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1)
- 2023(9086)
- 2022(7568)
- 2021(6626)
- 2020(5298)
- 2019(11531)
- 2018(11560)
- 2017(20965)
- 2016(11965)
- 2015(12841)
- 2014(12774)
- 2013(12251)
- 2012(11274)
- 2011(10136)
- 2010(9798)
- 2009(8348)
- 2008(7962)
- 2007(7065)
- 2006(6076)
- 2005(5115)
- 学科
- 济(41599)
- 经济(41544)
- 管理(35444)
- 业(28513)
- 企(21686)
- 企业(21686)
- 方法(17362)
- 数学(15445)
- 数学方法(15319)
- 学(14109)
- 环境(13535)
- 农(13180)
- 中国(12123)
- 财(11658)
- 业经(9385)
- 制(9346)
- 贸(9141)
- 贸易(9139)
- 易(8899)
- 农业(8800)
- 地方(8001)
- 和(7993)
- 划(7920)
- 体(7792)
- 银(7415)
- 银行(7352)
- 技术(7042)
- 融(7034)
- 金融(7027)
- 行(7019)
- 机构
- 学院(163321)
- 大学(162742)
- 济(62910)
- 经济(61655)
- 研究(59912)
- 管理(59097)
- 理学(51619)
- 理学院(50988)
- 管理学(49915)
- 管理学院(49649)
- 中国(43526)
- 科学(41832)
- 农(41289)
- 京(34761)
- 业大(33522)
- 农业(32952)
- 所(31889)
- 研究所(29824)
- 财(27239)
- 中心(27009)
- 江(24244)
- 院(22240)
- 农业大学(21975)
- 财经(21822)
- 北京(21203)
- 省(20311)
- 经(20003)
- 范(19792)
- 技术(19651)
- 师范(19338)
- 基金
- 项目(121866)
- 科学(93826)
- 基金(88049)
- 家(81855)
- 国家(81232)
- 研究(80165)
- 科学基金(67170)
- 社会(50696)
- 省(48918)
- 社会科(48059)
- 社会科学(48048)
- 基金项目(47334)
- 自然(46252)
- 自然科(45183)
- 自然科学(45161)
- 自然科学基金(44355)
- 划(41904)
- 教育(35907)
- 资助(34503)
- 编号(29950)
- 重点(28330)
- 发(26520)
- 计划(26355)
- 创(25623)
- 部(25364)
- 科研(24469)
- 创新(24141)
- 科技(24014)
- 业(22350)
- 成果(22337)
共检索到232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瑞一 黄淑卿 张月明 张喻翔 刘畅 李芷汀
为揭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及水气之间气体交换对岩溶水化学及碳循环的影响,在姜家泉沿程选取5个监测点,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对其水化学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在降水较少的月份,JJQ3的Ca~(2+)浓度和HCO_3~-浓度明显小于JJQ1和JJQ2,并且溶解氧(DO)与电导率(EC)、Ca~(2+)浓度、HCO_3~-浓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池水处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将碳酸盐岩溶蚀产生的HCO_3~-转化成了稳定的有机碳,从而增强了岩溶碳汇效应。(2) JJQ4的Ca~(2+)和HCO_3~-浓度与JJQ1、JJQ2没有明显差异,但pH和溶解氧(DO)却明显高于JJQ1和JJQ2,并且JJQ4处溶解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偏正于JJQ1和JJQ2,这主要是跌水导致水-气之间发生了气体交换。大气中的氧气通过曝气作用进入水中,而水中二氧化碳分压(pCO_2)远高于大气,导致水中溶解的CO_2脱气。(3)姜家泉水化学受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水-气间气体交换的共同影响,并且在强酸参与下,CO_2脱气将进一步减弱岩溶碳汇效应。因此,为准确估算岩溶碳通量,有必要对两种作用方式进行区分。
关键词:
岩溶泉 碳循环 光合作用 CO_2脱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继清 范弢 晏朋
为探究不同表层岩溶带岩溶水系统和人类干扰方式下滇东南峰林湖盆区表层岩溶泉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CTDP300水质检测仪,对不同地质背景下的两泉域的水化学性质从月动态和降雨动态两个尺度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观测。结果表明:(1)菜花箐泉理化指标季节动态变幅较大:水温为4.6℃,电导率为302μs/cm,pH为0.66,水浊度为255.1;火把洞泉变幅相对较小:水温为3.3℃,电导率为225μs/cm,pH为0.5,水浊度9.8。(2)无雨时:菜花箐泉气温与水温、电导率、pH呈正相关关系;火把洞气温与水温呈现正相关关系,水温与电导率、pH呈现负相关关系。(3)强降雨时:菜花箐泉在降雨初期水温、电导率、水浊度均出现峰值,pH呈现低值。在降雨中后期,电导率大幅度上升,在6 h内从189μs/cm上升到405μs/cm,pH出现峰值后呈波动下降趋势。火把洞泉在降雨初期水温与电导率、pH呈正相关关系,各自呈现本期间峰值。在降雨持续10 h后,pH、电导率均呈现下降趋势。(4)弱降雨气候条件下:菜花箐和火把洞泉的理化指标变幅都较小,在降雨初期、中期和后期两泉域pH、电导率都出现稀释效应曲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俊云 李林立 谢世友 李廷勇 李元庆
以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岩溶槽谷——北碚槽上为研究区域,通过对8月和11月的岩溶地下水水化学性质研究,发现槽上岩溶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电导率、矿化度、SO42-浓度及HCO3-浓度都是8月大于11月,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相对应,也与人类在8月份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大于在11月份对土地利用的强度相对应。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季节差异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认识岩溶地下水的时间变化规律提供科学数据,也有利于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来治理和保护岩溶地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方 王世杰 罗海波 刘元生 何腾兵 龙健
