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8)
- 2023(3040)
- 2022(2747)
- 2021(2611)
- 2020(2369)
- 2019(5401)
- 2018(5330)
- 2017(9687)
- 2016(5709)
- 2015(6459)
- 2014(6654)
- 2013(6601)
- 2012(6224)
- 2011(5853)
- 2010(5786)
- 2009(5649)
- 2008(5650)
- 2007(5013)
- 2006(4406)
- 2005(4042)
- 学科
- 济(20602)
- 经济(20544)
- 管理(15657)
- 业(14477)
- 企(12492)
- 企业(12492)
- 方法(10336)
- 数学(8925)
- 数学方法(8796)
- 学(7778)
- 制(6142)
- 财(5838)
- 农(5302)
- 中国(5022)
- 体(4242)
- 业经(3808)
- 理论(3650)
- 贸(3648)
- 贸易(3647)
- 体制(3542)
- 易(3523)
- 银(3308)
- 融(3306)
- 金融(3304)
- 银行(3259)
- 地方(3224)
- 农业(3192)
- 和(3143)
- 行(3136)
- 务(3130)
- 机构
- 大学(89014)
- 学院(86688)
- 研究(35847)
- 济(29119)
- 经济(28433)
- 管理(27870)
- 农(26540)
- 科学(26200)
- 理学(24193)
- 中国(24161)
- 理学院(23816)
- 管理学(23082)
- 管理学院(22944)
- 农业(21634)
- 所(21526)
- 业大(20110)
- 研究所(19995)
- 京(19492)
- 财(14847)
- 中心(14815)
- 省(14533)
- 农业大学(14082)
- 江(14060)
- 院(12650)
- 室(12222)
- 北京(12108)
- 业(12059)
- 科学院(11833)
- 财经(11586)
- 实验(11312)
- 基金
- 项目(61492)
- 科学(45275)
- 基金(43481)
- 家(42644)
- 国家(42337)
- 研究(36322)
- 科学基金(32783)
- 省(24495)
- 自然(24183)
- 自然科(23633)
- 自然科学(23621)
- 自然科学基金(23216)
- 基金项目(22883)
- 划(21685)
- 社会(21635)
- 社会科(20246)
- 社会科学(20242)
- 资助(18567)
- 教育(16587)
- 计划(15012)
- 重点(14775)
- 科技(14439)
- 部(13035)
- 编号(12724)
- 科研(12625)
- 发(12380)
- 创(12349)
- 业(11964)
- 农(11839)
- 创新(11684)
共检索到129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鹄生 罗会明 彭景武
本文以每平方米播种种子数为密度指标,对三个不同千粒重品种进行了四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秧苗素质、千粒重、有效穗数、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500粒/m2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处理及对照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提出了三个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500粒/m2。根据各处理的结果建立了播种量与千粒重和密度关系的方程式,Z=2.2293X+0.0183Y-61.17,只要确定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将该品种千粒重代入即可求出播种量。
关键词:
水稻,千粒重,播种密度,播种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印佩文 宋廷茂 彭祚登 刘勇 赵朝中 李志丹 李万棋
研究本地区培育兴安落叶松播种苗(1-0)型的适宜播种量与最合理密度.提出当地适宜播种量为6~7 kg,合理密度为1200株/m~2(每亩44万株).当兴安落叶松种子播种净度为95%,发芽率为40%~65%,千粒重为3.5~4 g时,在西林吉林业局中心苗圃目前技术条件下,播种量的损耗系数是1.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魏建军 战勇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种薯生产 种植密度 播种方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宁 翟志席 李建民 段留生 李召虎
2007-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组合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及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LAI、旗叶Pn、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均表现为晚播高密处理的LAI最小,SPAD值则是早播处理的低。多穗型品种良星99在中播常规播量时其Pn、Fv/Fo和Fv/Fm较大,产量最高,大穗型品种洲元9369也是在中播常规播量时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各项指标占优。10月12-19日为适宜播种期范围。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荧光动力学参数 产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银巧 李存东 赵传德
