
中国(15978)
(15234)
(14506)
业经(14171)
地方(14127)
农业(11573)
环境(11342)
(11291)
贸易(11287)
理论(11035)
(10950)
(10926)
技术(10447)
(9970)
(9889)
财务(9831)
财务管理(9814)
(9598)
企业财务(9308)
教育(8937)
机构
大学(232443)
学院(230701)
管理(95927)
(87124)
经济(85170)
理学(84165)
理学院(83252)
管理学(81848)
管理学院(81448)
研究(76361)
中国(54232)
(49523)
科学(49392)
(38753)
(38301)
(38227)
业大(37511)
研究所(35329)
中心(33999)
(31791)
财经(31352)
北京(30920)
农业(30916)
(30408)
师范(30149)
(28606)
(27802)
(26261)
技术(24798)
经济学(24652)
基金
项目(167458)
科学(131043)
研究(121671)
基金(120992)
(105898)
国家(105038)
科学基金(90001)
社会(74720)
社会科(70773)
社会科学(70755)
(66041)
基金项目(65374)
自然(60055)
自然科(58623)
自然科学(58612)
自然科学基金(57541)
(55845)
教育(55372)
编号(50123)
资助(49277)
成果(39831)
重点(37167)
(36374)
(35661)
(35179)
课题(34004)
创新(32776)
科研(32191)
项目编号(31157)
教育部(30888)
期刊
(90649)
经济(90649)
研究(65443)
中国(40826)
学报(39029)
(35443)
科学(34878)
管理(33804)
大学(28813)
学学(27113)
(26973)
农业(26043)
教育(25924)
技术(19826)
(15737)
金融(15737)
业经(15156)
财经(14014)
经济研究(13997)
图书(13646)
(13151)
理论(12249)
科技(12146)
问题(11779)
(11744)
实践(11555)
(11555)
技术经济(10972)
业大(10746)
(10726)
共检索到322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瑜  朱相成  钱浩宇  张楠  丁艳锋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田是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稻田甲烷减排对农业碳中和意义重大。稻田甲烷排放是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净效应,与水稻植株和农艺措施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重点论述水稻丰产条件下植株特性、农艺措施及两者互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机制。同时,本文还明确了我国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动态的主体模式,即排放高峰期在分蘖末期、拔节前甲烷排放占57%~66%。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未来应加强泌氧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选育,优化秸秆还田和前期水分管理技术,探索土壤微生物减排调控途径,实现水稻甲烷减排;同时,各区域应因地制宜采取合理农艺措施搭配,集成稻田丰产减排的技术新模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王卫东  谭云峰  谢克和   上官行健  王明星  沈王兴  王若思  
本文通过对亚热带丘岗区稻田甲烷排放的实地测量和实验研究,描述了稻田甲烷的排放过程、排放量和排放特征;辩析了环境温度、施肥、水管理等因子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影响。提出了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施肥方案和水管理措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青先国  王学华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统筹粮食增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迅速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粮食增产能力,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中标承担了该工程中的课题之一——“湖南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介绍了2004年度技术集成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祥祯  王玉珍  
1979~1987年,以朝鲜地一号(粳)为母本,印度杰雅(籼)为父本杂交后,用其F_1与垦77-9复交,经6代培育成晚品-28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型好、产量三要素搭配合理、抽穗早灌浆期相对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佳等优良经济性状。产量高而稳,一般亩产550~600kg,高产地块达750~800kg,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15%。目前已在河北省大面积种植,在天津、北京和山东等省市大面试种成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建阳  翁伯奇  黄毅斌  钟红梅  何萍  陈炳焕  欧阳华明  
分别在温室和田间进行甲烷排放测定。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于-180mV时,甲烷排放量明显上升;稻田甲烷排放途径:3/4从水稻排出,1/4从土灌排出;宽窄行“双龙出海”插秧+养萍、垄畦栽水稻+养萍可分别比常规稻作减少甲烷排放量21.8%和42.3%;稻田放养一定量的革胡子鲶能提高上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甲烷排放,放养量以2250kg·hm-1为宜。放养量过大会增加甲烷排放;稻田放养鱼、萍,“双龙出海”插秧方式,通过人工调控技术,使稻田系统内部形成有利于甲烷排放的稻田持续农业模式,结果甲烷排放量比常规稻作减少34.6%。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绍江  贺立源  
用玻璃罩收集武汉地区早熟中稻田在自然栽培条件下释放的甲烷,并以气相色谱法测定释放甲烷量。实验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早熟中稻田的甲烷释放量从0.10~14.10mg·m~(-2)·h~(-1)。在分蘖末期和幼穗分化始期释放量最大。稻田白天释放的甲烷量比晚上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甲烷(CH_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15%,大气甲烷的年增长率为0.2-1.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云华  何大文  
本文通过对杂交稻非Ⅱ优系列有代表性的16个水稻品种(组合)的丰产性和稻米品质等性状的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冈优22的综合性状最优,需进一步研究其相应的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新组合八汕A×R7—2,大粒A×R6、冈46A×R7—2的综合性状也较优,应积极组织多点试验和示范,进一步考察其综合性状和适应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思媛   陶玲   彭亮   代梨梨   彭格格   郝柳柳   李谷   张辉  
