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6)
- 2023(9965)
- 2022(8482)
- 2021(7631)
- 2020(6225)
- 2019(14334)
- 2018(13967)
- 2017(26110)
- 2016(13882)
- 2015(15418)
- 2014(15429)
- 2013(15421)
- 2012(14648)
- 2011(13780)
- 2010(14269)
- 2009(13166)
- 2008(13229)
- 2007(12120)
- 2006(11531)
- 2005(10852)
- 学科
- 济(64430)
- 经济(64371)
- 管理(43040)
- 业(39631)
- 企(31889)
- 企业(31889)
- 中国(22165)
- 地方(21166)
- 农(19217)
- 方法(17421)
- 业经(16129)
- 环境(15063)
- 学(13746)
- 数学(13458)
- 数学方法(13213)
- 发(12982)
- 农业(12917)
- 制(12895)
- 财(12343)
- 银(11657)
- 地方经济(11645)
- 银行(11639)
- 融(11600)
- 金融(11600)
- 行(11403)
- 和(11283)
- 贸(11119)
- 贸易(11101)
- 划(11004)
- 易(10639)
- 机构
- 学院(204101)
- 大学(202801)
- 济(83497)
- 经济(81483)
- 研究(79114)
- 管理(75029)
- 理学(62208)
- 理学院(61422)
- 中国(60968)
- 管理学(60325)
- 管理学院(59910)
- 科学(47809)
- 京(46205)
- 所(41474)
- 财(39669)
- 研究所(37056)
- 农(34950)
- 中心(34823)
- 江(34640)
- 范(30562)
- 北京(30317)
- 师范(30297)
- 财经(29569)
- 院(28743)
- 州(27863)
- 业大(27397)
- 农业(26650)
- 经(26494)
- 省(25951)
- 师范大学(24181)
- 基金
- 项目(127074)
- 科学(99779)
- 研究(95475)
- 基金(89488)
- 家(78322)
- 国家(77596)
- 科学基金(65520)
- 社会(60086)
- 社会科(56873)
- 社会科学(56858)
- 省(50911)
- 基金项目(46227)
- 教育(42724)
- 划(42661)
- 自然(40616)
- 自然科(39491)
- 自然科学(39481)
- 编号(39431)
- 自然科学基金(38737)
- 资助(36358)
- 发(34017)
- 成果(33148)
- 重点(29408)
- 课题(28745)
- 发展(27527)
- 部(27246)
- 展(27023)
- 创(26177)
- 国家社会(24584)
- 创新(24377)
共检索到345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宪忠 赵永乐
水既是母体性的重要战略环境,还是父体性的重要战略资源,其双重特征和叠加功用决定了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至高无上的战略性。我们有充分的论据认为,在水的双重特性中水环境比水资源更加重要,在水发展序列中水环境发展重于水资源发展。中国决策层已经在水资源方面提出了建构"节水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但还没有从水环境的视角确立建构"洁水型"社会的发展战略。21世纪的现代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洁水优先和兼顾节水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建构洁水与节水相结合的社会发展模式,寻求21世纪中国新型的水利科学发展道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构起能够切实保障中国水利安全的战略发展框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宪忠
对中国农村人口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导向 :一是城市化 ,二是城镇化。由于“城镇化”模型的基本结构是 :“城镇化” =“城市化” +“乡镇化” ,其框架所明含的“乡镇化”倾向必然存在下述显著弊端 :选择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的农村化乡镇框架 ;将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压力产生短期缓解而长期困扰的不良后果 ;将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 ;将会导致后果严重的长期环境污染 ;违背了农村人口的最优化理性选择 ;乡镇企业存在和发展主要理由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理性发展的战略框架是 :必须和只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尽快理智而清晰地确立城市化的惟一发展战略 ;尽快建构“教育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丁祥生
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决定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行工业化。可供选择的实现工业化的手段包括出口促进和进口替代战略,而不同战略的业绩比较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三部门模型,讨论了不同贸易战略的绩效问题。并探讨了模型在大国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
出口促进 进口替代 工业化 大国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朱彬
本文根据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实行自由贸易的结果是两大产业的技术水平都上升,但劳动密集产业的规模扩张,而资本密集产业的规模收缩。因此,主要从产业规模角度、同时结合技术角度的分析,在理论上更为全面,政策上也更具可行性。据此,文章着重在比较优势的框架内探讨了产业规模、就业与技术三者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提出了在战略选择上的两个“两难选择”,并认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两个“两难选择”。
关键词:
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 产业规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蔡灿新 聂新军
在组织行为中,权力是行动者的行动能力,它产生于行动者对不确定性的控制能力。权力的正当使用无疑有助于组织具体行动体系高效有序地运行,然而,行动者人为地创造不确定性,从而造成具体行动组织的优先权颠倒和目标置换。为了构建有效的组织秩序,促成行动成员间的合作和交换,行动者必须遵守组织游戏规则,遵从经他们相互协商、谈判而达成的成文契约或是不明言的潜在规则。
关键词:
组织行动者 权力 规则 秩序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宗胜 赵晓
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陈宗胜,赵晓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绩效和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带来了中国经济学界的空前繁荣。近几年新的经济学理论论著不断涌现,由林毅夫、蔡、李周(1994)三人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林泽龙
“优先发展教育”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党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根本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改革,而且对我国整个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形成的背景;然后从八个方面概述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主要内容;接着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实践“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保障——“双保”,即依法确保教育投入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师待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邱东 陈梦根
本文首先提出经济主体结构假说 ,认为经济结构从内涵上应该既包括客体结构又包括主体结构。在这一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经济主体的归位过程。根据经济主体结构的思想 ,本文提出了社会经济秩序从功能角度划分为3个层次的观点 ,并指出 ,经济主体归位同时也就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重构。中国证券市场正是适应于这种经济主体归位和秩序重构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演进变迁的。依据经济主体归位的理论和分析思路 ,顺应中国经济主体归位与秩序重构的演变趋势与现实要求 ,我们推动证券市场下一步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一步明确证券市场各参与者的经济主体地位 ,消除传统计划体制...
