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62)
2023(10381)
2022(9309)
2021(8932)
2020(7483)
2019(17378)
2018(17379)
2017(33332)
2016(18594)
2015(21134)
2014(21103)
2013(20841)
2012(19286)
2011(17261)
2010(17102)
2009(15752)
2008(15417)
2007(13513)
2006(11755)
2005(10168)
作者
(54703)
(45374)
(45175)
(43023)
(29217)
(21957)
(20335)
(17938)
(17396)
(16346)
(15677)
(15291)
(14405)
(14318)
(14004)
(13922)
(13734)
(13600)
(13079)
(12901)
(11265)
(11156)
(11050)
(10289)
(10246)
(10175)
(10125)
(9977)
(9266)
(9081)
学科
(72246)
经济(72167)
管理(53715)
(50496)
(42287)
企业(42287)
方法(35338)
数学(30166)
数学方法(29762)
(19395)
中国(17644)
(17093)
(16833)
业经(16394)
地方(14429)
理论(13278)
(13143)
贸易(13133)
农业(12906)
(12755)
(12286)
(12102)
技术(11500)
环境(11337)
(10867)
财务(10804)
财务管理(10783)
(10557)
教育(10412)
企业财务(10132)
机构
大学(264897)
学院(262410)
管理(105462)
(97954)
经济(95657)
理学(91826)
理学院(90795)
管理学(89086)
管理学院(88640)
研究(86751)
中国(63082)
(57207)
科学(57073)
(46218)
(44679)
(43203)
业大(42957)
研究所(40940)
中心(39146)
(37846)
农业(36805)
北京(35780)
财经(35273)
(34919)
师范(34584)
(32053)
(31233)
(31010)
技术(28524)
师范大学(27996)
基金
项目(183546)
科学(142573)
研究(132133)
基金(131918)
(115924)
国家(114968)
科学基金(97818)
社会(80493)
社会科(76133)
社会科学(76112)
(72170)
基金项目(70625)
自然(65448)
自然科(63921)
自然科学(63908)
自然科学基金(62742)
(60785)
教育(60183)
资助(54837)
编号(54448)
成果(43952)
重点(40630)
(39736)
(38382)
(37721)
课题(37022)
科研(35164)
创新(35119)
大学(33869)
计划(33722)
期刊
(106457)
经济(106457)
研究(74585)
中国(48224)
学报(46512)
(42613)
科学(41043)
管理(38513)
大学(34570)
学学(32467)
(31554)
农业(30806)
教育(30514)
技术(23157)
(18926)
金融(18926)
业经(17450)
财经(16638)
(16048)
经济研究(15973)
图书(15792)
(14098)
理论(13882)
问题(13838)
科技(13497)
技术经济(13172)
(13161)
实践(12997)
(12997)
业大(12801)
共检索到375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汉良  鲁学林  郑秋玲  
以冀粳 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 1~ 4次分蘖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中位蘖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结果证实 ,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两个蘖位转折期 ,依此将主茎蘖位划分为下、中、上 3部分 ;水稻主茎 3~n - 1蘖位为中部蘖位。在中位蘖中 ,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 - 2蘖位下一次分蘖具有n - 2的蘖、蘖同伸规律 ,即纵向上主茎每长 2片叶 ,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 1次的规律 ,在所有 1次分蘖中 ,n - 1和n - 2蘖位 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 ;在所有 2次分蘖中n - 3和n - 4蘖位 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 ;在所有 3次分蘖中n - 5和n - 6蘖位 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 ;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汉良  王玉珍  甄英肖  丁秀兰  宁文书  郑秋玲  
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分蘖成穗后的穗粒数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随主茎第一蘖位向上移动,蘖位优势呈现出由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当一个主茎蘖位上利用一个一次分蘖和两个二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10,利用一个一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7。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利用中位蘖栽培,能提高每穗粒数5.44%以上,表现出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立庚  王维金  徐竹生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选用了在水稻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类10个籼型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水稻品种(组合)产量差异显著,从地方高秆品种→改良高秆品种→老改良矮秆品种→新改良矮秆品种→杂交稻,稻谷产量递增74.9~96.3kg/666.7m2。产量与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7**)。5类水稻品种(组合)中,以杂交稻在各生育期中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新改良矮秆品种次之,其它品种较低。产量的11.1%~37.7%来源于抽穗前茎鞘贮存物质。茎鞘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随着产量提高而增加。高秆品种发展至矮秆品种,其产量主要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平  何友军  
椿叶花椒为湖南重要的速生珍贵乡土阔叶树种.通过对23 a生天然林的调查分析,发现椿叶花椒的高生长在第5 a时进入速生期,15 a后生长速度放慢;胸径的生长在第10 a开始进入速生期,20 a后胸径生长开始下降,其平均连年生长量在13 a时最大,为1.05 cm,椿叶花椒材积的生长在15 a后进入速生期,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在20 a时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达10 a,比胸径连年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8 a;林分生物量不受林分年龄的影响,均变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这样一条规律,且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8%以上,林分生产力高于湿地松、杉木,这将为湖南省营造椿叶花椒速生丰产林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温远光  刘世荣  
在广泛收集杉木物候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杉木物候期地理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寻求生产力与生长期的相关关系。主要结果:揭示了杉木物侯期的地理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杉木主要物候期地理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指出杉木生长期长度与生产力呈二次曲线关系,主梢生长期在200-250天时(中带,生产力较高,为8—18t/ha·a:主梢生长期高于250天(南带)或低于200天(北带),生产力较低,为3—8t/ha·a。这是杉木的生态遗传性和产区的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亚利  曹卫星  柳新伟  周治国  荆奇  
