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4)
- 2023(11580)
- 2022(10279)
- 2021(9682)
- 2020(8121)
- 2019(18645)
- 2018(18666)
- 2017(35889)
- 2016(19912)
- 2015(22406)
- 2014(22412)
- 2013(22092)
- 2012(20069)
- 2011(18096)
- 2010(17951)
- 2009(16628)
- 2008(16179)
- 2007(14037)
- 2006(12256)
- 2005(10922)
- 学科
- 济(73474)
- 经济(73357)
- 管理(61205)
- 业(55813)
- 企(47955)
- 企业(47955)
- 方法(34030)
- 数学(29096)
- 数学方法(28766)
- 财(21740)
- 农(19545)
- 中国(18615)
- 制(18045)
- 业经(17474)
- 学(17189)
- 地方(14115)
- 务(13812)
- 财务(13745)
- 财务管理(13717)
- 企业财务(13019)
- 理论(12954)
- 环境(12720)
- 农业(12688)
- 贸(12627)
- 贸易(12621)
- 和(12579)
- 体(12491)
- 技术(12371)
- 易(12265)
- 银(11903)
- 机构
- 大学(282801)
- 学院(279718)
- 管理(111506)
- 济(106363)
- 经济(103908)
- 理学(97010)
- 理学院(95873)
- 管理学(94266)
- 管理学院(93765)
- 研究(93360)
- 中国(67023)
- 京(60129)
- 科学(59530)
- 财(51314)
- 农(48295)
- 所(47457)
- 业大(44778)
- 研究所(43297)
- 中心(41538)
- 财经(40783)
- 江(40720)
- 农业(38274)
- 北京(37481)
- 经(36964)
- 范(35934)
- 师范(35567)
- 院(33518)
- 州(32705)
- 经济学(31261)
- 财经大学(30395)
- 基金
- 项目(195876)
- 科学(153070)
- 研究(141854)
- 基金(141828)
- 家(123985)
- 国家(122986)
- 科学基金(105229)
- 社会(87763)
- 社会科(83070)
- 社会科学(83049)
- 省(77245)
- 基金项目(76031)
- 自然(69729)
- 自然科(68041)
- 自然科学(68021)
- 自然科学基金(66796)
- 划(64975)
- 教育(64927)
- 编号(57916)
- 资助(57863)
- 成果(47521)
- 重点(43746)
- 部(42984)
- 创(41138)
- 发(40954)
- 课题(39880)
- 创新(38441)
- 制(38190)
- 科研(37562)
- 教育部(36650)
共检索到402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红生 吴云雨 鲍永美
水稻-稻瘟病菌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模式系统,本文从稻瘟病菌侵入机制、效应分子功能、水稻抗稻瘟病免疫系统及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互作等方面对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互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木星 刘昕宇 张海峰 张正光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且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水稻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因此其安全生产是全球极其重要的民生问题。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威胁全球的粮食安全。施用杀菌剂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常用策略。然而,杀菌剂的不合理施用会导致环境污染以及病原菌抗药性等问题;并且,病原菌田间致病型复杂、群体组成变化快,导致抗病品种种植几年后丧失抗病性。因此,深入揭示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解析病原菌突破寄主防御、实现侵染致病的机制,可望为新型低毒高效防稻瘟菌剂靶标的发掘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应用基因编辑等方法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了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过程中识别水稻表面信号,经胞吞作用和胞内级联途径将寄主信号传导至胞内,并放大信号,进而调控侵染必需的附着胞的形成机制;同时也介绍了病菌效应子与水稻抗病相关蛋白互作过程中“攻”与“防”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附着胞 效应子 致病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兆远 任金平 刘晓梅 邹晓威 郭晓莉 王继春 温嘉伟 刘文平 夏海丰 洪德志
【目的】分析水稻接种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48 h后亲和互作与非亲和互作反应的基因表达谱,探索水稻对不同稻瘟病菌抗性差异的分子机理。【方法】运用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分析差异表达mRNA;通过分子注释系统平台(MAS 3.0)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基因注释及GO分析;应用实时定量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49 824个转录本中共检测到大约24 000个转录本,Fold change大于2.5的基因共1 028个,其中非亲和互作上调基因460个,下调基因568个。所验证的4个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经GO分析差异基因对应蛋白的...
