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87)
- 2023(15172)
- 2022(12966)
- 2021(12077)
- 2020(10078)
- 2019(22941)
- 2018(22668)
- 2017(43381)
- 2016(23909)
- 2015(26270)
- 2014(26133)
- 2013(25893)
- 2012(23631)
- 2011(21360)
- 2010(20979)
- 2009(18953)
- 2008(18522)
- 2007(16230)
- 2006(14029)
- 2005(11666)
- 学科
- 济(90176)
- 经济(90075)
- 管理(66546)
- 业(60703)
- 企(49460)
- 企业(49460)
- 方法(41744)
- 数学(36177)
- 数学方法(35801)
- 中国(26153)
- 农(25083)
- 学(22864)
- 财(22076)
- 地方(20508)
- 业经(20137)
- 环境(17793)
- 农业(16911)
- 贸(16055)
- 贸易(16049)
- 易(15551)
- 理论(15144)
- 制(15047)
- 和(15030)
- 技术(14729)
- 务(13993)
- 财务(13922)
- 财务管理(13903)
- 划(13447)
- 企业财务(13226)
- 银(12959)
- 机构
- 大学(333379)
- 学院(331643)
- 管理(129724)
- 济(124822)
- 经济(121922)
- 研究(114035)
- 理学(113386)
- 理学院(112018)
- 管理学(109894)
- 管理学院(109318)
- 中国(81132)
- 科学(76375)
- 京(71586)
- 农(63325)
- 所(58043)
- 业大(57273)
- 财(55036)
- 研究所(53805)
- 中心(51345)
- 农业(50235)
- 江(47405)
- 财经(44972)
- 北京(44596)
- 范(44141)
- 师范(43570)
- 院(41911)
- 经(41088)
- 州(38795)
- 经济学(36921)
- 技术(36039)
- 基金
- 项目(240542)
- 科学(186987)
- 基金(173401)
- 研究(167929)
- 家(154926)
- 国家(153674)
- 科学基金(130206)
- 社会(104873)
- 社会科(99288)
- 社会科学(99259)
- 省(94703)
- 基金项目(93591)
- 自然(88053)
- 自然科(85934)
- 自然科学(85907)
- 自然科学基金(84331)
- 划(80781)
- 教育(76392)
- 资助(70270)
- 编号(66928)
- 重点(54330)
- 成果(52520)
- 部(51534)
- 发(51128)
- 创(49826)
- 科研(46751)
- 创新(46542)
- 课题(46459)
- 计划(46377)
- 大学(43573)
- 期刊
- 济(131026)
- 经济(131026)
- 研究(91607)
- 学报(63116)
- 中国(60941)
- 农(56434)
- 科学(54554)
- 大学(46035)
- 管理(44216)
- 学学(43597)
- 财(39649)
- 农业(39045)
- 教育(35465)
- 技术(26348)
- 融(24186)
- 金融(24186)
- 业经(22581)
- 财经(20904)
- 经济研究(20781)
- 业(20052)
- 问题(18579)
- 科技(18159)
- 图书(17901)
- 经(17803)
- 版(17317)
- 业大(17135)
- 资源(16190)
- 理论(14990)
- 技术经济(14688)
- 林业(14655)
共检索到466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卓群 姚鸣奇 张晓慧
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2006—2021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分析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水生态韧性的影响,并从优势转化和劣势弥补两个方面展开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有效提升水生态韧性。该结论在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异质性处理效应诊断、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个体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在优势转化方面,绿色技术创新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提升水生态韧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在劣势弥补方面,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有效增强水污染较严重地区的净水能力,提升供水条件较差地区的供水能力,进而提高水生态韧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持续巩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提升城市水生态韧性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邵帅 刘丽雯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但鲜有文献对其具体实施效果予以关注。将2004—2018年国家主要流域水质监测站点的周观测数据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数据相匹配,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借此对中国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主要表征的水环境质量,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开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水污染治理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较高、水资源禀赋较低的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环境治理投资效应和公众环境关注度效应四个作用渠道改善水环境质量。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污染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向恩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研究向恩明城市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将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口,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十分重要。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趋尖锐,国内外开始研究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认为这是解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林琳 李鸿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增长从经济、社会、环境、人居和文化等多方面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当前,应结合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内涵,揭示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非包容性问题,探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路径。一、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非包容性问题生态文明城市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达到最优化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小桃
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城市环境与文明建设的重视,不断创新环境理念与道德文明建设理念,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教育。文章从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如何进一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地环境教育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 高职学生 环境教育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永亮 程奥星 成金华
在中国快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公众参与逐渐成为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以湖北省5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1379份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基于公众个体行为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环境、制度、认知3个层面划分了居民水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具体影响程度和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环境状况、政府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水生态文明认知对居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6、0.34、0.90;就目前公众参与意愿而言,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政府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远不及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重要;在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和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同时,当前公众参与的政策焦点应转变到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认知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宗兵 苏聪文 宗树伟 宋鑫杰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本文构建了涵盖水资源总量控制、水利用效率控制、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管理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全国及31个省市区2010—2016年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①全国总体而言,样本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同维度建设水平差距显著,得分高低依次为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用效率控制、水管理制度实施和水资源总量控制;②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和西部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东往西大体呈"高-低-高"状态;③不同省区而言,样本期内省区之间建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且无缩小趋势;④建设水平高低与短板多少大致呈负相关关系,且存在高水平不均衡和低水平均衡的突出问题。据此明确建设重点,并提出操作化建议。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阳力 陈天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国土空间治理向整体性治理转移,国土空间规划向整体性管理规划转变。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专项规划研究模式,确保专项规划研究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下,重构“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首先,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总结水生态韧性评价、规划策略和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其次,总结并分析全过程传导、全域全要素、全空间覆盖、全周期管理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再次,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重构“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包括全过程传导的水生态韧性研究步骤、全域全要素的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全空间覆盖的水生态韧性规划策略、全周期管理的水生态韧性规划实施保障等4部分;最后,提出“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的技术路径。重构的研究模式为实证研究和其他生态韧性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目的]伴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出现了水生态环境恶化,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升水生态韧性,改善水生态环境亟待解决。[方法]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交互胁迫模型、面板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间的耦合协调性、交互胁迫关系及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存在省份间不平衡;中部地区水生态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存在省份异质性。(2)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增长的态势,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沿江省份高、沿黄省份低”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化状态基本符合U形非线性曲线特征。(4)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要素聚集程度、技术进步水平均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前两者不显著;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则均不利于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分样本估计存在异质性。[结论]在注重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向集约、绿色、低碳、智能转变的同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水生态韧性恢复与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玉
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是我国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重要战略的实践主要载体,区分二者的建设模式的差异性,对我国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贵阳市在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为例,系统的分析了他们的不同之处。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城市主要是以制度建设为主,通过文化、意识、制度等推进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从具体产业着手,通过发展低碳的物流、会展、服务、交通、建筑等推进城市建设。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过渡阶段;现阶段,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申振东 龙海波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既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前提。要实现与生态政治环境的互动,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关注衍生职能和调整职能。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衍生职能包括生态管理和城市规划,政府调整职能包括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课题,如何融合如何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013年9月17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发展研究》杂志社举办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讨会",基于已有的在城市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本着小型、高端的原则,邀请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等不同学科领域的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克昌
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袁克昌(江苏省环保局,南京,21001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而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加快两个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鸣奇 张卓群 郑艳 冯冬发 袁媛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亦是探索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重要尝试。试构建生态韧性指标体系,并基于2006~2020年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对城市生态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生态韧性,这种促进作用在降水量不同的城市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且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投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国兴 王涵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