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15)
- 2023(7600)
- 2022(6299)
- 2021(5714)
- 2020(4715)
- 2019(10340)
- 2018(9695)
- 2017(17878)
- 2016(9928)
- 2015(10481)
- 2014(9951)
- 2013(9648)
- 2012(8899)
- 2011(7939)
- 2010(7725)
- 2009(6998)
- 2008(6776)
- 2007(5846)
- 2006(5053)
- 2005(4294)
- 学科
- 济(36328)
- 经济(36288)
- 管理(24596)
- 业(24511)
- 企(17663)
- 企业(17663)
- 方法(15860)
- 数学(14495)
- 数学方法(14384)
- 农(11996)
- 中国(10161)
- 学(9805)
- 财(9233)
- 地方(8989)
- 贸(8830)
- 贸易(8827)
- 易(8563)
- 业经(8521)
- 农业(8416)
- 环境(6611)
- 制(6224)
- 技术(5998)
- 务(5542)
- 财务(5536)
- 财务管理(5529)
- 产业(5450)
- 企业财务(5300)
- 银(5242)
- 银行(5203)
- 融(4997)
- 机构
- 大学(137816)
- 学院(137741)
- 济(53917)
- 经济(52804)
- 研究(52045)
- 管理(50516)
- 理学(44618)
- 理学院(43982)
- 管理学(43091)
- 管理学院(42865)
- 科学(37020)
- 中国(36532)
- 农(35712)
- 业大(29674)
- 京(29319)
- 农业(28445)
- 所(28224)
- 研究所(26598)
- 中心(23242)
- 财(21828)
- 院(19861)
- 江(19471)
- 农业大学(19099)
- 省(18733)
- 北京(18269)
- 财经(18154)
- 范(17916)
- 师范(17592)
- 经(16694)
- 科学院(16552)
- 基金
- 项目(106315)
- 科学(82514)
- 基金(77704)
- 家(73119)
- 国家(72540)
- 研究(67878)
- 科学基金(59927)
- 社会(44068)
- 省(42780)
- 基金项目(42594)
- 自然(41996)
- 社会科(41904)
- 社会科学(41890)
- 自然科(41050)
- 自然科学(41035)
- 自然科学基金(40314)
- 划(36499)
- 资助(30199)
- 教育(30011)
- 重点(24743)
- 编号(24146)
- 计划(23177)
- 发(22987)
- 创(22081)
- 部(21958)
- 科研(21506)
- 科技(21306)
- 创新(20752)
- 业(19219)
- 国家社会(18982)
共检索到190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龙飞 于水强 王维枫 王琪 王静波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杨树主要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株行距配置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选取4种不同水平空间配置(株距×行距分别为3 m×8 m、5 m×5 m、6 m×6 m、4.5 m×8 m)的南林-95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对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空间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在垂直方向上,低密度(6 m×6 m)林分表层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及根长密度比高密度(3 m×8 m、5 m×5 m)林分显著较高;在水平方向上,长方形配置(3 m×8 m和4.5 m×8 m)的林分细根生物量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正方形配置(5 m×5 m和6 m×6 m)林分的细根生物量以及4种林分的细根根长密度、比根长与取样距离关系不明显。6 m×6 m林分在水平各距离处均高于其他林分。长方形配置林分,株距方向上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总是显著低于行距方向。【结论】株行距过小,细根生物量会显著减小,生长受限,株行距过大,在距树干较远处细根生物量会显著降低,造成空间浪费,低密度正方形配置(6 m×6 m)杨树人工林主要细根生长特征在4种株行距配置林分中最优,更适合杨树人工林初值株行距。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雪娅 徐明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张健
【目的】细根在土壤养分、水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异特征对于表征不同生境中植物地下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中地区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型细根性状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 <0.01),其中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2)两种森林类型中各细根性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细根性状的变程大小基本上表现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3)普通Kriging插值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图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空间分布较马尾松纯林空间异质性强,且高值区较多;4)不同土壤因子对细根性状各指标空间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变异在马尾松纯林的主要解释因子为AK,而在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的主要解释因子则为TP和pH值。【结论】两种森林类型的细根性状指标及细根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反映了在混交林中根系获取资源的策略与竞争的优势,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的混交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朝斌 魏晓梦 徐海东 庞丹波 王聪 申卫军
