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72)
2023(10015)
2022(8919)
2021(8416)
2020(6968)
2019(16166)
2018(16147)
2017(31268)
2016(17036)
2015(19081)
2014(18944)
2013(18887)
2012(17108)
2011(15454)
2010(15129)
2009(13596)
2008(12933)
2007(11057)
2006(9424)
2005(8005)
作者
(50983)
(42538)
(42070)
(39873)
(26650)
(20439)
(18850)
(17040)
(15959)
(14977)
(14479)
(14179)
(13346)
(13120)
(13031)
(12912)
(12890)
(12637)
(11982)
(11838)
(10634)
(10144)
(10103)
(9633)
(9450)
(9325)
(9305)
(9247)
(8617)
(8581)
学科
(65258)
经济(65188)
管理(47531)
(45053)
(37445)
企业(37445)
方法(32764)
数学(28571)
数学方法(28265)
(17148)
(15667)
(15510)
中国(15502)
业经(14316)
地方(13211)
农业(11567)
(11310)
贸易(11305)
环境(11141)
(10962)
(10957)
理论(10922)
技术(10793)
(10059)
财务(10001)
财务管理(9987)
(9926)
企业财务(9472)
(9359)
教育(8805)
机构
大学(241361)
学院(239678)
管理(97672)
(89444)
经济(87394)
理学(86089)
理学院(85090)
管理学(83553)
管理学院(83151)
研究(79675)
中国(55775)
科学(53884)
(51283)
(44663)
业大(41271)
(40883)
(38789)
研究所(38037)
农业(35738)
中心(35533)
(32497)
财经(32374)
北京(31984)
(31267)
师范(30957)
(29606)
(28565)
(27026)
经济学(25930)
技术(25538)
基金
项目(175872)
科学(137150)
基金(127536)
研究(124254)
(113406)
国家(112509)
科学基金(95495)
社会(76188)
社会科(72193)
社会科学(72172)
(69121)
基金项目(69044)
自然(65076)
自然科(63526)
自然科学(63511)
自然科学基金(62316)
(59212)
教育(56165)
资助(51896)
编号(50448)
重点(39561)
成果(39415)
(38058)
(37218)
(36774)
创新(34302)
课题(34123)
科研(34093)
计划(33986)
大学(32175)
期刊
(91375)
经济(91375)
研究(65480)
学报(44399)
中国(40752)
(40374)
科学(38955)
管理(33649)
大学(31421)
学学(29729)
农业(28723)
(27153)
教育(24261)
技术(19391)
业经(15507)
(15430)
金融(15430)
(15255)
财经(14669)
经济研究(14339)
图书(14081)
科技(12993)
(12353)
理论(12303)
资源(12191)
问题(12067)
业大(11900)
实践(11572)
(11572)
(11296)
共检索到327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姚海坡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丽  张凤路  贾秀领  任会芳  董志强  张丽华  邢素丽  
为提高水氮高效利用,在2~3年定位水氮处理基础上于2008-2009年对玉米-小麦灌浆过程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可较好的用Logistic函数描述。玉米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变化,灌开花水高施氮量处理条件下粒重下降。小麦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灌开花水显著提高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与粒重呈正相关,但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6 7)。玉米产量以1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小麦产量以3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强  刘东生  刘建斌  武凤霞  衣文平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氮量,进而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化学氮肥减量增效和控释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H,冬小麦季施氮270 kg/hm~2,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基追比为1∶1)和不同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的处理(N1、N2、N3和N4:冬小麦季分别施氮243,216,189,162 kg/hm~2,其中控释氮占40%;夏玉米季分别施氮216,192,168,144 kg/hm~2,其中控释氮占30%;均一次性基施)。结果表明:与FH处理相比,仅N1处理可实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连年增产增收,可使冬小麦在2017—2018年,2019—2020年分别显著增产4.0%,5.4%,即使在2018—2019年其他减氮处理均减产的情况下仍可增产1.6%;可使各年夏玉米青贮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产10.9%;各季作物收获后0~100 cm, 6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积累量较FH显著降低,6季作物累计氮素利用率较FH提高11.3百分点。在减氮10%条件下按适宜比例配施控释尿素(即:冬小麦季施氮243 kg/hm~2,配施40%控释氮;夏玉米季施氮216 kg/hm~2,配施30%控释氮)可提高小麦-玉米轮作中的作物产量和累计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土壤无机氮素的累积和淋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楠  刘影  杜承航  胡乃月  孙振才  张英华  王志敏  
为探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贮墒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基于贮墒旱作栽培(冬小麦和夏玉米灌底墒水或出苗水,生育期内不灌水),在全年施氮量360kg/hm~2下开展了前后茬作物施氮量配比不同的大田试验。试验设置4种施氮处理,分别为冬小麦120kg/hm~2+夏玉米240kg/hm~2(W_0N_1);冬小麦180kg/hm~2+夏玉米180kg/hm~2(W_0N_2);冬小麦240kg/hm~2+夏玉米120kg/hm~2(W_0N_3),并设常规灌溉施肥模式(冬小麦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施纯氮180kg/hm~2;夏玉米灌出苗水,施纯氮180kg/hm~2)为对照(W_1N_c)。试验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物质生产与水、氮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全年施氮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贮墒旱作栽培适当减少夏玉米季施氮量、增加冬小麦季施氮量可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稳定夏玉米产量,使全年水、氮利用效率和总产量增加,W_0N_3比W_0N_2和W_0N_1全年产量分别增加3.20%~5.17%和6.84%~9.94%;与常规模式(W_1N_c)相比,贮墒旱作模式减少灌溉量150mm,各处理周年产量降低,但W_0N_3在多雨年份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干旱年份减产11.38%,且在不同年型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均显著提高。因此,在贮墒旱作和有限施氮的条件下,将氮肥较多分配给冬小麦季更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平  周金池  王兴仁  张福锁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冬小麦夏玉米品种 (系 )之间氮营养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3个冬小麦品种 (系 )中 ,93132具有较高的基础产量 ,而农大 95对氮肥反应最为敏感 ;3个夏玉米品种 (系 )中 ,西玉 3号不仅具有较高的基础产量 ,而且对氮肥的反应较好。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品种 (系 )间最佳产量和最佳施氮量有较大差异。从施肥经济效益分析 ,冬小麦以农大 95最佳 ,夏玉米以西玉 3号最高。在 180 kg.hm-2 施氮水平下 ,冬小麦农大 95和夏玉米西玉 3号氮肥利用率较其他品种 (系 )分别高 10 .5~ 11.0个百分点和 13.9~18.7个百分点 ,这说明选择氮高效作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生斌  陈新平  张福锁  
