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11)
- 2023(13513)
- 2022(11937)
- 2021(11315)
- 2020(9496)
- 2019(21579)
- 2018(21559)
- 2017(41724)
- 2016(22796)
- 2015(25454)
- 2014(25556)
- 2013(25293)
- 2012(23161)
- 2011(20738)
- 2010(20553)
- 2009(18860)
- 2008(18105)
- 2007(15804)
- 2006(13565)
- 2005(11872)
- 学科
- 济(88694)
- 经济(88602)
- 管理(63363)
- 业(61497)
- 企(49156)
- 企业(49156)
- 方法(41117)
- 数学(35750)
- 数学方法(35334)
- 中国(23982)
- 农(23377)
- 地方(22487)
- 财(21738)
- 学(20464)
- 业经(19010)
- 制(16530)
- 农业(15847)
- 理论(15294)
- 银(14730)
- 银行(14690)
- 务(14397)
- 贸(14334)
- 财务(14331)
- 贸易(14325)
- 财务管理(14304)
- 和(14116)
- 环境(13980)
- 行(13874)
- 易(13806)
- 技术(13752)
- 机构
- 大学(316432)
- 学院(314189)
- 管理(125866)
- 济(118089)
- 经济(115225)
- 理学(109046)
- 理学院(107739)
- 管理学(105702)
- 管理学院(105130)
- 研究(103700)
- 中国(79678)
- 京(68466)
- 科学(67669)
- 财(55377)
- 所(51844)
- 农(51310)
- 业大(48780)
- 中心(48439)
- 研究所(47668)
- 江(45790)
- 财经(44751)
- 北京(43283)
- 范(42459)
- 师范(42032)
- 经(40724)
- 农业(40365)
- 院(38383)
- 州(38124)
- 经济学(34604)
- 师范大学(34180)
- 基金
- 项目(222733)
- 科学(174442)
- 基金(161129)
- 研究(160489)
- 家(140869)
- 国家(139703)
- 科学基金(120074)
- 社会(99464)
- 社会科(94035)
- 社会科学(94013)
- 省(87046)
- 基金项目(86765)
- 自然(80328)
- 自然科(78419)
- 自然科学(78399)
- 自然科学基金(76960)
- 划(74089)
- 教育(73218)
- 资助(66326)
- 编号(65698)
- 成果(52311)
- 重点(49636)
- 部(48197)
- 发(47123)
- 创(45800)
- 课题(44832)
- 科研(42886)
- 创新(42729)
- 大学(41135)
- 教育部(40958)
- 期刊
- 济(126488)
- 经济(126488)
- 研究(91537)
- 中国(59114)
- 学报(51963)
- 科学(47653)
- 农(45509)
- 管理(43803)
- 财(41023)
- 大学(38761)
- 学学(36394)
- 教育(34086)
- 农业(31780)
- 融(29827)
- 金融(29827)
- 技术(27177)
- 业经(20696)
- 财经(20600)
- 经济研究(19280)
- 图书(17654)
- 经(17383)
- 问题(16483)
- 业(16140)
- 理论(16107)
- 资源(15969)
- 科技(15673)
- 实践(15055)
- 践(15055)
- 版(14922)
- 技术经济(14489)
共检索到453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佳 吴孔森 尹莎 杨晴青
适应性概念为可持续性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维。论文在总结、梳理适应性内涵,整合相关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扰动的适应性分析框架,采用风险-适应能力指数评估区域人地系统适应性,将系统适应性分解为风险干扰和适应能力(包括生态、经济、社会能力3个参数)两个维度,从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出发,构建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与适应性函数模型,分析榆林市水土流失风险以及人地系统适应能力时空演化特征,在系统适应性水平评估基础上,揭示榆林市不同时期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1年榆林市水土流失风险显著下降,但时空演化明显,到2...
关键词:
适应能力 风险 水土流失 榆林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晓琼 刘彦随
陕北榆林市既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又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危急区。如何在气候干旱化背景下围绕事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因素——水资源,实现能源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保障基地的稳定发展是关系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死存亡并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区气候变化及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提出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保护性利用水资源为核心,因地制宜地选用发展农业对策,促进能源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韩冰
利用集水区法和径流小区法,在黄龙山南缘宜川县森林区研究了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和人工油松林集水区、荒坡灌草集水区的系统容量.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有显著差异,容量的大小顺序是:采伐林木保护好草灌层和枯枝落叶层、自然油松林、去掉枯枝落叶层、农地.不同集水区系统容量也有差异,尤以No.1集水区系统容量最大.分析得出,系统容量与降水量呈线性函数关系且相关性显著(α=0.005).
