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9)
2023(1985)
2022(1818)
2021(1744)
2020(1362)
2019(3119)
2018(3133)
2017(5539)
2016(3150)
2015(3412)
2014(3525)
2013(3478)
2012(3124)
2011(3025)
2010(3096)
2009(3011)
2008(2836)
2007(2505)
2006(2344)
2005(2176)
作者
(10939)
(9220)
(9161)
(8732)
(5670)
(4528)
(4035)
(3546)
(3387)
(3324)
(3090)
(3084)
(3039)
(2988)
(2921)
(2846)
(2704)
(2658)
(2626)
(2453)
(2396)
(2325)
(2270)
(2073)
(2058)
(2049)
(1978)
(1973)
(1904)
(1833)
学科
(13852)
经济(13847)
管理(9488)
环境(7699)
地方(6725)
(6095)
生态(5413)
(5136)
(4846)
方法(4514)
资源(4007)
(3814)
企业(3814)
农业(3785)
地方经济(3778)
数学(3775)
数学方法(3709)
(3502)
中国(3117)
(2917)
(2843)
规划(2812)
业经(2790)
环境规划(2747)
(2377)
区域(2372)
(2045)
金融(2044)
区域环境(2025)
(1787)
机构
学院(47635)
大学(46744)
研究(19266)
管理(16337)
(16302)
经济(15873)
科学(14780)
中国(14076)
理学(13909)
理学院(13657)
管理学(13232)
管理学院(13165)
(11173)
(10702)
(10559)
研究所(9940)
业大(9274)
中心(9086)
农业(8217)
(7577)
师范(7464)
(7375)
北京(7254)
(7111)
科学院(6872)
(6574)
(6480)
(6314)
环境(6152)
资源(6038)
基金
项目(36286)
科学(27845)
基金(25792)
(24177)
研究(24067)
国家(24027)
科学基金(19545)
社会(14604)
基金项目(14343)
(14262)
社会科(13754)
社会科学(13751)
自然(13651)
自然科(13157)
自然科学(13154)
自然科学基金(12878)
(12771)
资助(10030)
教育(9987)
编号(8975)
(8896)
重点(8891)
计划(7993)
科技(7514)
(7004)
(6919)
科研(6892)
成果(6728)
发展(6652)
创新(6548)
期刊
(20478)
经济(20478)
研究(11246)
学报(10687)
(9812)
中国(9522)
科学(9449)
大学(7504)
学学(7185)
农业(6831)
资源(5905)
管理(5375)
技术(4163)
(3998)
(3790)
生态(3718)
林业(3557)
业经(3530)
教育(3411)
科技(3117)
(3116)
金融(3116)
业大(3071)
(3011)
问题(2593)
自然(2553)
环境(2389)
图书(2374)
(2309)
(2237)
共检索到69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袁嘉祖  闵庆文  
我国以植树造林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7年全国已累计造林4627万hm2,其中“三北地区”3024万hm2。但也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平均造林成活率仅25%,保存率仅13%。经分析,西北地区少雨干旱,缺土壤水是“年年造林不见林”的主要原因。分析表明,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系统重建的根本,而跨流域调水、加强水资源管理、雨水资源化、发展节水农业、普及节水意识等,是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清  崔国发  
该文主要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和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等问题 ,探讨植被保护方案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途径和技术措施 ,提出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生态系统恢复的 4个基本途径为保护、恢复、重建、维持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标、生态关键种指标、生态系统环境建设指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原生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衡量标准有 9类 ,包括生物量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最大有效持水量、有效降水系数、降水利用效率、有效水持续期、氮利用率、微生物共生体和循环系数 ;天然林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包括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阶梯式退耕”模式、“辐射式生态重建”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牛伟  肖立新  李佳欣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冀西北地区生态涵养区建设现状发现: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者生存发展,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能量流动不平衡;经济系统中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系统中缺乏生态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冀西北生态涵养区未来发展,应保证自然系统得到优化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环境友好型经济长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这需要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开展生态评价,因地制宜制定冀西北生态功能区划,将该区分为坝上草原农牧生态区、冀北山地农业生态区、冀西北山地森林生态区、冀西北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等一级生态区,以及若干二、三级生态区。并通过建立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茂茂  张雪松  王全喜  侯瑞  何炬  李德寿  
以随县厉山镇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基于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并分析了厉山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厉山镇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86.80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628.30 hm~2;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上升趋势,优势度略有下降,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09年的11.306 6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11.097 0亿元,年变化率达-3.40%;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持续下降,但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废物处理、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9.258 8亿~9.433 8亿元,其价值总和约占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比例的83%;各种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明显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弹性不足,估算结果较为准确。能为鄂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法稳  