关键词:
经济主体归位 秩序重构 证券市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廷斌 Geoffrey Wall
20世纪50年代后半个多世纪的旅游研究是建立在发展话语体系之中的,在理论化的前沿,发展成为解释旅游现象的指导性概念;在实践中和学术界,旅游代表了获得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发展思想影响下,对旅游的研究相应地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早期研究、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的旅游影响研究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3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各个时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贡献着自己的思想,使旅游与发展的分析框架逐步形成,并成为当代多数旅游研究无论研究尺度大小和方法异同都脱离不了的共同
关键词:
旅游研究 分析框架 发展理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生延超
从共生学的角度而言,技术联盟是一个利益共生体,也包括共生学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联盟企业,共生模式是联盟的合作和运作模式,共生环境是联盟所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因此,从共生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中国目前技术联盟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它显得非常有意义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必虎 黄珊蕙 钟栎娜 谢冶凤
"游"和"历"是中国甲骨文时代就分别保有实物记录的古老词素,其"出行"和"时空过程"的基本语义长期保持稳定。由此二词素构成的"游历"一词在历史资料中出现时间也很早,且其基本涵义同样经久不衰。游历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活动形式,反映了人类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所呈现的出行行为及其探索-体验过程。人类奔赴异地进行探索与体验的游历活动,具有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记录。文章试图建立游历研究的探索性框架,并概括为:(1)基于大量旅行叙事记录初步整理及语源学分析,提出游历是人类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至今的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地体验活动这一定义;(2)将郑和-哥伦布大航海、英美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识别为影响游历发展的3个主要节段,并提出工业革命后半段(1770-1841年)是探索性游历转向体验性游历的指示性时期;(3)将各种游历的载体和动机归纳为生拓、生易、生思、生业、生悦5种型式,并发现这些型式之间存在某种层次性;(4)从知识溢出与学科发展角度提出游历发展对地理学和旅游学的重大促进作用,并为现代旅游学的出现提出了溯源性解释;(5)从个体人格发展和全球地缘结构演化角度,重申了游历发展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地图的重要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继忠 冀刚
文章在继承和集成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分工理论的视角重新挖掘外部性与产业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根源与内涵,并借鉴Glaeser(1992)的划分方法将外部性区分为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同时也将产业发展聚焦为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从而构建出ESG理论分析框架,进而能够使外部性、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综合考查外部性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以期能够为"新常态"下中国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外部性 产业增长 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现祥 舒元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国内现有文献并没有提供一个考察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根据趋同文献的最新进展,本文提供了一个能够同时考察经济增长及其差距的分析框架:增长分布演进。在实证上,本文采用非参数估计的Kernel密度函数发现,在1978~1998年间,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不断向右平移(反映各省区都快速地增长),而且逐渐呈现双峰状(反映增长中的不协调),从而把省区内生地分为两类:左边峰和右边峰;从模拟结果看,左边峰最终会缓慢地趋于消失。这意味着,我国能够实现省区协调发展,但过程较漫长。"中部开发"利于早日实现省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分布演进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建宇
中国社团研究一直为公民社会、合作主义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所主导,对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比较充分的分析,但对于推动社团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因素分析不足。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历史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认为将现代化、市场转型与政策波动三者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社团在不同时空中的发展差异,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验证的三条理论假设。
关键词:
社团 公民社会 现代化 市场转型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向延平
区域内生发展成为国外农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成功模式,对我国农村、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区域内生发展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科学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区域内生发展内容包括区域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科学利用与实现综合效益。区域内生发展单元由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组成,文章从利益相关者、产业和城乡视角分析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构建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模型,以促进区域内生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