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根据不同的地力水平按照不同的原则确定玉米适宜种植密度-高地力田块"以光定株"、中低地力田块"以产定株,"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对权重法计算土壤理化环境、播种质量和整地质量等多个生态环境因子对出苗率的综合影响,进而确定适宜播种量。从而构建了基于作物——环境关系、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不同地力水平和产量目标的玉米适宜密度和播种量确定知识模型。模型验证利用北京、济南和沈阳不同生态点常年气象资料、不同品种资料和土壤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结合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播种量 知识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晓岩 梁正伟 黄立华 马红媛
研究了东稻2号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以及在盐碱地大田种植、人工插秧条件下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下降,每盘播量50,80,100,120 g明显优于150 g与200 g,秧苗个体生长良好,素质较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产量的播种量为每盘80 g(500 g/m2),平均为5 284.7 kg/hm2,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9.9%,6.1%,9.8%,16.1%,14%。
关键词:
水稻 播种量 秧苗素质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启滨 王建楠 李毅念 何瑞银 丁启朔
【目的】为探明单粒精播种植方式种间距对小麦根系的土层分布影响,构建了基于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数据下MATLAB分割分析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RLD)定量技术,获取大田条件不同种间距单株稻茬麦RLD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和相对根长密度(NRLD)分布模型。【方法】选用宁麦13为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20和2021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单粒精播种间距1.5、3.0、4.5、6.7、9.0 cm共5个处理(JT1.5、JT3、JT4.5、JT6.7、JT9),行距20 cm。RLD分析采用根系构型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配合Pro-E软件数字重构,辅以MATLAB实现基于“空间voxel元技术”的根系生长空间3 cm~3精细分割和定量分析,跟踪各土层RLD分布动态和NRLD模型。【结果】不同处理的单株稻茬麦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小,0—9 cm土层深度内分布的稻茬麦根系达总根量95%以上,超过9 cm土层深度小麦根系急剧减小;单株小麦根系扩展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根构型以种子位作为中心点向四周拓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拓展方向性和约束性。群体稻茬麦RLD随种间距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在JT4.5最大;RLD扩展面积随种间距的增大而不断增加,最大可达22 972 mm~2。过高与过低的群体都造成不良的根构型影响,适宜的播种密度才能创建最佳的根系3D分布,实现土壤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经归一化处理后0—20 cm土层NRLD分布同时符合三次多项式和指数模型,两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极好(R~2>0.99,RMSE<0.1),但指数模型更符合随土层深度的RLD特征实际。【结论】融合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与MATLAB分割分析的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定量技术实现了单粒精播稻茬麦不同种间距的单株及群体双尺度的根长密度分布动态的定量描述,所得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麦精确耕种、水肥精准运筹、根构型调控等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
关键词:
稻茬麦 种间距 根系分割 根长密度 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冲 宋建农 王继承 武广伟 刘彩玲
针对机械式水稻精密播种机播种质量差、机构传动复杂及伤种率高等问题,设计一种链传动/输送式水稻播种机。设计的链传动水稻播种机主要由型孔轮式排种器、波纹滚筒式覆土器及链条传动/输送机构等工作部件组成,完成了主要工作部件结构参数的设计计算。样机播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播种合格率下降,伤种率增大,当电机输出转速n0=0.1r/s,排种轮转速n2=0.05r/s时,播种机生产率为360盘/h,播种合格率94.3%,单粒率1.0%,重播率5.4%,空穴率0.3%,伤种率仅0.4%,播种效果最好,试验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水稻精密播种机试验要求。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潘心平 斯金平 刘饶 梅小林
本文分析了厚朴苗木留苗密度与地径、苗高、根系和叶面积等苗木主要生长因子的相关关系,认为厚朴播种育苗的最佳留苗密度为25.7万株/hm ̄2。
关键词:
厚朴 育苗 苗木密度 实生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珺 郭兴强 谢光辉