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由微生物介导或由细根与土壤的直接互作而发生,然而前者受到了大量关注,后者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杉阔混交林中6个混交树种(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型各3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网袋试验,研究了细根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及其与细根性状与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两种资源利用策略下,细根与土壤直接接触均能提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获取型树种对土壤磷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更强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而保守型树种对土壤氮的间接效应更强。细根碳氮比是调控其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首要因素。资源利用策略对氮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差异主要取决于对养分摄取的强弱,间接影响则由有机氮矿化主导。低碳氮比的细根提高了磷有效性,该影响通过产生更多的磷酸酶直接产生,或通过降低土壤pH而间接实现。本研究丰富了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调控机制,并为杉阔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朝斌 魏晓梦 徐海东 庞丹波 王聪 申卫军
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由微生物介导或由细根与土壤的直接互作而发生,然而前者受到了大量关注,后者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杉阔混交林中6个混交树种(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型各3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网袋试验,研究了细根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及其与细根性状与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两种资源利用策略下,细根与土壤直接接触均能提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获取型树种对土壤磷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更强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而保守型树种对土壤氮的间接效应更强。细根碳氮比是调控其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首要因素。资源利用策略对氮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差异主要取决于对养分摄取的强弱,间接影响则由有机氮矿化主导。低碳氮比的细根提高了磷有效性,该影响通过产生更多的磷酸酶直接产生,或通过降低土壤pH而间接实现。本研究丰富了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调控机制,并为杉阔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运 宋崇林 陈健 史作民 肖文发 赵广东 袁小平 吴建国
[目的]揭示10年生杉木人工林叶片、细根功能性状对土壤磷添加的响应,为提高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10年生杉木人工林中设置P_0(对照)、P_1、P_2、P_3、P_4、P_5共6个处理,土壤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240、300 kg·hm~(-2)·a~(-1),进行了3年模拟磷沉降控制试验,分析了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组织密度(LTD)、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根长(SRL)、比根表面积(SRA)、根组织密度(RTD)、可塑性指数(P_I)的响应及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土壤磷缺乏情况下,随着施磷浓度程度的增加,杉木的LA、SLA、SRL、SRA均先增加后降低,LTD、LDMC、RTD均先减小后增加。在不同施磷处理下,杉木叶片、细根功能性状的PI平均值分别为0.21、0.16,CV的范围为3.9%~15.9%,属于较弱变异。杉木叶功能性状LTD与LA、SLA在P_0、P_2处理下呈显著(P <0.01)负相关。[结论]杉木通过协调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的耦合关系响应不同梯度的土壤磷添加,进而形成应对土壤磷含量变化的生存策略。本研究表明,适当的磷添加(P_2、P_3)有利于10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吸收和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梅莉 韩有志 于水强 史建伟 王政权
2002年5—10月,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对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直径<1mm)生物量、比根长(SRL)和根长密度(RLD)的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N的有效性、土壤10cm深处月均温度和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具有1个明显的高峰,但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只有1个高峰。在春季和夏季,比根长和根长密度较高,显示细根直径较小,而秋季,这2个参数显著下降,表明细根直径次生增厚或组织密度增加。细根的季节变化与土壤N的有效性、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重要关系。其中细根生物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相关;硝态氮含量、10cm深处土壤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细根的生物量、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傅建平 兰再平 孙尚伟 刘俊琴 张勇
为了探索地面滴灌栽培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人工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采用全挖法和分层分段挖掘法对北京市永定河故道沙地滴灌栽培和常规栽培的2年生杨树个体和林分根系进行了全面调查,系统分析了2种栽培条件下杨树个体和林分根系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及其垂直和水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滴灌栽培杨树的主根分布深度仅为1.3 m,而常规栽培杨树的主根分布深度达到4.5 m;滴灌栽培杨树根系行间方向分布范围是常规栽培的1.8倍,顺行方向分布范围是常规栽培的1.2倍;滴灌栽培杨树侧根数量是常规栽培的2.0倍。(2)滴灌栽培杨树个体根系总长和生物量...