关键词:
稻瘟病 基因表达谱 基因芯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静华 汪安云 陈建斌 王云月 孙鹰 王宗华 朱有勇
本试验进行了41个水稻品种的 GRA-PCR 和15个稻瘟病菌的 REP-PCR 分子指纹扩增和聚类分析;完成了品种和病菌互作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 GRA-PCR 指纹聚类后,以0.56遗传相似距离点划分时,供试的41个品种可分为两个遗传相似组,其中一组的19个品种大多数为云南省地方老品种,另一组的23个品种多数为近年来生产上的栽培品种。病菌 REP-PCR 指纹聚类后,在不同的相似距离划分时,获得不同的遗传相似组,当以0.08相似距离划分时,各遗传相似组的致病性与供试品种之间有一定的互作关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齐尧尧 周洁 张冬梅 张宏鑫 李光普 鲁国东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稻瘟病菌MoYpt7激活型为诱饵蛋白,从稻瘟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cDNA文库中筛选互作蛋白,经复筛得到10个候选互作蛋白基因,利用Bi FC或pull-down assay验证蛋白间的互作,为寻找MoYpt7下游调控侵染致病过程的效应因子提供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洁 裴桦
用稻瘟病菌 (Pyriculoria oryzae Cav.) 非致病性菌系89-44-1 和致病性菌系89-10-3, 89-7-3, 89-42-3 和89-12-1 的培养过滤液对寄主作毒力测定, 研究了粗毒素在水稻稻瘟病害中的作用初步确定稻瘟病菌粗毒素为致病性因素, 在病菌侵入寄主体内时起作用。不同菌系对寄主植物的毒力存在差异,金属元素Zn、Mn、Fe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粗毒素 致病性 致病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进斌 刘林 杨静 陈敏 李成云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文章利用稻瘟病菌株J32-6和水稻品种(LTH、J6、J27)构成不同亲和的互作关系,分析了在互作中水稻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合成基因和4个防御反应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诱导表达。结果表明,稻瘟病菌J32-6诱导了亲和与非亲和互作中水稻Os LOX、Os AOS和Os PA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表明在与J32-6互作中水稻品种(系)LTH、J6和J27启动了茉莉酸和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非亲和的互作反应中,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水稻Os PR1a、OsPR1b、Os PR3-1和Os PR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使水稻品种J6和J27表现...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冯晓晓 陈瑞 彭一文 张善学 王国荣 王教瑜 郑永利
为明确高效低毒低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香草硫缩病醚在水稻上的应用,使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初步探明该小分子药剂在水稻上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5%香草硫缩病醚原药(XCLSBM)及2.5%香草硫缩病醚2.5%寡糖复配剂原药(XCLSBMO)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生长有抑制作用,25μg·mL~(-1)XCLSBM和25μg·mL~(-1)XCLSBMO对稻瘟病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8.1%和82.2%;2.5μg·mL~(-1)XCLSBM、25μg·mL~(-1)XCLSBM、2.5μg·mL~(-1)XCLSBO和25μg·mL~(-1)XCLSBO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产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均有显著影响;12%香草硫缩病醚·寡糖微乳剂(XCLSBMOME)50g·ha~(-1)在田间对稻瘟病防效可达到85.92%±0.20%,水稻增产6%~6.3%。表明生产中可利用香草硫缩病醚防治水稻稻瘟病并促进水稻增产增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晓罡 侯思名 苏源 陶南 丁玉梅 姚春馨 孙茂林 张绍松
以CH-63和TH-16 2个致病性差异显著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氮胁迫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 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提取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致病性分泌蛋白。以24个IRRI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构建水稻悬浮细胞系。以构建成功的感病品种LTH和抗病品种IRBL-9的水稻悬浮细胞系为材料,接种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泌蛋白并对活性氧浓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感病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12 h均出现活性氧迸发,且均出现2个峰值。比较稻瘟病菌株TH-16和CH-63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H2O2浓度变化特征,发现分泌蛋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增建 刘水芳 刘亦学
