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93)
- 2023(3328)
- 2022(2757)
- 2021(2466)
- 2020(2105)
- 2019(4559)
- 2018(4566)
- 2017(8471)
- 2016(4643)
- 2015(5151)
- 2014(5208)
- 2013(5243)
- 2012(5057)
- 2011(4321)
- 2010(4403)
- 2009(3958)
- 2008(3772)
- 2007(3713)
- 2006(3151)
- 2005(2887)
- 学科
- 济(21997)
- 经济(21991)
- 业(16462)
- 管理(14709)
- 企(12360)
- 企业(12360)
- 技术(10754)
- 方法(10085)
- 数学(9318)
- 数学方法(9273)
- 农(6357)
- 技术管理(5884)
- 中国(5376)
- 农业(4945)
- 地方(4875)
- 财(4404)
- 税(4235)
- 税收(4078)
- 收(4062)
- 学(3835)
- 贸(3825)
- 贸易(3823)
- 业经(3809)
- 易(3751)
- 地方经济(3524)
- 环境(2906)
- 出(2776)
- 产业(2575)
- 理论(2558)
- 新技术(2543)
- 机构
- 学院(69149)
- 大学(67814)
- 济(30558)
- 经济(30003)
- 研究(27018)
- 管理(24344)
- 理学(20663)
- 理学院(20431)
- 管理学(20082)
- 管理学院(19973)
- 农(18966)
- 中国(18313)
- 科学(17686)
- 农业(15680)
- 所(15288)
- 京(14642)
- 业大(14490)
- 研究所(13989)
- 财(12362)
- 中心(11987)
- 江(11358)
- 省(10845)
- 技术(10663)
- 农业大学(10053)
- 经济学(9793)
- 财经(9616)
- 科学院(9482)
- 业(9099)
- 经济学院(9023)
- 院(8936)
- 基金
- 项目(48213)
- 科学(36737)
- 基金(33986)
- 研究(32251)
- 家(32036)
- 国家(31868)
- 科学基金(25477)
- 社会(20184)
- 省(20088)
- 社会科(19342)
- 社会科学(19336)
- 基金项目(17818)
- 划(17002)
- 自然(16832)
- 自然科(16444)
- 自然科学(16438)
- 自然科学基金(16143)
- 教育(14718)
- 资助(13643)
- 编号(12007)
- 重点(11803)
- 发(11538)
- 创(11197)
- 计划(10775)
- 创新(10705)
- 部(10688)
- 科技(10219)
- 业(10121)
- 科研(9045)
- 国家社会(9037)
共检索到106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花
水稻、玉米施锌增产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12个协作单位,于1982—1986年,根据土壤理化结构和作物生理机制,在全国经过2000多个实验和取得5万多个测试数据基础上,研究成功并达到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阿璞 张喜文 宋殿珍 李萍 石跃进 李贞
针对旱地玉米春季干旱难捉全苗和碳铵播前施利用率低等问题,进行了碳铵秋施试验。结果表明,碳铵秋施可明显地改善上述情况,增加玉米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就其增产机理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寅 郭聃 高强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刘振刚 房杰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与县域尺度的作物产量反应、磷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等指标,评估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差异。另外,通过建立不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施磷处理产量、磷肥贡献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差异对玉米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施用磷肥对保障吉林省玉米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炜珑 翁惠玉 高兰华 郭秀荣 刘守渠 王淑芬
玉米双相覆盖技术在太原生态区增产率为14.48%。具有苗期适宜增温促发、中期保墒促长的土壤环境效应。增产机理是: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增长,叶面积大,茎秆还原糖贮量多,干物质积累也多;具持续高强度灌浆特性,加快了物质运转速度
关键词:
玉米,双相覆盖,增产机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月娥 谢瑞芝 张厚宝 李少昆 高世菊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增产效果和适应性,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中国主要玉米产区(东北、华北和黄淮海地区)的41个试验点,设置推迟7d和14d两个时间收获,分析适时晚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调查数据显示,适时晚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推迟7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4.20%和4.94%;推迟14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79%和7.92%。玉米晚收增产效果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推迟7d收获时,纬度每降低一度,2007年和2008年的增...
关键词:
玉米 适时晚收 产量 增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三学 周广胜 赵花荣 田晓丽 耿金剑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了夏玉米同一品种播期调整的大田试验,监测其生育期变化、植株干物质累积、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以及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等要素。结果表明:夏玉米播期提前,苗期、穗期及全生育期延长,尤其有效灌浆持续日数随播期提前而延长,播期每提前10 d有效灌浆持续日数延长4.7 d,播期提前10 d平均灌浆速率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4.04%,籽粒灌浆、累积增加,百粒质量提高5.459 g。夏玉米穗粒数、穗粒质量、百粒质量等主要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播期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播期提前而递增,在6月8日—7月8日试验期理论产量随播期每提前10 d增产速率为1 395.4 kg/hm~2。夏玉米关键生育期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播期每提前10 d提高0.764μmol/(m~2·s),播期提前10 d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Pn提高7.31%。光合速率提高使得干物质生产、积累及向籽粒转运量增加,穗粒质量、百粒质量分别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24.01%,18.00%。播期提前,株高低,茎秆粗壮,抗倒伏,个体绿叶面积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高,播期每提前10 d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率:籽粒质量递增率2.26%,植株营养器官—果穗籽粒间干物质的源—库分配关系改变,穗粒质量、百粒质量提高和籽粒增产。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资源,合理调配茬口,夏玉米适期早播,延长生育期和籽粒灌浆时间,可有效提高单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尚中 王勇 樊廷录 王立明 赵刚 唐小明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目的】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方法】对6种覆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期耕层土壤昼夜24h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玉米苗期,垄膜沟播(包括全膜双垄沟和半膜双垄沟)能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上温度过度下降;灌浆期,耕层平均温度最低;整个生育期,耕层平均地温比露地高2.4℃;垄膜沟播能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分贮存于土壤中,提高降水利用率。在平水年份,全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91%和85%;干旱年份,半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迟道才 卜凡刚 吴奇 孙一迪 陈涛涛
为进一步研究沸石对水稻的增产及环保效应,确定最优氮肥与沸石施用量,于2014年5月~2014年10月进行测坑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2个因素(不同氮肥施用量、沸石施用量),8个处理,2次重复。主区为氮肥设置4个水平,依次为0,52.5,105,157.5kg·hm-2;副区为沸石设置4个水平依次为:0,5,10,15t·hm-2。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除水稻土CEC之外,氮肥对本试验测量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水分生产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水稻土CEC及土壤全氮均随氮肥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沸石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性、吸附性,适量沸石(5~10t·hm-2)施入增加水稻的...