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植被调查及径流和岩溶水样分析,探讨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过程中浅层岩溶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降雨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序为SO42->K+、Ca2+、HCO3->Na+、Mg2+、Cl->NO3-、NH4+>PO34-,而径流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HCO3->SO42-、Ca2+>Mg2+、Cl->K+、Na+、NO3->NH4+>PO34-;岩溶地下水离子组成与径流总体相似,但岩溶地下水中HCO3-、Ca2+和Mg2+的含量及电导率明显增加高于地表径流。随着喀斯特森林群落从阔叶林群落向灌木林群落、灌草群落方向演替,其岩溶地下水中HCO3-和Ca2+比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娟 王建力 杨平恒 詹兆君
岩溶地下水是岩溶区重要的水资源,因岩溶水文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其一旦遭受污染便很难再恢复。以重庆亚高山金佛山水房泉为例,通过计算2008年和2016年各水化学参数的浓度增降幅度和地球化学敏感性指数,对比分析各水化学参数及其地球化学敏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房泉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型,受水-岩作用控制。旅游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自2013年起被分成两条管道,住宿排污经过泉域内化粪池的沉淀降解后排入地下,使得2016年水房泉中K~+、Na~+、PO_4~(3-)浓度较2008年降低,显示化粪池对污染物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而餐饮排污未经处理仍直接排入地下,导致流域出口水房泉中Cl~-、NO_3~-浓度呈翻倍增长,水质恶化。污水还加剧了碳酸盐岩的溶蚀,地下水中HCO_3~-、Ca~(2+)、Mg~(2+)浓度上升。由于旅游高峰期与非高峰期的游客量差距逐渐缩小,2016年各化学组分的敏感性指数多低于2008年,地下水受旅游活动影响的时间变长;分别对比不同水文年各主量组分的敏感性指数大小和离子当量浓度大小,发现2008年两者排序基本一致,而2016年较为混乱,这可能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逐渐从有序转向无序的状态,稳定性被破坏,熵值增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戢小梅 许林 谢焰锋 王湛昌 陈法志 陈卫东 罗智勇
研究了黄菖蒲、石菖蒲、常绿水生鸢尾和黑三棱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两种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旨在为武汉地区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生态沟渠的构建和人工湿地的布置提供试验数据和技术支持。选取南湖排污口水体和林果所池塘水作为供试水体在室内模拟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试验,定期观测4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并测定各供试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研究结果表明,黑三棱、黄菖蒲和常绿水生鸢尾在2种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生长,石菖蒲在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受到影响,这4种植物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去除率不同,黑三棱对2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0.29%、44.59%,黄菖...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水生植物 净化能力 去除率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伸伸 张震 何金铃 马友华 胡宏祥 张春格
为了治理氮、磷浓度过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工业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水生植物有去除效果较显著、易于获得、有良好景观改善作用等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体净化中。通过文献查阅和野外调查,综述了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的常见种类,阐释了其对氮、磷及重金属等消减作用的机制和差异性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文章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如男 朱敏 孙欣欣 刘曼 程澄
选择4种景观效果良好的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菖蒲、三白草和黑藻,构建9种不同的水生植物组合,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供试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且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均有一定的吸收,对氮的累积率最高可达53%,对磷的累积率最高可达42%;单种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13.79%~65.00%、18.64%~59.63%,复合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39.61%~72.59%、9.72%~59.89%;单种植物去氮能力依次为:黑藻>三白草>黄菖蒲>水罂粟,复合植物中,结构复杂的组合较结构简单的组合具有更强的去除氮...
