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0)
2023(7798)
2022(6065)
2021(5803)
2020(4452)
2019(9807)
2018(9604)
2017(19286)
2016(10355)
2015(11149)
2014(10857)
2013(10845)
2012(10099)
2011(9057)
2010(9138)
2009(8501)
2008(8139)
2007(7695)
2006(6985)
2005(6075)
作者
(27656)
(24303)
(23578)
(22513)
(14684)
(11482)
(10231)
(9323)
(9096)
(8273)
(8240)
(7729)
(7554)
(7514)
(7273)
(7186)
(6881)
(6803)
(6796)
(6573)
(5976)
(5955)
(5950)
(5533)
(5517)
(5502)
(5333)
(4972)
(4896)
(4677)
学科
(47616)
经济(47578)
(45353)
(37036)
农业(30279)
管理(23139)
(16349)
企业(16349)
业经(15653)
方法(15084)
数学(13798)
数学方法(13719)
中国(12130)
地方(11649)
(11053)
(10721)
农业经济(10450)
(10181)
税收(10136)
(10087)
(9523)
(9028)
农村(9023)
(8164)
发展(8059)
(8047)
收入(7957)
土地(7941)
(7477)
贸易(7470)
机构
学院(144454)
大学(136769)
(64735)
经济(63629)
管理(55291)
研究(48614)
理学(48317)
理学院(47900)
管理学(47215)
管理学院(46996)
(46057)
中国(39483)
农业(34739)
(29390)
科学(28532)
业大(28493)
(27078)
(24380)
中心(23565)
(22604)
财经(22261)
研究所(21641)
农业大学(21363)
(20380)
经济管理(18909)
经济学(18820)
(18476)
(17193)
经济学院(17178)
(16949)
基金
项目(96811)
科学(77009)
研究(74634)
基金(70613)
(61238)
国家(60595)
科学基金(51876)
社会(49609)
社会科(46568)
社会科学(46558)
(39550)
基金项目(37785)
编号(32048)
教育(31838)
(31487)
自然(30870)
自然科(30121)
自然科学(30118)
自然科学基金(29606)
(28089)
资助(26489)
成果(24893)
(23289)
(21770)
重点(21475)
国家社会(20903)
(20677)
(20675)
课题(20568)
(20026)
期刊
(78929)
经济(78929)
(53185)
研究(41789)
农业(35855)
中国(32252)
学报(23013)
科学(21400)
(20904)
业经(20248)
大学(18592)
学学(18231)
(16892)
金融(16892)
(15862)
管理(15560)
农业经济(13778)
农村(13462)
(13462)
问题(11741)
教育(11618)
技术(11079)
经济研究(10475)
财经(10323)
(9496)
世界(9437)
经济问题(9056)
农村经济(8976)
(8837)
社会(7794)
共检索到220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黎红梅   易强  
水权交易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路径,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本文系统梳理了水权交易的历史演变历程,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分析了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结合水权交易的现状特点剖析了赋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相应的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水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演变历程经历了萌芽期、停滞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农民作为水权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在参与水权交易的过程中能通过影响其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农业用水成本三个方面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未协同发力、奖补政策尚未得到全面落实、水费计量模式整体粗放、水权交易应用推广不到位等。因此,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应进一步推进水权改革,激发水权市场活力,明确水权交易奖补标准与资金来源,完善农业水资源计量监测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并创新水权交易形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黎红梅   易强  
水权交易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路径,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本文系统梳理了水权交易的历史演变历程,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分析了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结合水权交易的现状特点剖析了赋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相应的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水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演变历程经历了萌芽期、停滞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农民作为水权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在参与水权交易的过程中能通过影响其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农业用水成本三个方面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未协同发力、奖补政策尚未得到全面落实、水费计量模式整体粗放、水权交易应用推广不到位等。因此,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应进一步推进水权改革,激发水权市场活力,明确水权交易奖补标准与资金来源,完善农业水资源计量监测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并创新水权交易形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俊娜  胡文涛  汪三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潜在动力。在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造就业创业理财机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上讲,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协同效应、匹配效应和正外部效应的发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传播共享。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应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蓬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数字技能普及,让数字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群   邢怀振   刘晨  
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利用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数字技术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影响关系、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且具有长期增长效应,而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是数字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区域异质性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柳杨   赖煜   赵敏娟  
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对农业碳交易典型试点状况和农业碳交易流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并从农民参与需求和收益潜力2个维度划分农业碳交易项目类型,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业碳交易项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民增收的效益来源包含管理机构的转移支付、农民的要素供给、中介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以及消费者的产品购买。因此,需完善农业碳交易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农业碳交易支撑能力建设、激发农业碳交易社会服务活力、发挥农民增收利益共享机制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廖红丰  杨建良  
近几年农民增收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制度不完善,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加。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度约束 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进行了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制度环境的变化,市场体制的逐步深化和完善,一些制度存在不少缺陷,如果不进行创新,就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主要表现为:
[期刊] 改革  [作者] 方桂堂  
以北京昌平农村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为例,通过实例数据分析得出:从农民内部收入来源构成上看,昌平农村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最大,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财产性收入呈增长趋势,转移性收入快速提高,但经营性收入发展缓慢。下一步,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可行性路径,如加大转移就业、推进产业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文虎  李思清  李瑞  
当前,受国际形势变化、极端天气冲击、地质灾害多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形势下,亟须找准普惠金融支持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切入点、关键点和着力点。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的难点
关键词: 农民增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红丰  贺一耕  梁泊涛  
新制度经济认为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制度创新是经济不断增长的保证。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 ,由于受到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约束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在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时 ,必须通过对农业制度的创新 ,消除妨碍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提高的制度约束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冠勤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会扩大土地经营的规模,带来规模经营效应,促进乡村振兴,同时还可增加承租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使租出土地的农民获得租金收入。不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都可增加农民收入,但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不同而有所差别。通过研究土地流转模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可助力农民结合自身实际对自己的承包经营权做出处理,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月  刘义兵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月  刘义兵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武少俊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目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超过 1 978年的水平 ,消费差距则更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 ,购买力不足 ,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农民增收应当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其主要政策应当是 :加速城市化 ,减少农村人口 ;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二次”创业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减轻农民负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