关键词:
地面滴灌 107杨 根系 分布 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新辉 孙荣喜 李军 赵长海 杨敏生
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Neva')是欧洲黑杨和美洲黑杨的杂交品种,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绮纹等科技人员经过10多年引育成功的欧美杨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快,易管理,耐旱,耐寒及抗病虫等特性,是造纸的优质原料,还可制作密度板、家具、火柴、筷子等,用途十分广泛(高俊华,2008)。107杨已在我国黄淮以北、辽河以南广泛种植,区域包括山东、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席忠诚等,2008),已成为营造工业原料林和防护林的首选杨树品种之一。
关键词:
107杨 人工林 林分密度 林分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世桦 杨承栋 董玉红 李贻铨 徐清彦 彭自主 陈新初 李华爱
对首个轮伐期内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速生期叶片养分年平均适宜范围值:N(2.98%3.37%)>Ca(2.26%2.95%)>K(0.65%0.73%)>Mg(0.35%0.46%)>P(0.11%0.13)%),属喜N、Ga树种。(2)速生期叶片养分的年、月变异极显著,林木生长规律一致,叶片对养分吸收、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动态变化反映了体内养分循环的特性。林木生物量分配顺序各年都相同:干>枝>侧根>主根>干皮>主根皮,叶随林龄增加递减;养分分配速生期为:侧根>枝>干>干皮>主根>主根皮,后期枝、干大于侧根,叶随林龄增加递减,但养分分配比叶高于干。生物养分量的积累与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鲜李虹 刘勇 常笑超 王凯 宋协海 王洋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配置下的毛白杨人工林在造林4年后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探究不同密度配置是否对毛白杨根系分布存在影响,为毛白杨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造林密度(2 m×3 m和3 m×4 m)的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在水平方向30、60、90、120、150 cm处,垂直方向20、40、60、80 cm处依次取样,每株共取得20个根系样品,共选取18株标准木,获得360个样品。对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重密度等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造林初期密度对树木的树高存在显著影响,胸径影响不显著。2)不同造林密度会对毛白杨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产生显著影响。株行距为2 m×3 m的细根生物量、细根根重密度均显著高于3 m×4 m密度配置;而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则以3 m×4 m密度配置下更优。3)水平方向上,2 m×3 m密度条件下,距树干水平距离0~30 cm处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平距离,且0~30 cm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3 m×4 m。2 m×3 m密度下比根长、比表面积均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增加,以120~150 cm处最大,而3 m×4 m密度下比根长各水平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4)垂直方向上,两种密度下生物量、根重密度均呈现随着垂直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均以0~20 cm深度处最大。5)3 m×4 m密度下根长密度表层显著高于其余深度土层,而2 m×3 m密度下60~80 cm根长密度分配比例(27.30%)接近0~20 cm处(27.25%),表层及深层均有较大细根分配比例。2 m×3 m较高密度40~80 cm根长密度占整株的53.64%,高于3 m×4 m较低密度40~80 cm的45.62%。【结论】不同密度配置显著影响毛白杨细根的空间分布,2 m×3 m较高密度配置会导致毛白杨根长密度分配比例下沉,即密度带来的竞争关系导致植物细根的向下伸长,吸收更深层次的土壤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秘洪雷 兰再平 孙尚伟 傅建平 彭晶晶 马鑫
[目的]为探究滴灌条件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大兴区林场滴灌栽培的5年生欧美107杨的细根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根钻法分别在株间、对角和行间方向距树干0.2、0.5、1.0、1.5 m处取样,取样深度为60 cm,每10 cm为1个土层。[结果]滴灌条件下,在不同方向的不同树干距离和土层深度,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和根长表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其分布受树干距离、土层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对角>行间,细根主要分布在湿润带范围内且在0 40 cm土层相对集中分布。依据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的水
关键词:
地面滴灌 杨树人工林 细根 空间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巫志龙 周成军 周新年 刘富万 陈文 蓝建华
[目的 ]比较杉阔混交人工林在不同采伐强度下细根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的差异,探究林木细根生长与采伐强度的关系,以期为区域杉阔混交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方法 ]以闽北杉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1年8月实施4种不同采伐强度(按蓄积量计算分别为中度择伐34.6%、强度择伐48.6%、极强度择伐67.6%和皆伐100%)试验,并与未采伐对照;经自然恢复5 a后,采用根钻法分2层(0~10、10~20 cm)获取乔木树种活细根(≤2 mm),分析采伐强度对0~20 cm土层细根总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 ]中度和强度择伐细根总生物量分别为225.31、257.96 g·m-2,与未采伐(219.35 g·m-2)差异不显著(P>0.05),极强度择伐和皆伐分别比未采伐显著降低了47.0%和66.3%(P 0.05),皆伐比未采伐分别显著增大了41.5%和71.2%(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茜 傅红 郝建锋 齐锦秋