关键词:
水生植物组合 富营养化 氮 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妙 龙岳林 姚季伦 于朋钊 奉艳平
选用湖南居住区水体应用较多的4种观赏性水生植物千屈菜、石菖蒲、水芋、睡莲进行水体净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千屈菜、石菖蒲、水芋、睡莲对总磷(TP)、总氮(TN)的吸收效果都非常明显;4种植物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按大小排序依次为:石菖蒲>睡莲>水芋>千屈菜;对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率为石菖蒲>睡莲>水芋>千屈菜;水中溶解氧(DO)的含量为睡莲>千屈菜>石菖蒲>水芋,4种植物均能将水体pH值维持在6.5~8.5,符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关键词:
观赏性水生植物 居住区水体 净化效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贾惠雁 陈永华 陈明利 杜露 韩良泽 柳俊
采用不同浓度(0 g/L、10 g/L、30 g/L、40 g/L、50 g/L)的种植水比较了菖蒲(Acorus calam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能力,探讨了其中抑制能力最佳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5种种植水均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化感抑制作用,且均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50 g/L苦草和水蕹菜种植水的平均抑藻率分别为90.30%和86.05%。在40 g/L水蕹菜及苦草种植水分别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2~4 d达峰值,此后,藻酶活性开始降低,苦草组藻细胞最终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而水蕹菜组藻细胞最终失活(P<0.05)。各处理组藻丙二醛(MDA)含量先升后降;核酸及非电解质外渗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种植水能通过破坏铜绿微囊藻生理机制来抑制其生长。本结果可为水生植物控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德兰 韩宝平 高明侠 宋新桓 董萧 闫姗
在骆马湖中选择有大型水生植物生长区域及无草对照区,测定主要水质指标,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分层测定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及磷酸酶活性,探讨大型水生植物对骆马湖生态系统中氮磷元素及磷酸酶活性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大型水生植物生长区上覆水透明度明显高于对照(CK),是对照(CK)1.9倍;但有草区凯氏氮(KN)、可溶性氮(DN)含量低于对照(CK),方差分析表明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2)大型水生植物生长能降低磷酸酶的活性,有草区不同深度沉积物酸(碱)磷酸酶活性总体小于对照(CK),但沉积物表层磷酸酶活性最强;(3)有草区不同深度沉积物TP含量低于对照(CK),但有草区表层沉积物凯氏氮(KN...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明国 汤旭光 韩旭军 时伟宇 宋立生 黄静
岩溶地区碳循环具有地表与地下双层结构的相互渗透、有机与无机碳循环的相耦合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相关联等特征,相对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为特殊和复杂。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最大范围的喀斯特连续出露地区,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碳循环路径与过程是基本清晰的,但岩石-土壤-植被-大气-水不同界面间的碳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仍然不明确,亟待开展小流域尺度碳循环各个分量的精细观测,以及区域尺度的碳循环遥感估算和模型模拟工作。论文对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展望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该研究可以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影响及制定适应对策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文林 唐晓燕 胡孟春 王国祥
水生植物群落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作用显著,但目前人工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弱,群落稳定性差,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工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的生态学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受损群落的修复途径。于2003年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采用物理生态工程进行了水生植物群落的重建研究,对群落演替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持续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水生植物之间发生生态位重叠时,其结果往往是以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随着生态位重叠程度下降,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趋于稳定;而当物种空间位置错开时,生长期相近的物种共存则变为可能,因此在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避免同时引入生态位重叠较高的物种,应注意植物间时间序列及空间结构的分离...
关键词:
水生植物群落 演替动态研究 生态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詹金星 支崇远 夏品华 马建荣 李海珍
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工程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提高水污染处理能力,保护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展望了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净化机理 研究进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华侨 李芳 陈甜甜 常乐 吴铁明
设泥炭栽培、水苔藓栽培和地栽3种处理,对再力花、海寿花、溪荪和轮叶石胡荽在3种基质栽培处理下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处理下,再力花、海寿花和轮叶石胡荽的植株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均以地栽处理最高,植株根冠比均以地栽处理最低;溪荪在3种处理下的适应性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4种植物在3个处理下的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率变化趋势相似,基本在40%~50%波动,没有明显差异;4种植物在泥炭栽培和水苔藓栽培基质下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栽培基质 适应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