关键词:
水稻 沸石 产量 离子交换量 全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王学清 刘茜 张丽华 贾秀领
为了充分利用周年光热资源,确定河北平原冬小麦适宜播期和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在河北藁城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试验。冬小麦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夏玉米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小麦产量对播期和冬前积温、玉米产量对收获期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冀麦585和金禾9123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较长,冬前≥0℃积温分别在324~560℃和362~566℃均可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根据藁城多年积温数据,该积温下限对应的日期为10月20日左右。夏玉米产量与播期、收获期均呈线性关系,而不同年份播期和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玉米生育后期平均气温高于有效灌浆温度(16℃)的截止日期为10月17日,假如玉米收获期由农民传统的9月22日推迟至10月17日,积温可增加476,100℃积温可增产527. 7 kg/hm~2,玉米可有2 511. 9 kg/hm~2的增产潜力。可见,小麦推迟播种时间、玉米延迟收获时间是发挥两季作物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玉米收获期最晚推迟至10月17日,小麦播种期最晚推迟至10月20日。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播期 产量 积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小敏 郝明德 王忠有 黄耀明 张涛
【目的】研究延迟收获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千粒质量、籽粒产量以及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夏玉米适时延收提供依据。【方法】以郑单958、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陕西关中地区设4个试验点(杨凌、咸阳、渭南、宝鸡),分别在各试验点夏玉米习惯收获时间的基础上延迟收获,测定不同延迟收获时间下夏玉米千粒质量、籽粒产量以及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养分含量。【结果】在关中地区4个试验点,收获时间推迟10~24d,夏玉米千粒质量增幅为7.9%~40.9%,籽粒产量增幅为17.5%~33.3%。夏玉米叶片、茎秆、穗轴等器官中的氮、磷养分向籽粒转移,提高了籽粒品质;而茎秆中钾含量明显提高,叶片、籽粒、穗轴等器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安瑞春
近年许多省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了畜牧业发展步伐,但饲料原料紧缺问题已遍及全国。由于南方玉米缺口太大,靠从北方调入,无论是国家粮源、运力,还是资金,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南方各省饲料原料必须立足本地生产,才是治本之策。国家“九五”期间要增产5000亿kg粮食,在南方的主要任务应是增产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用粮。
关键词:
南方,粮食,玉米,饲用粮,治本之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安瑞春
近年许多省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了畜牧业发展步伐,但饲料原料紧缺问题已遍及全国。由于南方玉米缺口太大,靠从北方调入,无论是国家粮源、运力,还是资金,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南方各省饲料原料必须立足本地生产,才是治本之策。国家“九五”期间要增产5000亿kg粮食,在南方的主要任务应是增产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用粮。
关键词:
南方,粮食,玉米,饲用粮,治本之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效朴 詹其厚 李伟波
通过1996年和1998 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黑土上化肥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N肥是主导的增产因素,其最佳产量和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738.6kg/hm 2 和291.6kg/hm 2,及11542.7kg/hm 2 和277.8kg/hm 2;不同N肥用量下肥料利用率分别变化在32.3% —64.3% 及35.5% —62.2% 之间。根据最佳产量找出“最佳”利用率分别在49% 和51% 左右。
关键词:
黑土 玉米 氮肥效应 肥料利用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均 孙晓辉 罗玲
以杂交中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及生理作用。结果表明,在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过量施钾其增产效应降低,施钾量与稻谷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经济最佳施钾量为K2O117.9kg/ha,施氮量为N150kg/ha,施氮、钾比为21.57;施钾可促进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也有利于养分及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转,但过量施钾时效应也会降低;在缺钾稻田,增施氮肥难以增产,必须增施钾肥才能达到增产目的。
关键词:
杂交水稻,钾,产量,养分,干物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王大生,刘勇
水稻稻茬小麦因水稻收获晚、适耕期短、整地困难、播种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适期播种,加之水稻稻茬土壤板化,理化性状差,导致稻茬小麦的单产长期低而不稳,在200kg上下徘徊。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以旱作水稻替代水稻,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水稻比水稻早熟10天,并能调整土壤理化性状,旱作水稻稻茬小麦比水稻稻茬小麦增产100kg。
关键词:
旱作水稻,稻茬小麦,增产栽培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