关键词:
水土流失,系统容量,油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亚平 李虹 王鹏
水土流失的社会动力是经济环境条件下市场调节失灵造成的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以货币化形式综合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的经济学影响,是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的预警机制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根本趋势。文章在土壤侵蚀实物型损失估算基础上估算出湖南省土壤侵蚀的货币型经济损失,并分省、市(州)、县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社会经济分析。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土壤侵蚀造成的养分流失经济损失最大;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地区差异明显,造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中,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社会经济因素起放大作用;各县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值的社会经济因子相关性排序为人均农业产值>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人均耕地。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社会经济 评估 湖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婷 李超 吕坤 张雷 孟亚利 周治国
选取1995、2000、2008年为时间变化单元,以江苏省从北到南的20县市区域为空间变化单元,建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量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植被覆盖度和水土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异较大,随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新沂的植被覆盖度最高,扬中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2)20个县市区域的水土流失量随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有所增加,而如皋、通州、海门、东台、扬中、泰兴和兴化等区域的土流流失状况有所改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文琦 丁金梅
榆林市既是我国能源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与AHP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5年榆林市水资源胁迫度进行测算,得出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已接近或超过重度水平,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用水态势,探讨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受水资源的强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耐旱、低耗水、高效益等产业类型转换,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远距离调水的资金"瓶颈",用水总量增加衍生了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又引发生态用水增加。最后,提出了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永永 庞先峰 唐宇 马蓓蓓 马艳艳 薛东前
文章在构建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理论框架基础上,以陕北能源富集区榆林市为例,采用集对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和脆弱性与应对能力2个方面入手,评估1998—2020年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揭示其韧性演化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1)1998—2020年榆林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427波动上升至0.494,应对能力指数由0.248上升至0.798,韧性指数由0.326上升至0.664,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是脆弱性与应对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生活子系统脆弱性对总系统脆弱性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各子系统应对能力对总系统应对能力的贡献均呈上升趋势。总应对能力对系统韧性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经济生产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应对能力的影响突出。(3)各影响因子对榆林市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演化的作用性质、速率和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呈现近线性、非线性2种影响方式和近线性递增或递减、U型或倒U型递增或递减6种曲线类型。(4)在自然生态约束、社会经济转型驱动和能源市场变革等内外部因素作用下,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呈现由农牧型向能源型进而迈向绿色型的转型发展态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威峰 柯颖 卓泓良
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区域产业适应性选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内涵界定、内在作用机制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此基础上,运用WeaverThomas模型,以广西工业适应性选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2个工业部门应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广西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威峰 柯颖 卓泓良
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区域产业适应性选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内涵界定、内在作用机制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此基础上,运用WeaverThomas模型,以广西工业适应性选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2个工业部门应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广西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翔 黄炎和 林金石 蒋芳市 余明明
为探讨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坡形与水土流失关系,弥补以往多基于小区或室内试验的代表性不足,以DEM为基础数据,在现有P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表征纵向坡形的Pv指数,并以西溪流域中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坡形-水土流失关系。结果表明:1)Pv指数表征的坡形-水土流失关系更符合小区试验结果,因此在量化纵向坡形方面更合理;2)总体上,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然后向凸形坡和凹形坡的方向递减,且凸形坡的水土流失强度大于凹形坡,但坡度<15°时,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降为最小,向两侧递增;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小于坡度、大于坡长,且坡度为25°~35°、坡长为30~50m时该作用最显著;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微凸坡和微凹坡与直线坡之间,其他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较小,因此Pv为-0.4~-0.2和0.2~0.4时改造坡形对防止水土流失的收效最佳。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坡形 DEM 坡度 坡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陈洪松
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通过RS软件ERDAS IMAGINE和GIS软件ARCGIS,对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空间分布和随高程分异两个方面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由于生态环境移民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在1986年~1995年~2000年间水土流失总体趋势是有先好转后加剧,水土流失形势严峻,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在1986年~1995年间分别减少了116.59 km29、2.06 km2、11.91 km2和0.74 km2,而在1995年~2000年间分别增加了119.53km...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会首 黄贤金 钟太洋 杨旭红 于术桐 马宗伟
为了检验区域农业市场化发展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结合对水土流失驱动力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区域水土流失驱动力模型,并据此分析了1988~2000年区域农业市场化发展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贡献。结果表明,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率。1988~2000年,江西省的农业市场化水平提高了15.2%,由此通过农户行为作用,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1.4471万hm2,相当于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的18.36%。因此,区域农业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水土流失面积将减少40.43万hm\+2。最后,就区域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博 唐彬 杨柏欢
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榆林市各县级单元为评价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耦合协调型分区。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度值均大于0.52,表明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关系密切。耦合度为0.64~0.72的评价单元数量最多,其次为0.72~0.84,分布面积最少的为耦合度>0.84的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与东北部较高,西部较低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低水平耦合区面积最为广泛,其次为拮抗区与磨合区,协调区面积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廷刚 张其良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工作,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长治”工程重点县——城口县为例,研究其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模式。该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既是“长治”工程重点县,也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引水方案丹江口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县。该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流失面积高达1728.67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61%。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但其资源相当丰富,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在分析其水土流失成因基础上,结合该县的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其水土流失治理的模式和途径,以期进一步推进该县生态环境建设、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海瑜 占绍文
文章选取了2010年榆林市12区县的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等分析方法构建了榆林市区域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县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分析了榆林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状。结果显示,2010年榆林市各区县系统之间总体处于弱协调状态,南部六县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北六县要高,但分析说明这种协调是处于低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加快推进榆林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水平,消除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差距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 隶属度函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