西北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从生态景观、自然资源、需要解决饮水问题的人畜数量、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土壤侵蚀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贫困的特征,探讨了缓解西北地区生态贫困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该地区生态贫困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占云  林而达  吴正方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享有"自然之肾"之称。本文从地貌景观视角,利用中国湿地数据库资料,及Leemans和Cramer(1990)建立的全球气候网格(0.5°×0.5°)数据库数据,选取东北地区湿地区域内358个网格点1950年~1989年的平均气象资料,计算东北地区湿地吉良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湿度指数HI值。东北地区湿地WI值基本在20℃~103℃.月之间,CI值基本在-205℃~-80℃.月之间,东北地区湿地的HI在4.5mm~20mm/℃.月之间。由于湿地的冷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翀  任志远  袁鑫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希君  李含琳  
缺水是制约西北发展关键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水成本问题,彻底改变大水漫灌的生产方式,走水商品水市场的道路。探索水成本市场化的科学路径,对西北地方政府的农业生产水战略和水政策进行重新设计,同时构建市场机制的国家技术支撑机制和政策体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才志  魏亚琼  赵良仕  
水、能源、粮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的探究,能更好地厘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组织理论,从水、能源、粮食三个角度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哈肯模型分阶段地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发展的演化机制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得分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是水资源子系统,其主导着整个系统的演化方向,而能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处于从属地位。在协同得分的时空变化规律上,西北五省区协同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得分差距较大。(2)2011—2018年间,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是水资源子系统和能源子系统,两者共同主导着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协同演化,粮食子系统则处于从属地位。在协同得分的时空变化规律上,西北五省区协同得分仍保持平稳上升趋势,省际间得分差距明显缩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芳  王浩  陈敏建  王研  唐克旺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量化生态环境需水是西北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着重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生态的空间分区,以生态分区和流域水平衡为基础量化生态需水;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建设规模,并预测生态需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建民  
本文在界定农业生态力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自然环境劣势对生态力的影响。探讨了水土保持对恢复农业生态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恢复农业生态力的关键因素在于科学地使用土地资源和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立志  马洪建  
维护生态安全是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然而,目前西北地区生态安全还面临着城镇化建设可能加深能源危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发环境风险以及西北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商和游客的不当行为易导致资源高耗、环境破坏加剧等现实困境。因此,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有效遏制环境恶化、有选择性承接转移项目,严格转移环保要求,降低环境风险、强化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游客三主体的环保责任意识势在必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雨青  李绍才  孙海龙  
我国的道路工程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道路建设却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冲击,建立道路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川西北地区道路建设为例,通过分析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对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生态补偿模式进行研究。结合川西北地区的环境特征以及道路工程建设的损益驱动过程,分析了受损者和受益者;并结合道路工程的生态特征,分析了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提出了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补偿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勇  
由于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国的自然地貌与地域性民俗方面的差异所呈现的独特遍布于广大的城镇建筑与地理特征当中,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感情和审美习惯,并在几个方面体现出清晰的主脉,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有所契合,即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上,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上的佐证,这些理论将人的行为与外部环境理解为统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所以,中国传统自然观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了理论上的统一,终于形成了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的景观类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