对冬小麦施氮在下茬夏王米上后效的研究表明:1)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残留的无机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季的总施氮量呈极显著的平台加线性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土壤残留无机氮保持一恒定的值,但超过一个临界值(93.7 kg.hm-2)后土壤残留无机氮量与冬小麦季总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2)冬小麦收获后 0~90cm土壤残留无机氮与下茬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呈显著的线性加平台的关系,夏玉米在达到平台产量时的土壤残留无机氮为 63.6 kg·hm-2;3)在该试验所处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冬小麦189kg·hm-2的施氮量就可以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茬作物对氮素的需求;4)土壤残留无机氮的利用能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亚萍  王璞  陈才良  
一季不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大;连续二季和三季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都大幅度减产;连续四季以上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稳定在1693~1807kg/hm2和4575~4782kg/hm2范围的较低水平。不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夏玉米。不施氮主要通过降低两种作物的穗粒数影响产量。一季和连续两季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迅速下降,连续两季以上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立刚  李虎  杨黎  翟振  邱建军  
【目的】针对环渤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氮肥施用量过大,环境效应逐渐增大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长期和区域环境效应,明确冬小麦/夏玉米的减氮潜力和区域。【方法】利用定位试验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氮素施用量15年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逐渐增加,到两季作物施氮量达到240—300 kg N.hm-2以上时,作物产量增加能力有限,而氮淋溶损失量则逐渐加大,土壤中残留的无机氮素也逐渐增加。与当前区域氮肥施用量364×104t相比,区域氮肥总量减少30%和优化施肥两种调控方案下环渤海地区总氮素平衡的各个输出项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杰  陶洪斌  宋庆芳  王璞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存在过量的水、氮投入问题,本研究于2008-2010年在河北吴桥设置了传统水氮、传统水氮调整、节水减氮和最少水氮4个水氮模式,以分析减少水氮投入后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的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氮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与传统水氮相比,节水减氮模式的氮肥投入量下降55%,水分投入量下降36.6%,而产量与传统模式无显著差异;节水减氮模式下氮肥偏生产力为60.17 kg/kg,2 m土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仅为99.3 kg/hm2。与传统水氮相比,周年施氮108 kg/hm2的最少水氮模式,周年总产量下降13%,氮肥偏生产力为78.96 kg/kg,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下降到4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启现  王璞  刘岩一  王秀玲  翟志席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经廷  王志敏  周顺利  
【目的】探讨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NO3--N)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利用作物轮作降低土壤NO3--N累积,减缓其淋洗,以提高氮肥周年利用率。【方法】夏玉米季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冬小麦采取节水省肥栽培,研究夏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累积的NO3--N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NO3--N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夏玉米季施氮量与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NO3--N累积量与冬小麦的产量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冬小麦季采取限氮或不施氮处理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各层NO3--N含量,与夏玉米收获后相比都有显著降低。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冬小麦季施氮157.5 kg.h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霞  任佰朝  范霞  赵斌  董树亭  刘鹏  张吉旺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涛  仇少君  杜娟  史振侠  巨晓棠  
【目的】系统地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不同碳氮管理措施的响应,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环境友好的"三赢"局面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Nmin测试法、尼龙网袋埋藏法、静态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碳氮管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时期0—1 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秸秆腐解、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基于Nmin测试法的优化碳氮(Nopt,C+Nopt)处理和平衡氮素的碳氮(C+M,C+W)处理在冬小麦产量上为传统碳氮(Ncon,C+Ncon)处理的100.8%—115.9%;在夏玉米产量上,为传统处理的96.0%—116.4%;且能够节省48.2%—70.4%的氮肥用量。传统处理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振强  宇振荣  马永良  
1997— 2 0 0 1年间 ,研究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 ,不同深度原位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及其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表明 :使用微咸水灌溉 ,0~ 80cm土壤溶液的电导率迅速升高 ,2年后较淡水灌溉处理同一深度土层土壤溶液的电导率高约 5~ 10mS·cm-1。在一个生长季节内 ,5 5 0mm的降雨和 2 5 0mm的灌溉水对盐分的最大淋洗深度一般都不超过 15 0cm。灌溉农田中 ,盐渍化最严重层是亚表层 (2 0~ 6 0cm)。当 2 0~ 6 0cm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在 8mS·cm-1以下时 ,对夏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影响 ;若电导率长期维持在 10~ 15mS·cm-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丽  薛志伟  郭海斌  穆心愿  李潮海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