【目的】路域森林已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存在脆弱性和敏感性等问题,研究不同营林措施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加杨Populus canadensis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关联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可为高速路域人工林提出适当林分抚育措施,以提高其整体生态效益。【方法】以成都第一绕城高速路域加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取典型抽样法设置20个样地,以造林开始后未发生任何经营活动的样地为对照,通过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M. Godron稳定性等测度,比较不同营林措施(种植、翻耕、割灌、弃耕、对照)对高速路域加杨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关联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不同营林措施样地中草本层联结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种植、割灌、翻耕、对照、弃耕,其中种植、割灌样地的联结系数大于1,总体关联性为正关联;灌木层联结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种植、割灌、对照、种植、弃耕,仅弃耕样地的联结系数小于1,总体关联性为负关联。种间关联分析表明:种植、割灌的灌草层优势种正、负相关种对数呈相反变化趋势,种植、对照主要是对草本优势群落产生影响。M. Godron稳定性分析表明:5种营林措施样地群落整体均不稳定,为演替的初级阶段,其中种植、割灌群落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结论】营林措施中,种植、割灌的灌草优势种种间关联强度更好,可促进群落演替更新及高速路域加杨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整体稳定性。图5表5参29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范海兰 洪伟 洪滔 吴承祯 宋萍 朱慧 张琼 林勇明
运用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对炼山与不炼山处理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期(3年生或6年生)炼山处理的南酸枣人工林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小于不炼山处理的群落,其余各α多样性指数值在2种处理措施下呈现差异;在时间动态上,炼山处理的南酸枣人工林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层(藤本植物)α多样性指数值增长幅度与不炼山处理的群落相比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个β多样性指数可以定量和直观地描述炼山与不炼山处理对南酸枣人工群落林下植物组成(生境)的影响,且不同生长型物种表现不同的生态反应。表2参2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莫其锋 孔杰君 王艺颖 陈轶群 何至杭 刘效东 王文娟 彭钟通 钟佩桥
[目的]探究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不同林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为华南地区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更新中物种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广东鹤山地区造林恢复34年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九节(Psychotria rubra (Lour.) Poir.)、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 (Hook. et Arn.) Champ. ex Benth var.as)、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和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为研究对象,探讨4种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试图阐明不同灌木对人工林林下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结果](1)4种灌木中,桃金娘的比叶质量最大,为157.51 g·m~(-2),显著高于其它3个物种,梅叶冬青的比叶质量最小;三叉苦叶片的氮和磷含量最高,但氮磷比却最低;(2)梅叶冬青叶片叶绿素a和b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物种,但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却显著低于九节,而高于三叉苦和桃金娘;(3)梅叶冬青叶片可溶性总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显著高于其它3个物种,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三叉苦和桃金娘,说明维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淀粉有利于梅叶冬青适应林下的荫蔽环境。[结论]综合以上的各项指标,在4种灌木中,梅叶冬青较低的比叶质量可以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且其较高的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能为其适应林下荫蔽环境提供稳定的能量供应。因此,梅叶冬青可以作为华南地区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更新的选择物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