为探明旱稻新品种旱稻297在华北地区的产量形成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003年120 kg/hm2播种量基础上,2004年增设更为节约的60和90 kg/hm22个播种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构成。结果显示:2004年60、90和120 kg/hm2播种量的产量分别为3.8、3.5和3.4 t/hm2;成熟期3个播量地上部生物量(单位面积内旱稻植株茎、叶、穗的总干重)在1 005.0~1 283.4 g/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收获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26,随播种量增大而依次降低,且120 kg/hm2播种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种量。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颖花数少是本试验旱稻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华 姚艳荣 裴翠娟 董志强 贾秀领 马瑞昆
为明确播前底墒、播种密度和生育期灌水对冬小麦的产量效应,于2008-2009年度,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试验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92.5 mm的干旱年型,播前土壤底墒(2 m土层内)由518 mm增至541 mm,产量提高14.7%;再进一步增至560 mm,增产甚微(0.4%)。在较低底墒基础上增加23 mm,增产1 180.9 kg/hm2,供水效率增量为51.3 kg/(hm2.mm)。低墒条件下增加密度和灌水增产较为明显,但改善播前底墒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生育期播种密度和增灌开花水的作用。因此,播前造墒是实现小麦节水高产的重要措施。在底墒较低情况下通过增加密度和灌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龙亮 吴明亮 高英武 汤兴初
为提高机械式精密播种机的播种质量,设计了精密播种机的关键部件——排种器,介绍了排种器的主要结构特点,并对主要运动参数进行了设计和运动分析.模拟实验表明,此排种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单粒穴合格率达80%.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播种机 搅龙式排种器 设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彩玲 宋建农 王继承 王冲
为完善气吸式精密播种装置的设计理论,对水平吸盘式水稻育秧精密播种装置的吸种理论进行研究,建立了压力梯度力、吸种最小真空度和吸种最大真空度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吸种真空度与吸附力和压力梯度力呈线性相关关系,所需吸种最小真空度取决于吸孔结构和吸种距离;吸种最大真空度为47.797 kPa。在自制的水平吸盘式水稻精密播种装置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吸种真空度可提高播种装置的吸种性能,当真空度为2.4~3.6 kPa时,吸种合格率>97%,空穴率<3%;该试验装置具有较好的吸种效果,满足吸种指标要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洪立洲 王茂文 丁海荣 朱小梅 刘冲 邢锦城 赵宝泉
以三角叶滨藜为材料,研究了播种密度及氮肥对三角叶滨藜生长、鲜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75(B1)、7.5(B2)kg.hm-2的播种量,100(N2)、200(N3)kg.hm-2的施氮量均可以显著提高三角叶滨藜的株高及鲜菜产量。7.5(B2)kg.hm-2的播种量,200(N3)kg.hm-2施氮量较有利于三角叶滨藜鲜菜总产量的增加。②100(N2)-200(N3)kg.hm-2范围内的氮肥能显著提高三角叶滨藜Vc及蛋白含量。15(B4)kg.hm-2的播种量不利于三角叶滨藜品质的积累,Vc及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关键词:
播种密度 三角叶滨藜 生长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波 杨宁宁 何璐璐 孔冬艳 柳琳 孙艳芳 蒋悦 庞瑞华 李金涛 周伟 汪全秀
为了探讨灌浆期高温对豫南不同香稻胚乳垩白性状的影响,以豫南地区的9个香稻品种和1个常规对照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2016,2017年研究不同播种期对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豫南香稻胚乳垩白性状的变幅范围较宽,在不同的播种期和不同的灌浆期温度条件下,不同香稻品种胚乳垩白性状的表现差异较大:香宝1号、郑稻18和香宝2号胚乳的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比较敏感,而其余香稻品种的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相对不敏感。豫南香稻胚乳的垩白率与灌浆期温度整体呈正相关:灌浆期温度越高,稻米胚乳的垩白率越高,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淀粉粒之间的空隙也越大。此外,开花后14 d的日平均温度与垩白率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开花后21 d、成熟期和花后7 d的温度。因此,针对香宝1号和香宝2号等胚乳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敏感的品种,在生产上可以通过改变播种期实现稻米垩白性状的改良;对农香粳4号和信长粳等胚乳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相对不敏感的香稻品种,在今后香稻新品种的育种工作中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骨干亲本。
关键词:
香稻 豫南地区 播种期 垩白性状 胚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