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 ,建立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茎蘖增长与消亡的模拟模型。用指数函数描述潜在茎蘖数增长量与叶龄之间的关系。采用品种分蘖特性、有效分蘖叶位数、群体叶面积指数 (LAI)以及植株含氮量等影响因子对潜在茎蘖增长量进行调节 ,从而得到实际生长条件下茎蘖数增长动态模型。拔节至抽穗期间 ,分蘖的衰亡量决定于分蘖的生理年龄和同化物供应状况。利用有广泛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变异的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 ,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茎蘖数增长和衰亡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丁贵杰  王鹏程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 ,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 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 :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 ,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 ,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平均木在 18  2 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 ,而林分是在 12  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 (占 4 8%以上 )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而枝、叶、皮刚好相反 ,18年生以前 ,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 ,此后趋于稳定。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 :干、枝、根、皮、叶。 8、12、18、2 2、30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33.94、89.9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福建  徐东忆  刘凯丽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为探究稻茬小麦壮苗培育和高产栽培途径,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耕翻(PR)、旋耕(RR)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冬前麦苗主茎和分蘖生长生理和成熟期单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翻方式下越冬始期茎蘖数分别比旋耕和免耕方式下高1.5%,12.8%,差异显著(P<0.05)。相比免耕,耕翻显著提升了小麦苗期主茎、第一、第二和第三分蘖顶部全展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明显促进了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活性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并促进了蔗糖合成酶(SS-Ⅱ)、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P<0.05);并且显著提高了主茎、第二和第三分蘖的叶片氮含量(P<0.05)。此外,耕翻和旋耕方式还增加了主茎、第一和第二分蘖的叶面积和干质量。表明耕翻较旋耕和免耕方式更有利于协同提升苗期主茎和低位分蘖的氮代谢、糖代谢和光能利用水平,进而增加光合生产能力,形成壮苗。而旋耕对碳氮代谢和光合能力的提升高于免耕,但弱于耕翻。耕翻下主茎穗的穗粒数、单粒质量和旋耕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免耕(P<0.05)。耕翻下第一和第二分蘖的穗粒数显著高于旋耕和免耕(P0.05)。由此可见,通过耕翻方式可提升稻茬小麦冬前幼苗的主茎、第一、二分蘖的糖氮代谢和光合生理活性,形成壮苗个体,促进了单穗生产力尤其是穗粒数的增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白国儒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建国  周能  贺庆瑞  解明洲  杨学芬  郑学玉  杨高群  
采用具时滞效应的Logistic模型,探讨了水稻群体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水稻群体发展受3种机理(即自然增长、个体间相互竞争和负反馈)的作用,表现为一个自稳动态过程;施N量和产量水平会显著地改变它们的作用程度。讨论了群体自稳发展规律在水稻栽培技术的评价和改进中的应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祥根  郑寨生  张尚法  
通过多项试验,探讨赤霉素、施用穗肥在水稻等蘖穗定向栽培技术中的作用,初步明确了赤霉素施用时期与浓度,以及搁田和施肥与赤霉素联因的较佳时期,为水稻等蘖穗定向栽培提供配套技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敬胜  
作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重点建设的商品粮基地,安徽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打造品牌产业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丰硕的科研成果如何及时、高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章从安徽水稻入手,通过调研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群  杨雄  李敏  李国业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群体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将50个供试材料分成4个生产力等级:低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00 t.hm-2)、中层水平(9.00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75 t.hm-2)、高层水平(9.75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淑秀  陈温福  
对3个产量水平不同的水稻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品种沈农606和高产品种辽粳294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都高于秋光,特别是在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下降迟缓,成熟时明显高于秋光,但其叶绿素a/b值始终低于秋光。沈农606和辽粳294齐穗后积累的干物质较多,且产量高于秋光,可能与它们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较低的叶绿素a/b值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家彬  王玉平  龙美西  许君  郑静  李园园  胡景涛  李仕贵  
利用一份从贵州引进的分蘖角度在分蘖期半散生、成熟后生长紧凑的水稻特异材料N360,全生育期直立型材料9308和对照材料蜀恢527为研究对象,调查3份材料全生育期分蘖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分蘖盛期到成熟期,N360、蜀恢527和9308分蘖角度减小度数分别为30、14和7,°N360具有典型的分蘖角度动态变化特点;将N360与9308杂交,构建F2代定位群体,测量亲本和F2代定位群体分蘖角度的动态变化,采用极端集团-隐性群法,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初步定位了控制分蘖角度动态型变化的一个主效基因于第9染色体上SSR分子标记RM201和RM215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1.6和19.0 cM。此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