为了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本研究构建了稻田-农沟-强化沟协同净化系统,考察了各净化单元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_(Mn)和TSS的处理效果,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其去除特征和效果,通过浓度沿程衰减的模型拟合分析了相关水质指标沿流程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净化系统出水中TN、TP、COD_(Mn)和TSS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33、0.19、6.61和12.00 mg/L,去除率分别为86.73%、89.26%、85.77%和93.68%。池塘养殖尾水经净化系统处理后综合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主要污染物TN得到了显著改善,相关水质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一级排放要求;TN、TP和COD_(Mn)沿流程变化规律符合线性削减模型。结果表明稻田-沟渠系统可用于池塘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小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平安  黄璜  黄梅  甘德欣  周燕  付志强  
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稻田CH4排放通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晚稻分蘖盛期,免耕养鸭稻田、免耕不养鸭稻田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4.1、32.2和40.5mg·m-2·h-1。在晚稻分蘖始—分蘖盛期,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CH4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量减少2.333、4.723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养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小龙  陈勇  王金华  周虹  邓飞  周伟  陶有凤  胡剑锋  陶诗顺  任万军  
针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时效性偏差和多元推广主体联系不紧密,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以机插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基础,构建"一站两主体三中心四协同"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结果表明: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统筹技术、资金、人才和利益等因素,缩短了技术研发、传输和应用的时间,提高了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时效性。科研单位、推广系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作构建交错式推广网络,形成2项四川省和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和1项地方标准,培育了一批农技研发人员、推广工作者和职业农民。2018—2020年核心示范片产量较2017年提高21.25%~34.39%,增收6 316.50~7 042.25元/hm~2;辐射示范带产量8 920~9 350kg/hm~2,增收4 871.44~4 968.20元/hm~2。该推广模式实现了机插秧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平衡,可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应用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海苹  孙文娟  黄耀  
【目的】阐明中国不同稻作类型CH4排放的区域特征以及稻田CH4排放与环境因子和水肥管理的定量关系。【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获得1987—2011年中国稻田CH4排放观测的有效文献111篇,含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或平均排放通量的有效观测数据495组,涵盖67个观测点。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上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单季稻、双季早稻和晚稻田的CH4季节排放总量(均值±标准误差)分别为(383.5±31.1)、(234.3±16.8)和(361.8±25.0)kg.hm-2。西南单季稻区CH4排放分别是华北、华中和东北单季稻区的2.3、2.2和4.3倍;华中早、晚稻区的CH4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宗均  苏宝林  蔡妙英  海威力  谢光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浪  徐华勤  李林林  陈元伟  郑华斌  唐启源  唐剑武  
【目的】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_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_4排放。【结果】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2);从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0.06—1.30μmol·m~(-2)·s~(-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0.01—0.70μmol·m~(-2)·s~(-1));从稻田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_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 kg·hm~(-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2)。双季稻CH_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2)。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_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_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9 kg·kg~(-1),头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2 kg·kg~(-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1 kg·kg~(-1),再生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18 kg·kg~(-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5 kg·kg~(-1),再生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50 kg·kg~(-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结论】从单位产量下CH_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