每年选用天津市有代表性的7群11~15个稻瘟生理小种,先后对768个品种(系)进行抗谱测定,抗菌率达80~100%有34个品种(系),占供试品种(系)4.4%,抗菌率在60~79%属中等抗病的品种(系)有109个,占14.2%,其余625个品种(系)属感病类型。另外用7群10个小种对抗菌力较高的74个品种(系)进行抗病类型划分,抗菌率在90%有4个类型,抗菌率在80%有3个类型。根据各地优势小种分布选择抗源和供生产上品种轮换种植的参考。以上结果说明抗谱测定是相对稳定的,对生产与育种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抗性谱 抗菌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敬 易军 蒋芬 梁杰 胡运高
采用稻瘟病菌的各生理小种孢子接种水稻恢复系R725、R720和R727孕穗期的植株,研究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每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均能导致水稻减产。其中,稻瘟病生理小种ZA5对R725影响最大;ZC8对R720影响最大;ZA17对R727影响最大。多因素回归方程显示,在稻瘟病菌接种后结实率和千粒重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水稻 产量性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运高 杨国涛 唐力琼 张玲 马坤 郭连安
【目的】明确稻瘟病菌对杂交水稻光系统的毒害机制。【方法】采用ZA10、ZA14、ZA18、ZC11 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粗毒液浇灌水稻植株,探讨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素对不同生育时期冈优725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流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初始荧光(Fo)、叶片表观量子效率(α))的影响。【结果】稻瘟病菌毒素处理后,冈优725叶片的光系统受到破坏,Fv/Fm、Fv/Fo、ΦPSⅡ、ETR、qP、qN、α显著降低,而Fo显著升高。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桂华 李静波 蔡海林 柏连阳
为探索前胡(Radix peucedani)诱导水稻抗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活性成分的活性,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对前胡的诱抗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分离了前胡浸提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前胡丙酮浸提物诱抗水稻抗稻瘟病菌的效果好于其他溶剂浸提物;将丙酮浸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A4、A5、A6流分,其诱抗水稻抗稻瘟病菌的效果较强,3个流分不同质量浓度的诱抗效果达21.48%~59.54%,且在供试的3个质量浓度范围内,都随着流分质量浓度的降低,防效略有升高。
关键词:
前胡 诱导 抗病性 稻瘟病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娇 圣聪 李涛 喻唅晞 李绚 赵弘巍
[目的]水稻乙醇酸氧化酶1(OsGLO1)是光呼吸中的关键酶,能调控植物免疫信号分子过氧化氢(H_(2)O_(2))的产生。本研究旨在分析OsGLO1在稻瘟病抗性中的功能,揭示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稻瘟病菌株Guy11分别侵染水稻野生型和OsGLO1基因过表达(OsGLO1-OE)以及沉默(cas9-glo1)的转基因水稻,观察抗病性表型,确定OsGLO1对抗病性的影响。使用稻瘟病菌GZ1(GFP标记)侵染水稻,比较菌丝扩增差异,明确OsGLO1抑制稻瘟病菌侵染后扩展的能力。分别通过定性和定量试验观察和分析H_(2)O_(2)的积累位点和积累量,研究OsGLO1在PTI途径中的作用;通过RT-PCR检测SA和JA信号通路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水平,探明OsGLO1对激素信号途径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受Guy11侵染的OsGLO1-OE水稻病斑更小,相对真菌生长量显著降低,附着胞以及侵染菌丝周围的活性氧积累增多,叶片中H_(2)O_(2)含量显著升高;而cas9-glo1在病斑面积和真菌生物量等方面明显高于野生型,被侵染叶片表面附着胞周围活性氧积累无显著变化,侵染菌丝周围的活性氧积累减少,叶片中H_(2)O_(2)含量显著降低。GZ1侵染48 h后,荧光显微观察显示,OsGLO1-OE水稻叶鞘中的稻瘟病菌侵染程度比野生型明显减弱,而cas9-glo1叶鞘中的稻瘟病菌侵染程度比野生型明显增强。OsGLO1过表达能显著提高SA信号途径的防卫基因如OsPR1a和OsEDS1的表达水平,但是对JA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OsGLO1可以通过激活SA信号通路正向调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勤忠 林菲 冯淑杰 王玲 潘庆华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